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2讲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2讲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2: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七下历史复习
第二单元第二讲(10-13课)
单元知识
第10+11课 蒙古政权与元朝统治—蒙古崛起与元朝统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________于______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_____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崛起与元朝统一
元朝的建立:1.继承汗位:1260年__________继承了汗位。
2.改行汉制:接受儒臣建议,施行“__________”方略。
3.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_____,次年定都______。
蒙古灭西夏与金:______年,蒙古军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____,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局面形成,双方持续40多年战争。
元朝的统一:______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___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统一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__________局面,为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铁木真
1206
蒙古
1227

对峙
忽必烈
治国安民

大都
1276
1279
分裂割据
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10+11课 蒙古政权与元朝统治——考点二: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疆域:今天的新疆、_______、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1.原因:元朝的_____;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2.表现:蒙古、契丹、女真、汉族等族长期杂居,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开始形成新的民族——_______。
3.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_______,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进一步发展。
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__________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西藏
少数民族
最大
回族
交融
统一
第10+11课 蒙古政权与元朝统治——考点三:行省制度
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加强_________。
行省制度
地方:1.在地方建立“__________”。
2.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______”,直属中央的________;3.全国设置______、辽阳、河南、陕西等____个行省。
4.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中央: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是中央的中枢机构,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2.设_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3.设________负责监察事务。
行省制度的影响:便利了中央对______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封建统治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行省制度
腹里
中书省
岭北
10
地方
第10+11课 蒙古政权与元朝统治——考点四: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台湾(东南):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今台湾),这是历史上__________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对边疆的管辖
西藏: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度元帅府,由____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_______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西域(西北/今新疆):设置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_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澎湖巡检司
琉球
中央政府
北庭都元帅府
宣政院
西藏
民族交融
读图学史
成吉思汗
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元世祖忽必烈
采纳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为元朝统一奠定基础。
文天祥
南宋状元,坚持抗元。写《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白塔寺
位于北京,始建于元,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
读图学史
1.元朝定都大都,
今北京。
2.中央设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地区行省制度(10个)
3.行省辖区打破自然界限犬牙交错,加强了中央集权。
宣政院辖地
重点突破
地方行政体制:行省制度
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促进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知识总结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3.唐朝中叶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掌握行政、财政和军事大权,后发展成为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宋朝,从权、兵、钱三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弊端。
5.元朝:行省制度
易错易混
1.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隋唐时期称流求,元朝时称琉球。
2.唐朝时,西藏地区的吐蕃政权和唐朝是并立的政权;
元朝时西藏为宣政院辖地,中央政府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皇帝
中央
地方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行中书省
路、府、州、县
元朝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单元知识
第12课 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考点一:都市生活
都市发展:北宋时的_______(大相国寺)、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________,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繁华的
都市生活
都市生活:
1.繁华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_________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2.瓦子:开封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场所称为“______”。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发达。
3.______: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杂剧形成于_____兴盛于______,后传入南方。
4.传统节日:宋朝已有______、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开封
大都
市民阶层
勾栏
杂剧
宋代
元朝
春节
第12课 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考点二:宋词和元曲
宋词:词也称________,便于歌唱,有词牌。出现于唐朝,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宋词和元曲
元曲:
1.概况:包括散曲、_______和南戏等。
2.代表作品:元代________的悲剧《窦娥冤》。
3.代表杂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__________”。
4.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宋词代表人物:
1.苏轼: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属______派。
2.李清照:两宋之交女词人,属_______派。
3.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的______词风和报国情怀。
长短句
豪放
豪放
婉约
杂剧
关汉卿
元曲四大家
第12课 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考点三:《资治通鉴》
概况:北宋史学家、政治家________主持编写。是一部_______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_______到_______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地位:司马光的____________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一起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两部史书重合史实是战国到汉武帝;
2.《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资治通鉴》
重点突破
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1.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2.城市人口增加,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兴盛,城市商业活动
空前活跃,为繁华的都市生活奠定基础。
3.市民阶层发展壮大,生活水平提高,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
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都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单元知识
1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
背景:隋唐时期发明了____________,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活字印刷术
传播:_____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__________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______。
发明:北宋时,匠人_______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
发展:宋代后来又发明木活字。元代王祯发明______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意义:对人类______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雕版印刷术
毕昇
转轮
13
丝绸之路
欧洲
文明
历法: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
1.发展历程:
(1)战国时使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________”;
(2)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制成了_____;
(3)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______。
指南针的应用
3.影响:促进了世界_________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2.传播:后经_______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以及欧洲。
司南
罗盘
指南针
阿拉伯
远洋航海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火药:
1.发明:______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2.应用:唐朝____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______时期,火药武器(宋代火器、元代火铳)广泛用于战争。
火药的应用
4.影响: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_______时代的序幕;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__________的变革。
3.传播: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烟火传入________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唐朝

宋元
阿拉伯
热兵器
欧洲社会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考点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陆路交通:
1.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______的交通要道。
2.驿站:宋朝驿站较发达,______统治者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3.元代陆路交通:向西通往______、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发达的中外交通
海路交通:
1.条件: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提升,指南针的应用和海洋知识的掌握。
2.海路:_____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海上丝路进入_______时期。3.贸易国:宋代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五六十个,元代达140多个。
西方
元朝
波斯
宋代
鼎盛
宋代(南宋)海路交通发达;元代疆域辽阔,海陆并进。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考点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影响: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_____进一步发展起来;中
国的创造发明和生产技术传入亚欧各国,对亚欧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______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交流
外来
马可·波罗东行
及返程路线图
元朝交通路线图
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海路陆路交通畅通,交流范围广。
读图学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汉·造纸术 北宋·活字印刷术 北宋·指南针 唐·火药
造纸术 为人类提供了廉价、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印刷术 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指南针 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火器的使用,推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作战方式,对欧洲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读图学史
宋元时期中国科技领先西方
15世纪西方开始
超越中国
宋元时期
科技进步原因:
1.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相对安定。
2.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对外交往有重大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双向交流。
5.隋唐文化成就为宋元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点突破
宋代海陆交通发达的原因:
1.西北陆路交通的不畅,促进了海路交通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展。
3.造船技术发展和指南针的应用,为远洋航海提供了技术保证。
4.两宋政府实行积极的开放性航海贸易政策。
5.宋代中国人地理知识的扩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