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玉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4:20:48

文档简介

玉溪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2.孔子“重游”,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他反对“怀居”、“怀土”,将此心理和行为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并以“游”作为实现士人“求天下安定之道”理想的途径。孔子的这一思想(  )
A.折射出诸子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B.体现出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C.受到了当时官僚政治的影响
D.反映出人才需求增长导致了礼崩乐坏
3.秦汉时期,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皇帝自己决断后直接交由御史府拟定文告,经丞相副署后颁行,有些较为重大或疑难的问题,一般经过朝议与廷争,最后由皇帝裁决,再按既定程序执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中枢机构的运行具有民主色彩
B.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国家治理呈现一定的理性特征
D.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
4.如图为出土于东汉的画像砖(局部),整个画像砖描绘了多人从事狩猎、纺织、酿酒(包括汲水、运粮、烧煮、装坛发酵等环节)、饲养家畜的情景。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手工作坊初具规模 B.庄园里的生产情形
C.男耕女织分工协作 D.生产商品化程度高
5.北京大学闫步克教授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据此说明孝文帝改革(  )
A.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B.推动了北方政权的统一
C.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 D.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6.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该现象(  )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
B.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消除了区域间的差异
D.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7.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量的唐诗反映时人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志向。如初唐时期“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唐时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各种边塞诗如“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据此可知,唐诗(  )
A.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
C.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D.侧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8.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理出了如表。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
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
1 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2 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3 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4 立断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9.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
A.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
B.宋代政府较唐代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C.宋代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D.海外贸易税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源
10.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  )
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
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
11.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族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
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
1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明 B.秦、唐、元 C.汉、宋、明 D.秦、元、清
13.明清之际,江南是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区,每年从华北地区输入北花,从湖广地区输入襄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据此可知当时(  )
A.棉纺织业出现新生产关系
B.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江南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14.永乐十三年(1415年),“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这反映出当时(  )
A.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B.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C.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D.西学东渐思潮提高了中国对外认知的水平
15.历史学家认为,明至清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出现
②内阁设立
③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明清易代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6.表格是晚清时期一些国人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
人物 思想主张
冯桂芬 洋务为国家招携怀远一大政……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李鸿章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郑观应 目击时艰,无可下手,而一言以蔽之日:莫如自强为先。
张之洞 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A.助推中国早期现代化到来
B.表明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C.基于对欧美社会全面了解
D.彻底颠覆传统华夷观念
17.1872年李鸿章曾指出:“欧洲诸国闯入中国边界腹地,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海外之险,有兵船巡防,而我与彼可共分之。长江及各海口之利,有轮船转运,而我与彼亦共分之,或不至让洋人独擅其利与险,而浸至反客为主也。”由此可知李鸿章意在强调(  )
A.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不可缓办
B.中国已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
C.中国海外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D.帝国主义积极争夺在华的航运权
18.1900年6月,由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规定:“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态度
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人民抗争对列强的冲击
D.地方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19.1902年,卢汉(京汉铁路)铁路修到石家庄;1903年,正太(今石太铁路)铁路动工兴建。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其逐渐取代正定、保定,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这反映了交通变迁(  )
A.改变城市格局 B.加强经济交流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快物流发展
20.民国初年,社会上出现了“孔教会”“尊孔会”等组织,这些组织不仅鼓吹封建主义伦理纲常,还伺机打击民主革命思想。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思想解放任务艰巨 B.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C.新旧思想冲突剧烈 D.文学革命迫在眉睫
21.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22.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论战中,文化学家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论,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主张“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地全盘接受它”,并指出“在今日,西洋文化就是世界文化”。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旨在(  )
A.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B.否定文化应有的民族性
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以时代性改造传统文化
23.1932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工商投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苏维埃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工商业,只要遵守苏维埃法令,就允许其自由营业;若有违反苏维埃政府法令者,给予法律制裁。这举措(  )
A.解决了土地革命的核心问题
B.促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
C.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D.满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24.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这反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A.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化
B.贯彻干部深入基层的群众路线
C.重视根据地政权的廉政建设
D.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治制度
2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  )
A.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
B.促使民族工业黄金时代到来
C.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
D.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出现
26.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认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坚决一致在争取工农革命胜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华北事变后又转而建议:“只有国共的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全面抗战由此展开
