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竹节人》课件( 共20+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竹节人》课件( 共20+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6 21:05:3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课时
竹节人
第三单元 第9课
《竹节人》一课从记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复习导入
制作竹节人
玩竹节人
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
说一说,自己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记住了些什么细节?
品读课文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都”说明“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玩具要自己做,而不像现在,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成品。
从文中加粗的字可以看出什么?
品读课文
“只能”有点儿心酸,也带点儿调侃意味,只有自己动手才有的玩。
“只要”“很快”“以至”说明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发达,没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玩具可供选择,所以一旦有有趣的玩具出现,很快就会吸引一大片人来玩。
品读课文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第一个“而“表转折,写出我的窃喜和得意,表现了儿童的顽皮与可爱;第二个”而“是对前文的转折,虽然课桌破旧,但却正好可以用来玩竹节人,体现了我的窃喜、满意与满足。
两个“而”说明了什么?
品读课文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比喻、夸张,作者借用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这个豁口很大,其实也是通过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品读课文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作者连用了五个简洁的短句,五个连续的感叹号,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仿佛古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表现了孩子们对于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这几个感叹句写出了什么?
品读课文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表情,而是通过侧面烘托,一是“攒着”围观的细节、“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的细节,一是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才知道上课的事实,既表现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又给人丰富的联想。
这段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品读课文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是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你怎么理解这三个词语?
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但从“有时”“还有”“其实”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游戏欢乐的程度而逐渐递进描写的。
问题探究
文章主体部分——斗竹节人(9-19自然段)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这部分内容更深入地表现了“我们”对这个材料简易的玩具喜爱至入迷,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去玩;其次,竹节人收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最后,它使得“我”在对这个游戏的回忆中加入了可爱可亲的老师,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问题探究
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所以说得详细,让读者有一定的了解,若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制作和玩竹节人;二是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作者竟然还对竹节人的制作和游戏过程记得那么清楚,可见竹节人曾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所以在这个说明的过程中又蕴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
问题探究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为什么用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来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和竹节人的玩法呢?
当“我们”看到老师玩竹节人的那一幕时,肯定惊奇于孩子们喜爱的竹节人竟获得了老师的青睐,原来看似严厉的老师也有那么可爱的一面,这样的发现让“我们”很开心。同时,“我们”也因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给了老师一个放松、玩乐的机会而感到自豪。老师玩竹节人的一幕也成了“我”关于竹节人的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了。
问题探究
为什么“我”和同桌虽然没有拿回竹节人,却“心满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了?
拓展阅读
范锡林笔下的竹节人是战场上的壮士,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位作家笔下的竹节人,她童年时的竹节人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交流。
玩竹节人的多是男孩子,女孩子通常只是当观众。我不想当观众,要用竹节人来唱戏。大哥和二哥都有好手艺,能雕出男面相和女面相。我最骄傲的事,就是我的两个哥哥给我做了二十多个竹节人,有些竹节人的手上还安有竹片削的小斧子、小宝剑,甚至小锄头、小剪刀、小竹笛、小碗等。我把这些竹节人装在一个小竹箱里,那是我最迷恋的玩具。
拓展阅读
木鬼戏听多了,我能记熟情节和戏词。我常用这一班子竹节人立在一张长椅子上唱戏,全心投入进去,完全在戏中。后来,我大胆地更改一些戏的情节。再后来,我又试着把电影里看过的故事用竹节人演一演。又再后来,我把生活中好玩的事演进去,每个竹节人扮演身边的人。最初,只有我的小狗是忠诚观众。任何时候,我在用竹节人演戏,它都伏在椅子前,和我面对面,目不转睛地看得入神,一副百分百铁杆戏迷的样子。后来,多来了三条狗当观众。再后来,就有了人当观众,多的时候能达二十多个。有些人被我用竹节人演进去,他们也觉得骄傲。没有被我演进去的人来找我,希望也能被我用竹节人演一下。有人喜欢看,我就有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1)说说作家王勇英笔下的竹节人与课文中的竹节人有什么不同。
课文中的竹节人是打斗用的,而这里的竹节人是“戏班里的演员”,而且形象更丰富些。
(2)作家王勇英从玩竹节人中收获了什么呢?
收获了编戏、表演的激情和动力。
总结概括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传统玩具——竹节人,知道了它的制作方法、玩法以及在当年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课下从网上搜一搜,看一看,传统玩具还有哪些?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
1.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别人。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作业布置
再见(共20张PPT)
第三单元·第9课
竹节人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玩具吗?
新课导入
这里,有你喜欢的游戏吗?
新课导入
你们认识这种玩具吗?
新课导入
范锡林笔名雪凌。195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集《避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血经》等20多部及《范锡林少年大传奇》(五卷),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并有若干作品翻译介绍到日本。作品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
作者简介








huō
lǐn
ɡē

ɡùn

cái
chóu
我会写







xiànɡ
diāo
duò
tuí



我会写

(哄骗)
例:他那像哄( )小孩似的话,引得同学们哄( )堂大笑。当听说老师来了,大家便一哄( )而散。
hǒng
(一哄而散)
hǒng
hòng
hōng
(哄堂大笑)
hòng
hōng
多音字
【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前功尽弃】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指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豁开】裂开。
【威风凛凛】凛凛,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词语解释
【呆头呆脑】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计,想尽一切办法。
【俨然】形容很像。
【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观摩】观看学习,多指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词语解释
【鸟兽散】(成群的人)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虎视眈眈】眈眈,注视的样子。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悻悻然】不高兴的样子。
【念念有词】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词语解释
新鲜——新奇 风靡——盛行
俨然——仿佛 观摩——观察
鏖战——激战 沮丧——颓丧
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别出心裁——别具匠心
近义词
词语对对碰
反义词
新鲜——陈旧 沮丧——振奋
前功尽弃——大功告成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津津有味——索然无味
词语对对碰
初读感知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主要写“我们”小时候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第3~19自然段):
主要写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
第二部分(第20~29自然段):
主要写老师没收竹节人后自己偷偷玩的情形。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样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阅读方法
课文精读
探讨交流: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脑袋、身躯
纳鞋底线
手臂

一是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制作不熟悉;
二是体现出“我们”对做竹节人的喜爱。
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说明性语言来详细地写制作过程?
课文精读
《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展现了“我”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3遍;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