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2: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③1-2单元。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有“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特点,而其中的“一体”是指逐步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华文化“一体”的内涵在于
A.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B.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儒家思想的主导性 D.封建经济的开放度
2.针对明末士人“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的现象,清初一些学者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前人。清初的这一思想主张可概括为
A.“崇德尚贤”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3.《管子》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并明确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一观点
A.代表了民众的利益 B.具有鲜明的民本色彩
C.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D.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4.右面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漫画。下列所述与该漫画内涵最漾颜 即朴右必行人三为相似的是
A.“仁者爱人” B.“见贤思齐焉” C.“天行有常” D.“威武不能屈”
5.《中国思想史》记载:公元4世纪,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A.佛教的中国化 B.思想领域的统一 C.文化的多样性 D.道教影响力增强
6.1866年,奕诉上奏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化学馆等新馆,御史张盛藻随后上疏抗议:“天文算法,宜令钦天监天文生....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这反映了
A.“师夷”之争 B.“制夷”之争 C.文化起源之争 D.制度优劣之争
7.越南学者阮长祚在《应急八条》中写道:“如果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如果没有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出现,(我们)一定能够通过不断的更新改进,使喃字渐臻于成熟。”这反映出当时
A.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害 B.欧洲文化有利于喃字成熟
C.越南本土文化被外力破坏 D.越南文字具有糅合性特点
8.唐代文献中有“出身法”,即户籍中门荫或秀才、明经之类出身的标准。其影响可以在日本古代“官人出身法”以及新罗“读书三品出身法”中看到类似的记载。材料反映了
A.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 B.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C.中外文化的密切合作 D.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
9.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思想形成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10.陆九渊、王守仁相信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关注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1. 1833年,江苏发生严重水灾,林则徐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强调“多宽-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
气”。他认为只有“纾民力”“培元气”,才能“安贫保富”。这体现了林则徐
A.“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 B.“师夷长技”的国家意识
C.“反帝反封”的爱国思想 D.“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12.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
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A.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13.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
A.西学东渐的思潮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14.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所创,阿拉伯人称之为“钉头文字”,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被发明时多为图像,后来字形日益简洁化和抽象化。可见,这种楔形文字最初
A.属于音译文字 B.有象形的特点 C.仍是字母文字 D.发源于甲骨文
15.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建立了众多城邦。其主要文化成就有
A.发明楔形文字 B.发明了“0” C.采用二十进制 D.创制拉丁字母
16.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的创作风格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而波斯文学在这一影响中起媒介作用。其内容集东方文学故事之大成,包括三个部分:波斯故事、阿拔斯王朝故事、埃及故事。这说明《一千零一夜》
A.传播到了东方各国 B.以本土文化为题材
C.融合了多民族文化 D.代表东方文化复兴
17.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性格等和凡人一般无二,比如神也有美德和恶习等,而神与人的差别仅在于神的不朽和具有超人的能力。这反映了古希腊
A.宗教文化受束缚 B.人文思想的特征
C.政治体制较先进 D.文学艺术的辉煌
18.罗马文学的发展是在移植和改造希腊的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取得的,而罗马的拉丁文字母则是在伊特鲁里亚字母(改造希腊字母而成)的基础上创造的。这能论证
A.希腊罗马两地共生共荣 B.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繁荣
C.罗马文化的基础性地位 D.罗马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19.欧洲骑士小说的故事情节大多是:骑士历尽惊险,赢得最高荣誉之后凯旋,成为国君、领主等
显赫人物,然后分封他的朋友和侍从,赢得贵族女子的欢心,并与其成亲。可见,骑士小说
A.体现了宗教文化的特点 B.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生活
C.批判了欧洲社会的黑暗 D.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20.《罗马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合称,其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民法大全》是
A.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的标志 B.罗马帝国建立初期的成果
C.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D.中古西欧文化传播的产物.
21.拜占庭人在整理古典作品时,着重体会其审美观和价值观,以掌握其创作技能和手段,再加
上他们吸收的早期基督教和东方诸文化,便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体系。材料强调拜占庭文化的
A.糅合性 B.创新性 C.体系化 D.近代化
22.种姓制度是印度教中的一个社会体系(如右图)。它反映出
A.古代的神权统治仍然存在 B.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性
C.等级制度浓厚的宗教色彩 D.教会势力干预世俗权力
23.有学者说:《三国史记》中的三国与“三国鼎立”中的“三国”不同,它不是由一个国家分裂形成的,是三国独立发展而形成的,直至最后也未统--成为同一个国家。其记载了
A.魏晋前后的历史发展 B.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
C.日本的诞生和发展史 D.东亚三国交流合作史
24.中国儒学认为,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而武士道则主张即使“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这说明武士道精神
A.比儒学更具开放性 B.具有一定的反抗性
C.有明显的愚忠色彩 D.大力倡导君权神授
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
材料二
虽然构造于东亚世界的中华文化圈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基本要素上以中华文化为母本,但中国文化与东亚国家文化的交往,绝不仅仅是高位文化向低位文化的自然流注。东亚国家如日本在唐代曾多次派出遣唐使。遣唐使成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饱学之士或有某种高超技艺的人才,他们在完成外交使命的同时,还以极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文化。东亚国家对唐文化的主动摄取,鲜明地昭示了中华文化圈内诸文化丛的组合是有机的组合,而非机械地拼凑出的组合。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东亚国家移植与“接受”中华帝国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具体表现。(10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分析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1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埃及最早的歌谣约产生于公元前四千纪。下面三首歌谣保存在埃尔·凯布地方的帕赫里墓壁上,以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刻成,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埃及文化有哪些史料价值。
27.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这一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中国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的新变化。(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10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