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复习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复习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2:1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七下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1-5课)
七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81
589
605
618
627
649
713
741
755
763
907
隋朝
建立
统一全国
修大运河
唐朝
建立
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玄宗
开元盛世
安史
之乱
唐朝
灭亡
隋朝
唐朝
阶段特征:繁荣、开放
政治: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制度创新对后世国家治理影响深远;
经济:空前繁荣,出现盛世局面;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化: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多元开放,兼收并蓄;
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对外: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考点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建立 时间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
人物 杨坚(隋文帝)
都城 长安
统一 时间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史称 “开皇之治” 。
灭亡 原因 隋炀帝暴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概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考点1.2: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 隋炀帝时,(605-610年)
概况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影响 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起着重要作用
消极: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劳役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地位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识记大运河
自己动手:
洛阳
涿郡
余杭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江都(扬州)
江都
简笔画大运河,并在图上标注重点信息。
阶段 人物 内容
隋朝: 创立阶段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 完善阶段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考点1.3: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
科举制
直接目的-选拔人才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史料分析
科举制的影响: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等级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汉朝 察举制 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明清 科举制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选官原则: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知识延伸】
易错易混
1.秦朝和隋朝的共同点:都是结束分裂局面重新实现统一;在政治制度上都有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都修建了大型工程;统治时间很短;都因暴政而亡等。
2.隋朝大运河并不等同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故而京杭大运河不经过洛阳。
3.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朝建立
贞 观 之 治 开创者
治国 措施
评价 唐太宗
618年,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①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如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进谏名臣)
②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制订法律,减省刑罚;
④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⑤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联姻、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汲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房谋杜断
考点2.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特点: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决策的合理性;
互相牵制,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
武则天
统治措施
影响
评价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 ”
“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殿试制度
奠定了基础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考点2.2:女皇武则天
简介
措施
唐睿宗之子,名李隆基,年号 ,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 时期,历史上称为“ ”
用人上:重用贤能(如 和 );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开元
鼎盛
开元盛世
姚崇
宋璟
考点2.3: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中国古代盛世局面总结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1、盛世表现:
(1)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2)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创新的制度、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3)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4)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2、出现的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认识: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
【知识延伸】
考点3.1:经济的繁荣
经济繁荣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工程。
手工业 纺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丝织工艺水平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
制瓷业 :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长安城
唐三彩
布局严整对称
坊市分开
商业繁荣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______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首领尊奉为“_________”,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军事打击: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______的统治。
民族交往与交融
册封首领: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机构:唐朝先后设_______都护府、______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意义: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的发展;有利于____________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对______地区的管辖。
开明
天可汗
西域
安西
北庭
统一多民族
边疆
考点3.2:民族交往与交融
背景:唐太宗时,_____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入藏:唐太宗同意将_____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技等方面的书籍。
唐蕃和亲
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______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并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______(为)一家”。
唐蕃会盟碑:唐穆宗(821—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___________”。此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吐蕃
文成公主
经济
和同
唐蕃会盟碑
考点3.2:民族交往与交融
社会风气 积极开放 (1)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当时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兼容并包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考点3.3-4: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唐诗 盛唐时期的李白享有“诗仙”美誉,诗歌抒发昂扬进取精神;
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有“诗圣”美誉,其诗称为“诗史”;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书法 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颜筋柳骨”
绘画 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石窟雕刻 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考点4:开放的对外政策
天竺 玄奘西行 时间 贞观初年(唐太宗)
贡献 翻译佛经,传播佛教;撰写了《大唐西域记》。
影响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本 遣唐使来华 目的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影响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大化改新)、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时间 754年(唐玄宗时)
贡献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之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
2.都为唐朝的对外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3.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经艰险;
1.都是唐朝僧人,并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发挥了
重大的推动作用;
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虚心好学等精神值得我们
比较归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唐朝时期,外国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证即可“往来通流,自为贸易”,同时,唐朝政府还对这些外商进行钱粮等方面的补贴。并且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笞四十,十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选编自《唐律疏议》
原因:①.唐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最主要);.唐朝较为开放的政策.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
启示:大力发展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多向先进学习等。
能力提升
考点5: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 原因 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时间 755~763年
经过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
影响 ①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②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赋役繁重,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
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注意:不是灭亡)
朱温建后梁 概况 907年,朱温建后梁,唐灭,进入五代十国的局面
五代十国实质 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朝发展脉络
沉重打击
唐高祖
唐太宗
唐灭
武则天
唐玄宗
由盛转衰
建立
贞观之治
朱温建后梁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五代 历时 都城
后梁 907-923 开封
后唐 923-937 洛阳
后晋 936-947 开封
后汉 947-951 开封
后周 951-960 开封
十国 历时 都城
前蜀 891-925 成都
后蜀 926-965 成都
吴 892-937 扬州
南唐 937-976 金陵
吴越 893-978 杭州
闽 893-947 福州、建州
楚 896-951 长沙
南汉 905-971 番禺
南平 907-963 江陵
北汉 951-979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