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周敦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爱 莲 说
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 积累文言词句。
3. 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作者简介
PART 01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1017年—1073年)
写作背景
PART 02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作者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 是来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说
预习检测
PART 03
反复诵读,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可运用听读、自读、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诵读。
要求:诵读时,要读准字音; 要注意语气长短、轻重的变化,读岀美感。
水陆(lù)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ā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mǔ)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yì)清,亭(tínɡ)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yǔ)者何人?牡丹之爱,宜(yí)乎众矣!
爱莲说
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
PART 0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字词注释及译文
的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值得怜爱
花
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字词注释及译文
自从
译文: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字词注释及译文
只,仅仅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长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树立
更加
沾染
洗涤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美丽而不端庄
贯通;通透
挺立的样子
玩弄
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啊”“呀”,助词
清芬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字词注释及译文
指隐居的人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的人或物
认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字词注释及译文
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语气助词,的
少
听说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字词注释及译文
当然(应该)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众多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枝,香远益清
2、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性高洁,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也不孤高自许。
——通达事理,行为
方正,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细读文本
PART 05
1、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关于类比与衬托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如《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渚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
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 (类比则没有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
《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应属于反衬。
但“菊之爱”究竟属 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气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 亦似有相同之处。
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此来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村, 大可不必去管它。
总 结
PART 06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