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城镇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06 10: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城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城镇化进程及意义
  (2022山东新泰一中月考)下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 (  )
①城镇化阶段  
②郊区城镇化阶段
③逆城镇化阶段  
④再城镇化阶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城市中心 (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1山东枣庄薛城期中)市政界是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让市区与郊区的基础设施在管理、硬件配置等方面存在极大不同。下面图甲为大连市北向不同时期市政界位置示意图,图乙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甲
图乙
3.图甲中所反映出的城镇化标志是 (  )
A.行政界线扩大  
B.城镇人口增加
C.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D.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4.图甲中市政界发生的变化主要出现在图乙中的 (  )
A.①阶段  B.②阶段  
C.③阶段  D.④阶段
  (2022福建龙岩期中)下图为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
6.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
A.M、P、N  B.M、N、P
C.M、M、N  D.P、P、N
  (2022河北张家口期末)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外)城镇化水平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异显著。下表为我国江苏省和云南省城镇化水平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 城镇化水平(%)
江苏省 云南省
2010年 60.22 35.20
2020年 73.44 50.05
7.与云南省相比,江苏省城镇化的特点是 (  )
A.大城市多,小城镇少
B.大城市少,小城镇多
C.进程慢,水平高
D.进程快,水平高
8.云南省和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
B.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
C.城镇就业岗位数量不同
D.受大都市的辐射作用强弱不同
  (2022广西桂林期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下图为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建成区面积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促进我国城镇化率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经济发展  B.农业现代化
C.人口迁移  D.城镇建成区发展
10.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有 (  )
①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扩大城乡发展差距
②拉动生产与消费,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③提高开放程度,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④增加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组二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19江苏单科,11—12)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12.
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2江苏盐城阜宁中学月考改编)蛇口半岛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最南端,与香港隔海相望。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人工填海,该区域原有的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填海后人工构筑的陆地下垫面被工业材料充斥,完全不具备自然地貌土壤的调节功能。下为蛇口半岛1999—2009年陆地面积变化图(图1)和1999年、2009年蛇口半岛区域城市热岛强度分布图(图2)。热岛强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城区温度与郊区平均温度之间的差值。图2将该区域城市热岛强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绿岛的热岛强度小于0,绿岛、弱热岛、中等热岛、强热岛的热岛强度依次增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3.与1999年相比,2009年蛇口半岛区域 (  )
A.绿岛面积变化幅度最大
B.各级热岛面积都呈扩大趋势
C.强热岛面积增长幅度最小
D.人工填海区域与绿岛集中分布区域相吻合
14.大规模人工填海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
A.对城市热岛效应起着明显的加强作用
B.可以为沿海地区提供大量的耕地,促进农业发展
C.使陆地抵抗海浪侵蚀的能力增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D.导致天然泄水口受阻,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城市内涝
题组三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2021山西吕梁友兰中学期中)停车难是现代城市的一大问题,新的信息技术让停车更智慧。下图为“某停车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关于该系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车主个人信息
B.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取车辆速度信息
C.利用网络技术获取车辆位置信息
D.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车位分布信息
16.
该系统的利用有利于城市 (  )
A.缓解交通拥堵  
B.减少水体污染
C.控制人口密度  
D.降低地价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城镇化及城镇化进程
  (2022辽宁抚顺月考)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关于三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说法正确的是 (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衡量三个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
2.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2022黑龙江实验中学月考)半城镇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镇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镇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是被多所高等院校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镇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镇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演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下面两题。
3.能正确表示康杜村村民就业方式的是 (  )
A.甲—农民 乙—工人 丙—房东 丁—店主
B.甲—农民 乙—店主 丙—房东 丁—工人
C.甲—工人 乙—农民 丙—店主 丁—房东
D.甲—工人 乙—房东 丙—农民 丁—店主
4.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  )
A.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
C.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D.逆城镇化阶段
题组二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022湖北黄石期末)“精明增长”理论是针对美国日益严重的“城镇蔓延”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城镇发展理念,它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性和限制性政策法规实现,倡导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控制城镇蔓延、实现紧凑式发展、采取公交导向的发展模式、设定城镇增长边界是该理论的重要特点。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镇——波特兰数十年来践行该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宜居、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镇。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 (  )
