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4: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农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同化”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华夏文化能及时从游牧文化中吸收营养成分,从而迸发新的活力。今天所谈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属于56个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过程中,中国文化也乐于接纳除了“中国”这一地域外的异域文化,如印度佛教文化、欧洲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异域文化的输入和补充,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材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个特点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
2.东晋道士葛洪认为,求仙须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只修习方术,则不得长生;没有积满善事,即便口服仙药也无益处。这一观点( )
A.推动道教融入世俗生活 B.体现儒道兼容的特点
C.改变了道教的根本教义 D.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3.某西方学者曾说:“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向西推进,传遍了整个欧洲......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炼丹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原理 B.中国最早创立了近代制药化学学科
C.中国炼丹术对近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D.西方近代制药化学完全从中国引进
4.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5.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6.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7.《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在开篇中就提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戒条是这些: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分给各人属于他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超越罗马发展水平B.实现了公平与正义C.利于推动社会和谐D.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8.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主张历史学不应该取悦流俗,而应该以叙述历史的真实为最高目标,首先必须完全抛弃历史著作之中的神话和传说的因素,这是关键所在。他借伯里克利之口,说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材料反映出修昔底德的思想
A.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B.立足于对历史真相的观察
C.成为了当时社会主流观念 D.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本质
9.我国一些学者发现,印第安的医学、历法、习俗等与古代中国十分相似,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国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在加州的岩壁上发现了中国古文字。对此合理的推论可能是
A.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 B.中华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
C.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同质性 D.美洲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10.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11.晚清时期,台湾茶业逐渐发展起来,厦门“泉郡五县乡民渡台做茶佣工者向以数万计”,其中许多就是采茶工;而武夷山茶工几乎全由江西男子充任,“闽山摘茶”成为江西贫苦农民谋生的一大出路。由此可知
A.茶叶生产中心发生转移 B.茶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
C.东南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对外贸易刺激茶叶经济
12.印欧人被看做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大迁徙中,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 B.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
C.铁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 D.驯化马、使用马拉战车
13.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矗立着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碑文有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体现了文化的( )
A.碰撞与融合 B.侵略与反抗
C.创新与继承 D.交流与借鉴
14.美国加州的第一任州长利兰·斯坦福曾指出: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内完工。利兰·斯坦福意在强调华工( )
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
C.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D.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
15.美式英语中,有大量和自然特征有关的词汇来自于印第安语,如moose(驼鹿)raccoon(浣熊),wigwam(棚屋),sachem(酋长),tomahawk(石斧)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等。这些单词体现了
A.美利坚民族正式形成 B.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
C.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 D.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传统语言
16.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对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存在的六个多世纪内,产生了瑰丽的阿拉伯文化。《古兰经》经文,十分注意韵脚、节奏、修辞。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无疑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经文。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与战争,使游牧民族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l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饮茶习俗的变迁表
1630年 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
1662年 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风尚。
17世纪末 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750年 喝下午茶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有诗为证:当时钟响四下时,世界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
18世纪中期 《女性杂志》:女性因茶而沉迷享乐,嗜茶破坏家庭幸福。还有人批判:饮茶破坏了清教徒简朴勤勉的品质,让英国人崇洋媚外。
18世纪中后期 在英国,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一天喝两次茶。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茶成为英国的“国饮”;在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农工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
——[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上表反映了17至18世纪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B 6.D 7.C 8.D
9.A 10.D 11.B 12.D 13.A 14.A 15.C 16.C
17.
(1)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小农经济为基础);儒学(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6分)(任意三点即可)
(2)有利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贵族特权);有利于批判天主教独裁统治;有利于宣扬“理性”精神。(4分)(任答两点)
18.(1)原因:伊斯兰教的作用;帝国统治的稳定(帝国疆域广阔);融合各地区古代文明;阿拉伯帝国政府的推动。(6分)(任意三点即可)
特点: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各领域文化成就斐然;伊斯兰教特征明显等合理即可(4分)(任意二点即可)
(2)影响: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只要是从科技、思想、政治等方面回答)(6分)(任意三点即可)
19.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任意三点即可)(6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8分)(任意四点即可)
21.
示例1:
论题: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16世纪到17世纪末,饮茶主要是在宫廷以及上层社会中流行,由于茶叶价格昂贵,使得饮茶是一种奢侈消费行为。18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增加了英国社会的茶叶供求,又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饮茶日益平民化和大众化,饮茶已经成为英国民众重要的日常饮食习惯,流行于社会各阶层。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饮茶风俗日益平民化、大众化。
示例2:
论题: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折射不同地区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中国的茶叶传到了西方,饮茶习惯在英国社会的逐渐普及引发了部分人饮茶习惯的非议。有人认为女性喜欢饮茶是嗜茶,容易使人散漫,而且茶叶价格昂贵,与清教的简朴勤勉不相符,是崇洋媚外的表现,这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18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饮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普及,体现出不同地区文化的交融。
综上所述,英国社会饮茶风俗的变迁,由不太认同饮茶到饮茶的大众化,折射出不同地区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