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 史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8页。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2.“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定居的农耕生活固然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制度产生于农业的出现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3. 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解决了各国面临的饥饿问题 D.要求使用通风储粮技术
4.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 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 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5.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
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
壁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 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 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 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 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6. 18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了工厂制度,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棉布都已经在工厂中生产。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这表明近代工厂制度使( )
A.垄断组织得以确立 B.社会阶层逐步固化
C.手工工场得到扩张 D.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7. 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1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
A.工业优势地位逐渐确立 B.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
C.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D.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
8. 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智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
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
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9. 斗茶始于唐代,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较新茶优良次劣,排名列序,是为斗茶,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据此可知( )
A.政府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 B.斗茶的目的是将新茶贡献给天子
C.斗茶风俗促进了茶叶技艺的提高 D.茶叶贸易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10.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B.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D.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11.俄乌冲突初期,卢布大幅贬值。为打破这一困局,2023年3月2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政府、中央银行和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不友好国家”从4月起必须用卢布支付天然气的费用。随后,卢布由最低时的1美元兑150卢布,一度突进到1美元兑52卢布。俄罗斯此举( )
A.有助于规范国际能源交易结算 B.表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C.完美应对了当下各种国际挑战 D.有助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12.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可能导致多达6000万人陷人赤贫,某国际组织承诺在15个月内提供1600亿美元赠款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世界银行
1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组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 B.完全按照《考工记》的记载而建
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
14.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
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15. 罗马帝国铺设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秦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代开辟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唐朝修建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网络,元朝发展以大都为中心及境外的驿路交通网。这表明( )
A.人工道路建设受政治因素影响 B.生产力发展推动人工道路建设
C.道路交通发展受统治范围限制 D.君主集权促进交通道路的建设
16.185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航程变化如下,以下数据说明,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
起讫点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伦敦——孟买 17400km 10100km
马赛——孟买 16000km 7400km
伦敦——新加坡 18990km 13350km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0分。
17. (14分)原产于美洲的甘薯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记载 文献
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日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嗣是种播天南,佐粮食,人无阻饥。. 《凤冈陈氏族谱》
朱薯产吕宋(菲律宾)国,被野连山.....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瘠卤沙冈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 谈迁(1594-1658 )《枣林杂俎》
万历甲申、乙西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洋舶道之,携其(番著)种归。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日朱薯。 苏琰(1569-1639)《朱薯疏》
材料二
(棚民)依山傍谷,诛茅缚屋而居.....携山禾、山芋、桐、茶、杉、漆、靛、番薯而来;(在浙江山地)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芭芦、靛蓝、番薯诸物。——(清)嘉庆年间《南平县志》 浙赣皖山区于潜、临安、余杭三县,因棚民租山垦种(甘薯),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所以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惟积难返,扫除不易。—(清)光绪年间《孝丰县志》
(1)根据材料一,关于甘薯传入中国可以认定的史实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薯传入中国的背景。(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801—1861年工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1801 1811 1821 1831 1841 1851 1861
产值比重 农业 34 37 30 28 24 21 19
工业 28 27 34 37 39 40 41
产值比重 农业 35.9 33 28.4 24.6 22.7 21.7 18.7
工业 29.7 30.2 38.4 40.8 40.5 42.9 43.6
——摘编自许冰《工业革命影响就业结构的历史考察与例证》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为题写-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1年,为了打破荷兰人在商业上的垄断地位,在英荷谈判破裂后,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该条例规定:从欧洲国家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产国船只载运;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进口的物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有关的殖民地船只运送到英国。爱尔兰或英国的殖民地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胜利,荷兰接受“航海条例”,丧失其在国际贸易上的霸权。
——摘编自岳恒《试析英国历史上的“航海条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和美国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纺织品到后来的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领域。1985年,日本对美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7.1%,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987亿美元。8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美国则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打压,使得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和解决“知识产权”为借口,在贸易摩擦过程中迫使依赖出口的日本不断做出各种妥协,以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而告终。
——摘编自杜婷婷《美日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荷贸易摩擦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下半叶美日贸易摩擦升级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启示。(7分)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3分)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 B C A D C 6——10 B A C D B
11—15 B D A C C 16 C
二、材料题(4题,共52分)
17、(14分)(1)史实:明朝万历年间已传入中国;存在多条传入的路线,由东南亚传入中国。(2分)
背景:新航路开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海外贸易发展;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任达3点得6分)
(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提高了应对饥荒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人口的增长;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6分)
18、(12分)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完善,推动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巨大变化。(2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迅速提高,工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工厂”。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大城市不断涌现。(3分)
同时城市中也出现了居住条件恶劣、人口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英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在全球范围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到1914年英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3分)
近代英国的社会剧变与转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带来深重的殖民灾难。(4分)
19、(12分)(1)影响:促进了英国航海业发展;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打击了荷兰海上霸主地位;损害殖民地人民的利益。(5分)
(2)原因:日本市场过于集中和对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导致摩擦的直接原因;日本产品逐渐在美国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挑战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半导体等核心技术的争夺是贸易摩擦升级的重要助推器;日本在美国贸易强权主义面前处于被动防御地位。(5分)
启示:出口过度集中可能引发进口国反制(贸易摩擦);一味地妥协配合无法阻止贸易摩擦。(2分)
20.(14分)(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4分)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7分)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