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凸透镜将光会聚到一点,利用了光的折射
B.图乙中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C.图丙是人眼看到地上的书,光线由人眼射向书本
D.图丁是利用了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雨后彩虹是阳光经小水滴色散后形成的
C.图丙中的小孩叉鱼时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图丁中的烛焰经小孔所成的像是虚像
3.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如图所示,下列是小红同学在探究有关光现象时的一些说法,其中不正确的( )
A.太阳光中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B.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
C.把温度计放在红光的上方,读数会降低
D.用放大镜观察正在放映的彩色电视机屏幕,发现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的
4.2022年7月14日,年度最大超级月亮现身天宇,超级月亮是指满月的时候,月亮正好位于近地点的现象。关于超级月亮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光照耀松林,其实月亮本身并不是光源
B.“举头望明月,低头做试卷”,我们看到的月亮其实是实像
C.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因为光不能沿直线传播
D.我们看到的超级月亮是放大的月亮的虚像
5.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ON是入射角 B.图甲、丙中的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C.图乙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D.图中硬纸板应选用表面光滑的
6.如图所示,MN为水面,PQ为法线,水面下A处有潜水员,水面上方B、C处分别有小明和小红。他们三人都通过水面相互观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看到小红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潜水员看到小明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小明观察小红的像所对应的光路中,BO是入射光线
D.潜水员观察小明的像所对应的光路中,折射角为37°
7.两条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所示,图中画出了光线a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透镜是凹透镜
B.图中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若往容器中装水,光线a在容器底形成的光斑会不动
D.若往容器中装水,光线a在容器底形成的光斑会向左移
8.如图所示,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纸,再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改变小孔的形状可以改变像的形状 B.所成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C.半透明纸上得到的是蜡烛倒立的像 D.改变孔到蜡烛距离能改变像的大小
9.“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方便观察现象,A、B两根蜡烛都应该点燃
B.把光屏放在像所在的位置,光屏上没有烛焰的像
C.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D.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在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10.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11.如图所示,S是凸透镜主轴上的一个发光点。SA是发光点发出的一条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可能是( )
A.AC B.AB C.AD D.AE
12.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通过细棉线实现
B.光点晃动时,光线与镜面的反射角和入射角也始终相等
C.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D.若说话声越大,光点晃动幅度越大
13.在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中,老师做了“水中的蜡烛”实验,为了使学生看清水中的蜡烛,老师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使用的玻璃板应该厚一些
B.老师应让学生位于玻璃板左侧观察水中的蜡烛
C.该实验应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D.点燃的蜡烛靠近“镜子”,盛水的玻璃杯也应靠近“镜子”
14.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诗句中的“天”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折射
D.“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句中的“月”,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15.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A的像与蜡烛B不再重合
16.为了让市民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洒水车经常进行洒水除尘工作。洒水车在进行洒水作业时,人们常常会看到如图所示的彩色光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洒水车喷出的小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只对光起折射作用
B.彩色光带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C.洒水车观后镜的原理是利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工作的
D.电线杆在洒水路面上形成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
17.小明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一枚硬币的杯子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沿______传播.小明向杯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的______产生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8.小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相同高度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玻璃板面镜成像特点,其中玻璃板和蜡烛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蜡烛的高度为6cm,蜡烛与玻璃板之间的距离为10cm。蜡烛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像的高度为___________cm,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___________cm。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A.凸透镜将光会聚到一点,该点称为焦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成倒立的实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上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是光的反射现象,所以人眼看到地上的书,光线由书射向人眼,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玻璃板成像相当于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解析】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当太阳光射入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形成彩虹,故B正确;
C.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小孩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因此用鱼叉捕鱼时,不是将鱼叉对准他看到的鱼,而是瞄准所看到的鱼的下方位置叉去,故C错误;
