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枣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老人和小孩各自的性格特点,把握剧本的主旨。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弘扬亲情和乡情。
【重难点】
1.理解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戏剧冲突的理解。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人性和人情的果实竟唤不回从小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老人和小孩各自的性格特点,把握剧本的主旨。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弘扬亲情和乡情。
——学生齐读
三、检查预习(ppt显示)
1.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知识链接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对话在话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靠对话来表现,正因为这样,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群众接受,适于反映现实生活。
3.字词积累
(1)字音识记——给加点字注音。
蓦然(mò) 翘首(qiáo) 囫囵 (hú lún) 踌躇 (chóu chú)竹匾 (biǎn) 咀嚼(jǔ jué)
(2)词语释义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翘首】抬起头来(望)。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四、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梳理情节结构)
【明确】
开场:童谣,引出话题。
男孩捡枣吃枣
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
“枣儿” 经过: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
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
闭幕:童谣,与开头照应
五、合作探究
1.跳读课文,先标画内容,然后大声读出自己觉得精彩耐看的内容,并说出理由。
明确:一是练习朗读,二是表达能力,三是以此为切入点,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去赏读人物语言,了解人物内心情感,抓住矛盾冲突,从而理解主题思想。
在学生朗读品说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下列一组句子。
(1)学生分角色演读,其他同学思考,哪一组句子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孩 呀,脏死了。
老人 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孩 呀,脏死了。
老人 脏啥,尿得我全身都湿了!
男孩 呀,脏死了。
老人 脏啥,尿得我全身湿漉漉、粘乎乎的!
【交流点拨】
第一组好
语言描写,特别是叠词的运用表现了老人对往日温馨场景的回忆,更加衬托了内心的失落与伤感。老人的期盼与儿子的不归的矛盾冲突,正是老人对亲情的渴盼。
(2)学生分角色演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谁读的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 孩 (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 人 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 孩 (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 人 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 孩 不,我爹他——
老 人 他怎么?
男 孩 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交流点拨】
从舞台说明,人物对白,标点符号等角度赏读出男孩对父亲归来的期盼与父亲冷落不归的矛盾,男孩子走与老人留的矛盾。体会老人和男孩的孤独与期盼,对亲情的盼归。
(3)师生演读,品读人物语言,悟出潜台词后的象征意义。
问题1.学生思考讨论,男孩与老人所说的“巧克力”不同含义。
问题2.与“巧克力”相对的“枣儿”的象征意义。
男孩 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老人 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 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交流点拨】
“巧克力”与“枣儿”的象征意义。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地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蕴。
2.作者想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快。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
3.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
(1)老人:是老一辈农民,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疼爱年幼的新一代;念旧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①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②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帮男孩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2)男孩:新生的一代;思念父亲、喜爱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①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可爱。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3)未出场人物: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枣儿——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我”爹——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开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4.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大屏幕打出时代背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大规模离开家园,闯荡世界。据统计,到90年代末期农村外出从业青年达1.2亿人,相当于有一半的农村青年外流,这种趋势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还在加剧。
结合下列名言,感悟人类的发展进程带给我们的关于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这对永恒的矛盾。
(1)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曹文轩《前方》
(2)“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
——作家 王鼎钧
(3)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伏尔泰
5.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六、迁移拓展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七、课堂小结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八、布置作业
从下面给定的两个选项中,任选其中一个,试写一个情景对话片段。
(1)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你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可是妈妈又误解你了,那一刻妈妈特别生气。你必须让妈妈开心地过生日。
(2)清晨,你,楼长,班主任,你爸爸,手机。
九、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讲解比较全面,尤其通过对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行探究而达到了深入把握文章主题的目的。此外,本文设置的问题开放灵活,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探讨,因此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