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示范课件(含2课时)(共24+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桥》示范课件(含2课时)(共24+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6 11:28:20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第12课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说说你印象中的桥?
谈话导入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
谈歌简介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谈歌,1954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曾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期刊文学奖。
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中篇小说集《大厂》,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绝唱》等。

xiào
基本释义:
1.吼叫。
2.气喘。
哮喘
咆哮
生字生词

tǎng
淌水
流淌
生字生词


沙哑
嘶哑
基本释义:
1.不能说话或说不出话来。
2.嗓子沙哑。
生字生词

shēn
基本释义:
痛苦时口中发出哼哼的声音,常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无病呻吟
生字生词
多音字学习

dāng
dàng
当之无愧
势不可当
当铺
安步当车
字歌
当(dàng)铺商品多,
恰当(dàng)来选择。
当(dāng)地土特产,
当(dāng)然是好货。
词语对对碰
咆哮一怒吼 惊慌一惊惶
放肆一放纵 清瘦一瘦弱
狞笑一奸笑 拥戴一爱戴
势不可当一势如破竹 跌跌撞撞一踉踉跄跄
近义词
词语对对碰
惊慌一镇定 沙哑一清脆
放肆一约束 清瘦一富态
跌跌撞撞一稳稳当当 势不可当一强弩之末
反义词
词语解释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惊慌:害怕慌张。
狞笑:凶恶地笑。
清瘦:婉辞,指人瘦。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咆哮 惊慌 清瘦 放肆
狂奔 拥戴 狞笑 沙哑
揪出 乱哄哄 跌跌撞撞
你拥我挤 势不可当
认识词语
结合课文把下列词语分成三类
认识词语
结合课文把下列词语分成三类
①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 放肆 狂奔 势不可当 狞笑
②描写村民的词语:惊慌 跌跌撞撞 乱哄哄 你拥我挤
③描写老汉的词语:清瘦 拥戴 沙哑 揪出
初读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老支书组织一百多人撤离,最后桥塌了,老支书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4):突遇山洪;
第一段(5-13):疏导撤离;
第一段(14-23):桥塌殉职;
第一段(24-27):祭奠英灵。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①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狞笑”等词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无忌惮。作者把洪水说成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这些句子的语言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写出了雨水之大、来势之猛,为下文做了铺垫。
这几句话都写出了洪水的凶猛,且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严峻。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些句子能颠倒顺序吗?
这些内容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作者反复描写洪水的肆虐能更好地展开后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句子不能颠倒,它们显示出雨水越来越大,洪水越来越凶猛,暗示着情况越来越危急。这些句子一步步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把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画出来,读一读并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村民们心中的恐惧。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的木桥是一座什么桥?
救命桥、生命桥。
如果一百多号人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总结提高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小说语言的精练。在作者简洁的描绘下,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村民们的慌乱、恐惧我们也感同身受。作者不过用几小段文字,就给我们渲染了一种危急、可怕的场景,而这些,都是本文的主角——老支书出场的背景。
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做出了怎么样的抉择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见(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第12课

第二课时
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
复习导入
品读课文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品读课文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品读课文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品读课文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什么?
“桥窄!”是说实际情况,如果大家一哄而上,将会 非常危险。
“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品读课文
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
作为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党员是群众的榜样,党员遵守了秩序,其他人也会跟从,大家就能有序地过桥。
品读课文
这三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这几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每一个感叹句都很简短。老汉的话坚定、有力、明确,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显示出了老汉的镇定、果断。
品读课文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蹿、舔、爬”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形势越来越危急。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品读课文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村民们都按秩序过桥了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意外呢?
找出文中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
品读课文
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中间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老汉没有一丝犹豫,从“突然冲上前”“吼”“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来。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品读课文
老汉毫不犹豫地把小伙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面去,后来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推”与“揪”相反,老汉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小伙子开始“瞪了老汉一眼”,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但后来又“推了老汉一把”,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老汉。
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你们能读懂吗?
品读课文
父子关系。课文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叫设置悬念。课文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思考: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品读课文
老汉爱群众胜过爱儿子,才会把他“揪”出队伍;老汉爱儿子胜过爱自己,才会用力把他推上木桥。这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老汉的一“揪”一“推”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课文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品读课文
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结构图示
问题探究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拓展延伸
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写下来。你可以对老汉说,可以对老太太说,也可以对村民们说。
总结概括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1.完成写话训练。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