D.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是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A.由光的色散现象可知,太阳光是复合光,其中包含七色光,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把温度计放在红光的上方,这里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温度计示数会明显升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彩色电视机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解析】A.月亮自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A正确;
B.我们看到的月亮其实是月球反射的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影子,故C错误;
D.我们看到的超级月亮是等大的月亮的虚像,超级大是因为离地球较近,故D错误。
故选A。
5.B
【解析】A.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图甲中的∠AON,故A错误;
B.让一束光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将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被反射,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B正确;
C.图乙中将纸板F向后折转,纸板上不能再承接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并没有随纸板折转,还在原来的位置,仍然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故C错误;
D.要从不同的方位都能看到纸板上的光线,则光在纸板上要发生漫反射,应选用表面粗糙的,故D错误。
故选B。
6.D
【解析】A.小红反射的光线经水面后发生反射后,射入小明的眼睛,所以小明看到小红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潜水员看到的是小明变高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小明观察小红的像对应的光路中,CO是入射光线,故C错误;
D.潜水员观察小明的像对应的光路中,OA是折射光线,折射角为37°。故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AB.由图知,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远离了主光轴,即该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故A正确,B错误;
CD.往容器中装水,当容器的水增多时液面升高,但入射角没变,折射角也不变,而入射点向右移动,所以容器底的光斑也向右移动。如图所示:
故CD错误。
故选A。
8.A
【解析】ABC.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由图中实验可知,半透明纸上得到的是蜡烛倒立的像。故A错误,符合题意,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改变小孔成像实验中的像距与物距会改变像的大小,所以改变孔到蜡烛距离能改变像的大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解析】A.B蜡烛不需要点燃,点燃后会影响观察蜡烛A 所成的像,故A错误;
B.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因此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B正确;
C.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故C错误;
D.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此实验应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故D错误。
故选B。
10.B
【解析】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射灯发出的光发生折射,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P点如下图所示:
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经水池侧壁反射后,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我们在上方看起来,光斑的虚像在Q点,即Q在S的上方,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解析】ABC.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线SA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位置应该在2倍焦距以外,由图可知,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D.过交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故D不符合题意。
12.C
【解析】A.由题意和图示可知,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光的反射中,始终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点晃动时,光线与镜面的反射角和入射角也始终相等,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在月球上,杯底到橡皮膜之间是真空,不能传声,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若说话声越大,响度越大,声音传递的能量越大,则光点晃动幅度越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解析】A.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为了避免重影现象,使用的玻璃板应该薄一些,故A错误;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应该在物体一侧观察,所以老师应让学生位于玻璃板右侧观察水中的蜡烛,故B错误;
C.为了成像更清晰,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C错误;
D.像与物体关于“镜子”对称,点燃的蜡烛靠近“镜子”,盛水的玻璃杯也应靠近“镜子”,故D正确。
故选D。
14.D
【解析】A.“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诗句中的“天”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因为游鱼细石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发生光的折射,故B错误;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C错误;
D.“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句中的“月”,是平静的水面似平面镜,由光的反射,即平面镜形成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15.C
【解析】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反射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像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蜡烛A变短,则其像也变短,故像不能与蜡烛B完全重合,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C
【解析】A.洒水车喷出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入射时发生折射,在水滴内反射,所以水滴相当于三棱镜,对光起反射和折射作用,故A错误;
B.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和彩色光带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错误;
C.汽车观后镜是利用了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利用凸面镜可以达到扩大视野的目的,故C正确;
D.光照在电线杆上反射到路面上,再通过路面反射形成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故D错误。
故选C。
17.直线传播 折射 虚
【解析】硬币放在杯底,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杯子挡住了硬币到眼睛的光线,人眼便看不到硬币。
倒入水后,硬币出来的光在水面发生折射,远离法线,人逆着光看,能看到硬币,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弟弟看到的硬币是杯底硬币的像,是折射形成的虚像,是光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而成的。
18.虚 6 10
【解析】由平面镜所成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实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所以蜡烛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虚像;蜡烛的高度为6cm,所以像的高度也为6cm;蜡烛与玻璃板之间的距离为10cm,所以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为10cm。
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