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复习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复习课件(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1: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一单元(1-3课)
历 史
八 下
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中国现代史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条主线:
两大阶段:
一条道路:
两个奋斗目标: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革命(1949新中国成立到1956三大改造完成)
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建设)的探索史与成就史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近代史: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20年)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徘徊时期
文革
结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对主要矛盾
①1956—2017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2017年至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八大领域:经济、政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防建设、外交成就、科技文化、社会生活。
中国现代史概述
单元线索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949.10.1
1950.6
1950.10
1952年底
1953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抗美援朝
战争出兵
土地改革
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
战争结束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51
西藏和
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
开始
1955年
华约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万隆会议召开
20世纪
50年代初
欧洲煤钢
共同体成立
1949.8
北约成立
世界
1947.3
利比亚
独立
1951
1953
埃及共
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阶段特征:(单元导读第二段)
请给“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取一个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题目)
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三件大事: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土地改革(1950—1952)
中国 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经济:在新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军事:为了保障国防安全和提供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4)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政治: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冷战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2)经济:西欧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开始恢复与发展
中外串联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包围中国;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冷战政策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
9月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
10月1日
开国
大典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筹备
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心议题
时间、地点
与会人员
内容 1.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起___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_____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_____________。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的筹建工作
1949年 月、北平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说明新政协具有广泛代表性、民主性,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
新中国成立
临时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民主主义
工农联盟
民主集中制
筹备: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
的作用。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记忆口诀:八个一,注意会议内容不包括国徽,1950)
意义 (1)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含义 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并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初确
发展
职能
性质
地位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课本P3相关史事)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2)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 的方针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
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下表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表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会议总代表662人
党代表 165人
人民解放军代表 71人
团体代表 235人
区域代表 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 75人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具有民主性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一千八百四十年:1840—1949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整个中国近代史)
三年以来:1946—1949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年10月1日14时,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了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首先举行
了就职仪式,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课本P4相关史事)
总理周恩来
军委主席毛泽东
会议结束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秘书长林伯渠
总司令朱德
标志 开国大典 年10月1日(10月1日为国庆节),在 天安门广场举行
① 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②升 ,奏 ,54门礼炮齐鸣28响
③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④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唱雄鸡天下白)
1949
北京
毛泽东
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
考点:讲述开国大典
历史小知识
开国大典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深意
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其他说法:
1.象征着五四运动。
2.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
28响:
54门礼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1921-1949)
开国大典上用的礼炮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进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世界):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
旧中国 新中国(建国初)
社会性质
国家地位
人民命运
当家做主
新民主主义社会
独立自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贫穷落后,任人宰割
受奴役受压迫
思考:新中国“新”在何处?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 (八下P6 课后活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结合《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再造乾坤新政协
重庆旧政协会址
北京新政协会址
组织者不同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新”“旧”政协有何区别?
由国民党组织召开
由共产党联合民主党派召开
背景不同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党派为建立联合政府而召开
解放战争后,为建立新中国而召开
目的不同
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实现独裁
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筹建新中国
结局不同
由于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旧政协”解体
在全国人大成立后,作为统战组织一直保持到现在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地结束。
人民解放军继续围剿国民党残余势力,解放全国。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1949年11月14日,贵阳解放;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
1949年12月9日,昆明解放;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
1950年5月1日,海口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知识延伸】
西藏和平解放
史实 _________,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等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__________,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要背诵)
1951年
和平解放
港澳台没有统一
1.新中国成立最重大的意义是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2.对新中国的成立的认识
(1)新中国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
1840—1842鸦片战争: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 2 课




背景 1.国际:①朝鲜: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②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2.国内: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表现:海:派遣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陆: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背诵)
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历时两年零九个月)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冷战中的热战
经过 (1)出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战果: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著名战役: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
(3)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战斗 英雄 (1)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性质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胜利 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
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捐飞机);
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英勇善战等
意义 (1)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最主要的意义: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950年,毛泽东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课本P12
课后活动
1950年,美国侵犯我国主权的行动有( )
①出兵朝鲜
②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
③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
④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A. 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我的祖国》是中国大陆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
注意:课标特别提到的两首歌曲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象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英雄赞歌》该歌曲改编自电影《英雄儿女》(抗美援朝)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读图学史: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入朝第一至第三次战役示意图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上甘岭
平壤
汉城



第 3 课
土 地 改 革
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要求背诵)
时间 1950—1952年底
范围 新解放区
目的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课本P14材料研读)
法律 依据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经过 (1)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特点 分批进行,区别对待:(1)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2)政治上,中立富农(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课本P14相关史事
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注意:西藏的民主改革1960年基本完成),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农具、牲畜和房屋。
性质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变革(属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意义 从土地所有制方面: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注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消亡于1952年的土地改革。)
从农民地位方面: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从国家发展方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全文背诵)
启示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要重视三农问题。
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一定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土地革命的史实有哪些?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打土豪,分田地。
敌后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一年后近九千万农民分得土地。
农民土地所有
地主土地所有
(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农民土地所有
项目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不同点 目的 发展农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巩固解放区
范围 新解放区 解放区
法律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国土地法大纲》
影响 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相同点 (1)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是对土地政策的调整,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4)都有利于支援当时党领导的战争
认识 (1)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民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比较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比较
项目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不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 农民
地主与农民关系 剥削与被剥削 地主阶级被消灭
产品分配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相同点 土地归私人所有
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为“乡村振兴”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农:农民、农业、农村
关键是产业振兴,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
(八下P14 材料研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1)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3)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1)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1)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2)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2)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至今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详见本书中国现代史第三讲)
2.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比较
命题点
2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下列宣传画和图片反映了我国农村建设历史进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④②①    D. ②③①④
D
知识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农 民所有
土地 国有
土地 国有
土地 国有
土地 所有权
土地 经营权
承包权 使用权
农民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