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容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人口容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06 10: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022浙江丽水期末)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效应”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资源角度考虑,a代表的资源为 (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气候资源
2.为提高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应 (  )
A.大力开发矿产资源
B.降低对外开放程度
C.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D.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21安徽滁州育才学校月考)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
图中四省级行政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  )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4.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  )
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B.人口密度小
C.自然灾害少
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
题组二 人口合理容量
  (2021江苏南京十三中月考)下图为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6.图示反映了 (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2022河北衡水十三中月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的差值。下表为成都市2019年单要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要素剩余量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09
1.成都市 (  )
A.人口合理容量为109万人
B.资源环境承载力为283万人
C.限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D.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P178定点1
2.成都市实施“人才新政十二条”以来,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来成都创业就业,产生的影响是  (  )
A.ECQ不变  B.EBC增加
C.EBC降低  D.ECC降低
  (2022河南南阳六中月考)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地区 面积 (万km2) 最大可能人口 密度(万人/km2)
甲 12.6 38
乙 133.5 427
丙 11.5 486
丁 250 4
3.表中代表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造成丙、丁代表地区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面积  D.水源
  (2022福建寿宁一中月考改编)某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在其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5年)里确定了到2025年该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25年,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 450平方千米以内,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 350万人左右。这“1 350万人”是让该市人民“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该市提出的“1 350万人”被称为“临界点”,“1 350万人”是指 (  )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土地承载力
C.环境人口容量
D.人口合理容量
6.针对该市的人口状况,该市今后应该 (  )
A.挖掘自然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C.鼓励无限制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题组二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022河南内乡中学月考)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
A.人均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状况、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B.自然资源状况、人均消费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C.人均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
D.自然资源状况、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
P179定点2
8.国家确定丙数值的主要意义是 (  )
A.遏制高消费的发生
B.规划工业生产规模
C.改变重男轻女传统观念
D.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2021湖北九师联盟月考)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的区域适度人口规模。下表示意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个省级行政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省级行政区 广西 新疆 四川 内蒙古
生态适度人 口(万人) 3 276.2 1 957.3 2 990.3 1 825.8
P1(万人) 2 970.6 1 937.2 3 229.2 3 912.3
P2(万人) 7 203.2 4 303.3 6 574.5 4 014.3
现实人口 (万人) 5 331.4 2 164.4 9 001.3 2 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的各省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9.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畜牧业较发达  
D.第二、三产业比重低
10.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
11.(2021北京丰台期末)读图,回答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从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角度,分析甲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乙地的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a为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最为缺乏,水资源是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资源中的“短板”资源,因此从资源角度考虑,a代表的资源为水资源,B正确;西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气候资源中的光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不属于限制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A、C、D错误。
2.D 由上题分析可知,制约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是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提高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D正确;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破坏大,容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且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A错误;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才有利于提高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B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会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
规律总结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是首要影响因素。
3.B 结合材料“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和图可知,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其余三省级行政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小于人均生态足迹,故西藏生态环境压力最小。
4.B 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少,土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B正确;西藏地处高寒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弱,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弱,且多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A、C、D错误。
5.A 图中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6.D 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会使生活质量提高。
能力提升练
1.D 由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的定义可知,表格中的109万人是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森林资源实际承载量的差值,不是人口合理容量,同理,283万人是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土地资源实际承载量的差值,不是资源环境承载力,A、B错误;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最小,说明森林资源实际承载量接近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主要限制因素,所以成都市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C错误、D正确。
2.C 大量人才涌入,当地的ECQ变大,ECC变化不大,所以EBC降低,故选C。
3.B 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量大,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大,中亚热带次之,北温带较少,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最小,再结合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各自面积比较可知,乙最有可能代表中亚热带,故选B。
4.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代表北温带,乙代表中亚热带,丙代表热带,丁代表青藏地区。影响丙、丁代表地区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热量,青藏高原纬度和地势都较热带高,热量条件差,故选B。
5.D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由材料可知,“1 350万人”是让该市人民“活得舒服”的指标,这表明其为当地的人口合理容量,D正确。
6.B 由材料可知,该市经济发达,人口数量众多,应控制人口和生产规模,A错误;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是保证人们“活得舒服”的前提,B正确;应在计划生育的前提下,鼓励生育,缓解老龄化问题,C错误;该市经济发达,外来人口较多,劳动力充足,D错误。
7.D 制约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其中自然资源状况是主要因素,因此,甲表示自然资源状况。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只有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因此,乙表示人均消费水平;适宜的人口容量即人口合理容量,极限的人口容量即资源环境承载力,故选D。
8.D 国家确定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意义是据此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D正确;与遏制高消费的发生、规划工业生产规模和改变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关系不大。
9.A 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A正确。
10.C 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
9 001.3万人,说明四川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C正确。
11.答案 甲地地处平原,有黄河流经,乙地地处高原山地;乙地虽降水较多,但水土流失严重,甲地可耕作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均优于乙地;甲地积温高于乙地。因而,甲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乙地。
解析 本题的设问已经限制了从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角度作答。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在热量、降水、地形、水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甲地位于黄河干流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积温较高,而乙地位于山区,积温较低,地形坡度较大,虽然降水较多,但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层较薄、肥力较低。因此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角度可以判断甲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