(共26张PPT)
微专项10 无明显现象化学变化的实验探究
两种物质混合或接触后没有明显现象发生,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1)对生成物进行检验;
(2)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了;
(3)证明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温度、溶液的酸碱性(度)等发生了改变。
突破点1 探究 与 的反应
验证角度:验证有新物质 生成
取4朵用无色酚酞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纸花,做如图实验:
(1)可观察到 中纸花变红, 、 纸花均不变色, 中纸花变红。
(2)对比实验 、 可知,________________可使纸花变红;对比实验
、 、 可知,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______性物质,使纸花变红,
该实验通过检验__________验证了反应的发生。
稀 溶液
碱
生成物
突破点2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1 验证反应物 的消失或减少
(1) 证明氢氧化钠消失:氢氧化钠溶液显______性,加入酚酞溶液后,
溶液变为______色,碳酸钠溶液也显______性,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
也变为______色,因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用酚酞溶液来检
验氢氧化钠是否消失。
碱
红
碱
红
不能
(2) 证明 的减少:二氧化碳是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
体量会减少,可以将气体减少显性化。
实验装置图 . . . . . .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试管中液面上升
水槽中的水被倒吸至导管(或烧瓶)中
气球胀大
实验装置图 . . . . . .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软塑料瓶变瘪
形管中左端液面上升,右端液面下降
熟鸡蛋被吸入集气瓶中
续表
现象分析: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容器内气压减小。
实验补充: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会造成容器内气压
减小,所以做上述实验时均应做对比实验——将各方案中的氢氧化钠溶
液换成等量的__________。
蒸馏水
【拓展】也可利用现代化分析技术,即数字化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与氢氧
化钠溶液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时容器内压强的变化,从而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角度2 验证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
原理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碳酸钠可 与稀盐酸反应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振荡 _________ _____ 二氧化碳与
氢氧化钠溶
液发生了反
应
(2)碳酸钠可 与可溶性钡盐、 钙盐反应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中,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 振荡 _________ 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原理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
论
(3)碳酸钠可 与氢氧化钙、 氢氧化钡反应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荡 有白色沉 淀产生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
续表
突破点3 无明显实验现象的中和反应的探究
1.指示剂法: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
盐酸,并不断搅拌或振荡,溶液由______色变为______色,证明中和反
应的发生。
红
无
解读:中和反应的指示剂一般选择酚酞溶液,不选用石蕊溶液的原因是
紫色石蕊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紫色和蓝色
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现象不明显。
2.测 法:当溶液由 变为 ,或由 变为 ,
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3.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加入铜盐溶液,观察到无蓝色沉
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进而说明酸碱发生了反应。
【拓展】除以上常规方法外,还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即数字化传感器
进行测定,从而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如:判断酸与碱是否发生反应可通
过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溶液的 或温度的变化。
1.[2022舟山中考] 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需要证据支持。在一
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
是( )
A.&1& B.&2&
C.&3& D.&4&
A
2.在相同条件下用两个等体积的烧瓶各收集满 和 气体,进行如
图所示实验:
(1) 该实验说明 和 的共性是什么?
[答案] 均极易溶于水。
(2) 写出 和 分别形成的喷泉的颜色。
[答案] 装有 的烧瓶中形成蓝色喷泉,装有 的烧瓶中形成红色喷泉。
(3) 若去掉装水的胶头滴管,改成单孔塞,还能引发喷泉吗?
[答案] 能,可以通过加热烧瓶内的气体,使气体与烧杯中的水接触,也能
产生喷泉。(合理即可)
(4) 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根据化学反应基本特征,应如何证明其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你的思路。
证明反应物消失或有新物质生成。
3.[2021本溪中考] 许多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
反应就是其中之一。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 同学们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根据该反应原理分别设计了图1、
图2两个实验。
图1
图2
【实验验证】 (1) 第一组同学按图1所示,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
集气瓶中,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鼓起,认为二者发生了反应。第二小组
同学认为该实验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于是同学们将该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____________,做了对比实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产生相同现象(合理即可)
等体积水
(2) 第二组同学按图2所示,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
一会儿打开止水夹,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也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稀盐酸被吸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合理即可)
【拓展延伸】 同学们经过反思,设计并进行了图3所示的
实验,观察到瓶中产生____________,再次证明氢氧化钠
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白色沉淀
图3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不同
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验证新物质的生成
【废液处理】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上述实验中所有物质倒入同一洁净
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测得溶液的 ,且含有有毒的钡离
子。从环保的角度考虑,需要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具体物质),将废液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或碳酸钠)
4.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
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 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_
__________,
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
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 “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
应物的性质差异。
是否生成新物质
生成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
不能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实验设计】 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1) “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
名称)代替。
稀硫酸(合理即可)
(2) “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第二朵纸花喷蒸馏水
(3) “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纸花变色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③中纸花不变色,④中纸花变红色
【反思交流】 (1) 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
核心思路有__________(填字母)。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ABCD
(2) 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判断二者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1条)。
向盛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分为等体积的两份,一份加入 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无色,另一份加入 水仍为红色,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合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