A.城镇面积  B.人口密度
C.城镇服务功能  D.城镇等级
6.将该理论应用到我国,对我国城镇建设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有 (  )
①倡导生态设计
②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
③优化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④提供多种交通选择
⑤加强利用和发展现有社区
⑥进一步提高城镇建筑密度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7.“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 (  )
A.保护城镇边缘农田
B.缓解城镇交通拥堵
C.提高城镇化水平
D.优化城镇产业结构
  (2021吉林长春希望高中月考)智慧低碳城镇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地理信息技术和云计算等的迅速发展,将城镇的智能信息化与低碳生态化相结合,强调智慧、低碳、有弹性的现代化新型可持续的城镇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智慧低碳城镇建设的理念。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在智慧低碳城镇建设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 (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信息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P187定点3
9.智慧低碳城镇的建设对于城镇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完全解决城镇环境问题
B.促进人口迁入城镇
C.扩大城镇规模
D.促进城镇与环境协调发展
10.(2021辽宁沈阳郊联体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年2月19日,四川成都迎来了9年一遇的降雪。在雪花飞舞,愉悦人心的时候,一位市民收到一个朋友在离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三圣乡发来的照片——银装素裹的动人雪景,而在城里的她,只能心生遗憾地看着飘落的雪花化成了水……
材料二 市区景观和郊区景观。
市区景观
郊区景观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城市问题
(2)对比材料二中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上题所述城市问题的原因。
P186定点2
(3)请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缓解措施。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示意图显示的是我国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阶段Ⅰ,城市人口分布特征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出现高峰,郊区出现低值区,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城镇人口增长阶段,即城镇化阶段,①正确;阶段Ⅱ,城市人口分布特征是: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密度出现高峰,郊区出现人口密度次高峰,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属于郊区城镇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大部分正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②正确;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排除③④。故选A。
2.D 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大于城市中心,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中心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中心污染严重,人们选择到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工作、生活,②③符合题意;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而且商业中心多分布在此,因此①④不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
3.D 由图甲可知,北向市政界位置逐渐向北发展,说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正确;从图甲中看不出行政界线变化,且行政界线扩大不是城镇化标志,A错误;城镇人口数量及占比在图文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C错误。
4.B 由图甲可知,大连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且城镇化速度较快,应对应图乙中的②阶段,①③④三个阶段城镇化速度较慢,与图甲所示变化不符,故选B。
5.C 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慢;在P时段,城镇化速度最快,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较高状态;在N时段,城镇化速度减慢,但城镇化水平处于较高状态。故选C。
6.A 孟加拉国城镇化发展较慢,处于早期的M时段;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处于中期阶段,为P时段;英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慢,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为N时段。故选A。
7.C 由表中数据可知,与云南省相比,江苏省城镇化的特点是城镇化进程较慢,但城镇化水平高,C正确、D错误。仅根据表中数据,无法看出城镇数量多少,A、B错误。
8.B 云南省和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同,江苏省社会生产力水平高,故城镇化水平高,B正确;城镇化水平与距离海洋的远近和受大都市的辐射作用强弱无直接关系,A、D错误;城镇就业岗位数量的多少是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反映,不是原因,C错误。
9.A 由图可知,我国城镇化率一直在提高,城镇建成区面积一直在增加,而推动城镇化率发展的主要动力为经济发展,A正确;城镇建成区的发展只是城镇化率变化的一个表现,不是动力,D错误;人口迁移及农业现代化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主要动力,B、C错误。
10.C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其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①错误;拉动生产与消费,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②正确;提高开放程度,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③正确;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口更加集中,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等,不但不会增加工业的生产成本,还可能会降低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业生产效率,④错误。故选C。
11.B 图中三条折线分别代表1989年、2002年、2015年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不透水面比例,分别比较1989年和2015年10~15千米、15~20千米、20~25千米、25~30千米的区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15~20千米区域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也说明该区域城镇化速度最快,B项正确。
12.C 不透水面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阻止了水分的下渗,地下水位会下降,地表径流会增多;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地面的硬化使得城市整体空气湿度降低;硬化的地面与绿地相比,增温速度更快,地表气温会升高,故①③说法错误,②④说法正确,选C。
规律总结
