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五单元(15-17课)
历 史
八 下
第15课
钢铁长城
课标要求: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考点1 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军队建设
军队建设 陆军 成立时间
兵种
中国工农革命军
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
中国工农红军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
军队名称
相关事件
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美援朝时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
导语: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军队建设 海军 组建
发展
作用
空军 组建
发展
作用
考点1 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军队建设
①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洋务运动:北洋舰队)
①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科学试验和出访任务。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
③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④2018年,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试验任务。
保卫我国领海主权,维护祖国海洋权益和祖国统一
1949年11月,在陆军基础上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取得了辉煌战绩-蒋道平
(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保卫祖国领空,维护国家安全
导弹 部队 组建
组成
主要任务
地位
作用
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上升为独立军种
考点1 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导弹部队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战略导弹部队)
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
导弹精确打击
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反对霸权主义贡献了重要力量
新时代强军之路 政治保证
五大战区
五大军种
新格局
认识
考点1 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强军之路
古田会议: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成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
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新时期我国为什么要走强军之路?
1.旧中国有国无防,在西方列强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中饱受屈辱。
2.只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使我国具有反对和制裁侵略的
能力,真正保卫国家安全。
3.最大限度地谋求世界和平是我国加强国防的一贯宗旨。
我国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党的军事理论的正确指引,国家政策的保障(政府重视国防建设)。
2.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建立强大的国防提供了物质基础。
3.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国防建设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4.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刻苦钻研。
【知识延伸】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考点1-1
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提出
①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②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考点1-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意义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国内: 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国际: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注意:
什么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什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南非国际关系学者谢尔顿强调说:它从诞生起一直在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兴起。但仍面临着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严重威胁。
美苏之间加剧的冷战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求同存异”方针
同—都曾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都是为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都是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
异—社会制度不同
建设道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亚非人民团结一 致,维护世界和 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万隆精神”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考点1-2
时间
原因
意义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客观原因: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霸主地位削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美建交
考点1-3
敌对 时期 时间
原因
表现
中美 关系 改善 原因
初步 接触
正常化
正式建交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美苏冷战;美国长期以来的“扶蒋反共”政策。
封锁禁运,包围威胁。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1971年4月,“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前提: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
考点1-3
意义
①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有利于两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②改善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
中日建交
考点1-4
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原因)。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
建交
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为两国发展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全方位外交
考点1-5
时间 改革开放后 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布局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外交策略 (1)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3)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4)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全方位外交
考点1-5
成就 ①截止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事件+意义)
②万隆会议上形成“求同存异”的方针,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交;③中日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