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07 14:19:30

文档简介

新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试题
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2 。总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2.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推测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
4.貂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成体重十多千克,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 掌面较大。它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型动物,在积雪环境下还能捕食大型动物。在我国,貂熊主要分布于寒温带针叶林,以下推测成立的是
A.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
C.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 D.貂熊、猞猁、狼占有相同的生态位
5.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生长极为缓慢 B.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C.灌木寿命较短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6.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7.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B.每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C.每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8.流经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是
A.该保护区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B.照射到该保护区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保护区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该保护区中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
9.竹子中纤维素含量很高。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是
A.捕食 B.寄生
C.互利共生 D.原始合作
10.“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 国风》),燕子表达的是哪一类信息
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B.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11.封山育林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
A.封山育林控制了物质循环 B.延长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C.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 D.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
12.天然森林很少发生的松毛虫虫害,却经常发生在人工马尾松林中,合理的解释是
A.马尾松对松毛虫抵抗力差 B.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C.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于松毛虫的生长和繁殖
1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金字塔可倒置
1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15.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16.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A.推广生物防治,少用杀虫剂 B.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生物废弃物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17.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喂食、建巢
B.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
C.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
18.2017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率。下列对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的是
A.利用作物秸秆培养蚯蚓 B.青贮、氨化处理
C.田间焚烧,留灰做底肥 D.过腹还田
19.城市生态工程是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下列措施,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A.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
B.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C.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20.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循环往复
B.信息传递只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
C.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D.生态系统的结构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1.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B.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
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
D.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22.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C.在生物群落内,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23.运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的优点是
①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 ②防止环境污染
③防治杀灭效果肯定好于化学农药防治 ④容易操作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方面
C.抵抗力稳定性差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高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25.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认识错误的是
A.河流污染后会产生水华现象,其中有多种蓝藻,这些蓝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利用物理信息(音响设备)吸引鸟类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
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________、________等。而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__,这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若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物种通常被称为关键种。鉴别与验证关键种的最好方法是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除,然后观察和监测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但该方法对于________(填“物种丰富度很高”或“物种丰富度较低”)的群落是很难实现的。
(3)北美西海岸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等动物,下图为食物网,图中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和贻贝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觅食。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百分比。在一个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为减少,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海星的主要食物是藤壶,除去海星后,藤壶大量繁殖;藤壶占据了岩石表面,抑制海藻生长,最终导致石鳖和石槭因________而数量减少。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27.(14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兔、鼠、鹰等动物属于________。
(2)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3)位于食物链中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________(选填“植食性”或“肉食性”)动物。
(4)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是________。
(5)图中鹰和蛇存在的关系是捕食和________。
(6)该图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该有分解者和________部分。
28.(8分)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106 kJ”。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106 kJ,但其中有118 761×106 kJ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________×106kJ,这部分能量是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比例是    %。
29.(10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_____ ,B代表____________ , C代表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代表光合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碳元素在D中以_______的形式存在。
30.(8分)下图为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生物试题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C B D A D C C D D C A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C C D A A B B D D
26【每空2分,共10分】:
(1)年龄结构(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物种组成
(2)物种丰富度很高 (3)食物不足
【解析】(1)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一方面,人为主观地选定所谓的关键种来进行去除实验,在物种非常丰富的群落中很可能会使那些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物种被忽视;另一方面,越复杂的生物群落,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去除实验不一定能观察到对群落结构明显的影响。
(3)由题图信息,海星的主要食物是藤壶,当人为除去所有的海星后,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并迅速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从而挤占了同样固着于岩石表面的海藻,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
27【每空2分,共14分】:
(1)消费者 (2)草→鼠→蛇→鹰 (3)植食性
(4)草 鹰 (5)竞争 (6)非生物
【解析】(1)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猫头鹰、鼠、兔等动物属于消费者。(2)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蛇→鹰,草→鼠→鹰,共5条,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鹰。(3)食物链的第一环节是生产者即植物,第二环节的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即植食性动物。(4)在这条食物链中草(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排出,也不易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所以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多。(5)该生态系统中,鹰以蛇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同时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又存在竞争关系。(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该图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该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8.【每空2分,共8分】:
(1) 111.0  生产者(或A) (2) 20% (3)60%
解析: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118 872-118 761=111.0(×106 kJ)。(2)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某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第二营养级B到第三营养级C的传递效率为(3.0/15.0)×100%=20%。(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比例是(1.8/3.0)×100%=60%。
29.【每空2分,共10分】:
(1)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2) ③ CO2  
解析:由图中A和D进行双向的物质传递,而且A指向B、C、D,而A、B、C指向D,可知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CO2库。图中的箭头表现了生物群落中的不同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③是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等中的复杂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B)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②⑤为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将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为CO2返回大气中的过程。
【每空2分,共8分】:
藻类减少,光合作用释放O2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溶解氧。
(2)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 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