  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其实就是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城市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面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草地等,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因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不透水面很难与空气进行水分的交换,从而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改变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13.B 根据图2所示信息可知,中等热岛、强热岛的面积变化幅度均大于绿岛,A错误;各级热岛面积都呈扩大的趋势,B正确;弱热岛面积增长幅度最小,C错误;无法判断人工填海区域和绿岛集中分布区的关系,D错误。
14.A 大规模人工填海,使沿海湿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热岛效应有加强作用,可能增强陆地抵抗海浪侵蚀的能力,但会使海洋生态环境趋于恶化,A正确、C错误;由材料可知,人工构筑的陆地完全不具备自然地貌土壤的调节功能,因此大规模人工填海无法为沿海地区提供大量的耕地,且人造陆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而非农业生产,B错误;可能导致天然泄水口受阻,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引发城市内涝,D错误。
15.D 在该系统中,管理员可以根据手机上显示的车位颜色判断车位是否付费,但不能获取车主个人信息,且没有利用遥感技术,A错误;该停车系统不需要获取车辆速度信息,B错误;车辆位置信息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得的,利用网络技术不能获取车辆位置信息,C错误;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车位分布信息,D正确。
16.A 该系统有利于车主尽快找到停车位,从而缓解交通拥堵。该系统的利用对减少水体污染、控制人口密度、降低地价没有作用。故选A。
能力提升练
1.C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A错误、C正确;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B错误;衡量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D错误。
2.C 与2000年相比,2030年英国城镇化水平略有下降,但英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且按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再次增加的可能性极小,A错误。与2000年相比,2030年美国城镇化水平略有提高,但美国工业化水平高,环境治理水平较高,因此其城镇环境质量不会持续恶化,B错误。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人口规模大幅扩大,极可能造成城镇用地紧张,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此期间中国城镇化进程快,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提高,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因此第一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C正确、D错误。
3.A 由图文材料可知,在土地征收之前的第一阶段,村民以从事农业耕作为主,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即甲代表农民;第二阶段主要为大学城建设阶段,村民可能参与大学城的建设,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工人所占比例较高,即乙代表工人;第三阶段高校入驻,村民主要靠出租房屋和开商店为高校学生服务,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房东所占比例较高,即丙代表房东;相对住房,商店数量总体较少,因此有少部分村民可能成为商店的店主,即丁代表店主,故选A。
4.B 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当地居民的就业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从事农业为主演变成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结合该村转化为城区的过程可知,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镇化发展过程应该处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B正确;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A错误;我国城市目前整体处在中期加速阶段,处在逆城镇化阶段的城市极少,C、D错误。
知识拓展
  半城镇化特指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说来,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
5.A “精明增长”是针对“城镇蔓延”现象提出的,因此其核心是防止城镇蔓延,限制城镇面积,A正确。“精明增长”理论没有限制人口密度、城镇服务功能和城镇等级,B、C、D错误。
6.B 兴建卫星城变相扩大了城镇面积,②错误。“精明增长”理论主要是设定城市增长边界和对现有社区的改造,提倡优化现有社区和其他土地利用,而不是一味提高建筑密度,⑥错误。倡导生态设计、优化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提供多种交通选择、加强利用和发展现有社区,对我国的城镇建设具有明显借鉴意义,①③④⑤正确。故选B。
7.A “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防止、限制了城镇的无序蔓延,可以有效保护城镇边缘空地、农田、风景区和生态敏感区,A正确;虽然该理论中包含发展公共交通的相关内容,但是在紧凑式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下,城镇内人口密度会增大,因此“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无法缓解城镇交通拥堵,B错误;“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能提高城镇化水平,C错误;“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对于城镇产业结构没有影响,D错误。
8.A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管理空间信息,A正确;跟踪动态定位信息以及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信息应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分析、统计、计算、预估以及专题地图的制作,而获取实时通信信息不是其主要功能,D错误。
解题技巧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若工作对象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是“面”。
9.D 智慧低碳城镇的建设不可能完全解决城镇环境问题,A错误;人口迁入城镇的原因主要是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而智慧低碳城镇强调智慧、低碳、有弹性的现代化新型可持续的城镇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城镇与环境协调发展,B错误、D正确;智慧低碳城镇重在“智慧”和“低碳”,着重于城镇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扩大城镇规模,C错误。
10.答案 (1)城市热岛效应。
(2)市区建筑密集,通风条件差;建筑密集、多硬化地面等,增温快;市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生产、生活及交通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城市建设使植被覆盖率降低。
(3)扩大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建设“海绵城市”);控制废热排放,或使其达标排放;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建筑物淡色化;等。
解析 (1)材料“在离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三圣乡发来的照片——银装素裹的动人雪景,而在城里的她,只能心生遗憾地看着飘落的雪花化成了水”说明郊区气温低,市区气温较高,这反映了城市热岛效应。
(2)读“市区景观”和“郊区景观”两幅图片可以看出,市区建筑密集,通风条件差;建筑密集、多硬化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城市建设使植被覆盖率降低;市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生产、生活及交通向大气释放的废热多;等。这些使得市区气温高于郊区,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应从降低市区温度角度提出,包括:扩大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控制废热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建筑物淡色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