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讲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讲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2:1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七下历史复习
第二单元第一讲(6-9课)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起止时间:960—1368):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北宋
南宋
南宋
建立
北宋
建立
蒙古
政权
建立
元灭南宋

西夏北宋并立
960年
1271
1127
1206
1279
1368年
元朝
元朝
建立
时空观念——横向比对世界潮流
世界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
手工工场出现
10世纪
12世纪
13世纪
欧洲大学兴起
14世纪
租地农场出现
文艺复兴兴起
11世纪
自治城市
自由城市
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

西夏南宋并立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落后于中国,但孕育着新时代的曙光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代表最先进水平的发明的出现,影响着世界文明进程。
世界潮流:
1.中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领先世界。
2.西方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因素。
单元综述
总特征: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坊市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
文化:市民阶层兴起,文学上以宋词元曲为代表,
文化平民化,世俗化;
科技: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和火药的推广均出现在这一时期。
选官:科举制日益完善;
民族: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对外: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的 建立 (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国号:宋,史称北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东京(又称开封、汴京)(我国古代统治中心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 和 的分裂割据局面。(注意:没有实现全国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情况)
中原
南方
先南后北
考点1:北宋的建立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考点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兵 (军事上)
权 (政治上)
钱 (财政上)
历史意义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①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监督权),以分知州的权力。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收其兵
夺其权
制钱谷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武将
宋代文臣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唐朝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朝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课本P31材料研读)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初)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
考点3: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内容或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①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课本P31)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军队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易错点)
考点3:重文轻武的政策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①表现: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考点3:重文轻武的政策
2.内容或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1)积极:
①对宋朝统治: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对社会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形成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冗官、冗兵和冗费,积贫积弱,课本P32知识拓展)
a.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b.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与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北宋政治的特点:
注意: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
考点4:王安石变法
背景 ①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②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冗费问题严重;③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④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 领域 内容 措施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______收入有所增加。
废除:新法触犯了大官僚、________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
财政
大地主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是富国措施?
考点4:王安石变法
皇帝
财政


盐铁
户部
行政


政 事
中书门下
军事
枢密院
(三司使)





三衙
二府
枢密使
三司
宋朝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中央:分散机构权利,
削弱相权
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三司掌财政。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削弱相权。主要方式有两种:
(1)分割相权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2.加强思想控制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5.加强监察机制
知识总结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都 城:
建立政权时间:
政权建立者:
契丹国的发展: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发展生产
创制文字
增强国力
政权名称:

民 族:
契丹族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建立政权时间:
政权建立者:
西夏国的发展:
11世纪前期
元昊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都 城:
政权名称:
民 族:
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党项族
请依据地图制作“民族政权并立示意简图”
北宋

西夏
项目 政权名称:辽 北宋 西夏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上京
(内蒙古)
东京
(开封)
兴庆
(宁夏)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易错易混:
建立辽的少数民族是契丹族,建立西夏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建立金的少数民族是女真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战);
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和);
③宋太宗时:对辽从进攻到防御(战);
④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督战澶州城,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
澶渊之盟: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和)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攻宋,宋虽节节败退,但西夏损耗大,人民生活困苦;
议和:后来宋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易错易混3(课本备注):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后来,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送岁币。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北宋战与和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议和影响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东京
1004,澶州之战
1005,宋辽议和
史称“澶渊之盟”
1044宋夏议和
积极: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消极:宋给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小结
知识拓展: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què chǎng ] ”。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特别注意:“榷场”是民族内部交流的场所,不是中外交流的场所。
一、女真族的崛起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37以及上述材料归纳女真族的活动区域与生活特点。
活动区域:
生活特点:
女真人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长白山、黑龙江(白山黑水间)
生活状况:
受到辽的压迫


人像
女真族勇敢勤劳,擅长狩猎。打猎时,他们用桦树皮做的号角吹出呦呦的声音,把鹿引诱出来。他们住的房屋,门窗向东或向南开,室内垒有土炕,炕下烧火。至今,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还在使用火炕。
女真崛起,灭辽和北宋
女真族崛起: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________统一女真各部。
金灭辽:北宋与金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________年,金灭辽。
女真崛起灭辽与北宋
建立政权: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建立______政权,国号______。定都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游牧文明汉化过渡到农耕文明)
金灭北宋: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
_ __ _和 ,灭辽后,金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无心抵抗,____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变)
阿骨打
大金
1125
1127
上京(会宁)
金迁都:金后来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课本P39)
政治上的腐败
军事上的无能
女真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______(宋高宗)称帝,定都______
(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宋金和议:_______向______称臣,并给金_______,双方以_______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_______局面形成。
南宋的偏安
岳飞抗金:
1.过程:岳飞率军北伐,收复失地。其统率的“________”在_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2.结果:宋高宗和权臣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其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赵构
临安
岳家军
郾城
秦桧
南宋

岁币
淮水至大散关
对峙
三、南宋的偏安
想一想: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宋人的)民族英雄。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课本P40问题思考)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深受人民爱戴的原因:
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岳飞抗金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
感悟时空变迁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近代史上的反侵略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它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非正义之区别。战争是暂时的,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正确看待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
【知识延伸】
考点3.1: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 粮食作物 引进越南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水稻产量在宋朝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拔秧工具:秧马
经济作物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世界领先。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商业 都市商贸繁荣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经商的时间和区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出现草市,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临安)。
海外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时,纸币“会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考点3.1:宋代经济的发展
读图学史
秧马,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种植水稻时的拔秧工具。可提高功效和减轻劳动强度。
《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描绘了东京城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在金属货币流通
中出现纸币;初
为民间发行,宋
仁宗时官方始发。
含义 是指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的现象。
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人民的辛勤劳动
过程 趋势(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开始: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表现 南方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均获得快速发展
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国家财政,仰给东南)
考点3.1:宋代经济的发展
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春秋战国
时期
南朝
时期
唐朝
中期
南宋
时期
明清
时期
吴、越、楚等国开发江南地区
南北经济
渐趋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江南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使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②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使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促进了海、河运的快速发展。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辈出。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了南北民族交融,文化习俗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⑤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发,使南方环境逐渐遭到破坏等。
(8)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是经济发展根本原因;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外贸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