27.1949年6月,北平市失业无业人口较多,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之一,1950年2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救济失业员工决定试行细则》。1952年8月,北京市劳动就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门负责组织对失业无业的登记和介绍就业的工作到1956年,失业无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说明(  )
A.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D.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
28.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现在1000万人患疫(血吸虫病),1万万人受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日之华佗们在前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第四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全面跃进,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口号,各疫区把冬季开荒、兴修水利与灭螺运动结合起来,掀起了群众性的防治运动。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
A.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
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C.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9.1961年,法国官员访华时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D.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30.1953﹣1980中国实施五年计划,投资逐年增多,资金需求量大。如表所示,据表推断,五年计划的实施(  )
表:953﹣1980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表单位:%
时期 国家投资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自筹及其他投资
1953﹣1957 88.9 11.1
1958﹣1962 73.2 26.8
1963﹣1965 85.1 0.7 14.3
1966﹣1970 76.4 1.1 22.5
1971﹣1975 66.7 1 32.3
1976﹣1980 57.5 4.5 3.5 34.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
A.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目标
C.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D.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3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明确规定将使用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置”。改革后(  )
A.推动了农业生产迭代升级
B.取消了长期征收的农业税
C.出现了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D.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
32.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该项目一度遭到质疑,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次年5月,刘庄人自主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建成投产,自此刘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经济崛起主要是由于(  )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生物科技获得突破发展
C.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D.权力下放调动了积极性
主观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在借鉴之前王朝社会救助思想的同时,建立了制度性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不少社会救助相关法律,宗族和社邑组织在人的生老病死和婚丧嫁娶等领域发挥者作用,民间救助得到肯定。除了采取设立义仓、免除赋税、残疾人收养、贫民救助等行政性措施外,朝廷还开始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如以工代赈,让社会力量参与到自救活动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救灾实施过程中构建起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这使唐朝成为古代社会救助体制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救助体制的规范化深受时人好评。
——摘编自丁建定《唐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管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传统的社会救助活动因应社会的发展在其形式、内容、行为观念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社会救助活动中政府作用的下降以及民间能量的增强;以贫困人口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救助视野从过多地关注于农村开始向城镇延伸;改变之前忽视对被救济者摆脱贫困、择业谋生能力培养的做法;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涉及医疗救助、慈幼育婴、赈济灾荒诸多领域;商业保险日渐兴起,社会保障不断发展;现代传播媒介替代传统信息传递手段在信息传导、唤起和组织民众方面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紧密配合企业改革,其主要做法有:养老保险引入效率原则,坚持“效率优先,益顾公平”,激励劳动者通过勤奋工作、自我积累,为将来幸福打下基础;并须布《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社会救助体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救助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3年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今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作用。(7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安排变化图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阅读上述图片材料,选取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变化,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3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工业化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少干预资源配置,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主要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夺和剥削印第安人而完成。在英国的基础上,美国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创立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我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把工业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我国充分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并且也始终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同时注意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教训,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并且努力追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将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称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对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可以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称为世界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工业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些方面;并概括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9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2小题)
1-5 C B C B D 6-10 D C B A C
11-15 C A C C D 16-20 A A C A A
21-25 C A B C A 26-27 A C B B C
31-32 C D
二、主观题(共3小题)
33.(25分)
(1)特点:①社会救助呈现出制度化和规范化特征;②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③社会救助手段多样化(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④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立起密切的协调配合机制。(任意3点6分)
(2)新变化:政府作用削弱,民间救助力量增强;救助视野从农村开始向城镇延伸;更注重被救助者择业谋生能力的培养;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社会保障日渐发展;现代传播媒介的传导、组织作用增强。(每点1分)
背景:清末统治危机加深,财政状况恶化;近代工业的发展;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救济帮扶思想与经验的传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任意3点6分)
(3)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任意2点,4分)
作用:缓和社会矛盾、改善民众生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分)
34.(12分)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趋势加强。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美洲和东非地区,无论是从种植、纺织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中进行的,并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新航路开辟后,种棉技术传入欧洲,棉花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棉纺织品成为欧洲人的生活消费品。欧洲人凭借跨洋贸易的绝对竞争力,使棉纺织品贸易被迫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之中,欧洲殖民者在棉花贸易中获取了大量财富,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人用印度织工的产品在非洲购买奴隶,然后把奴隶贩运到美洲的种植园去,生产供欧洲消费者享用的农产品,把亚洲、非洲和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复杂的商业网络中。
总之,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棉花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趋势加强,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35.(15分)
(1)原因:美国的国家性质;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的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潮盛行;政府的重视等。(3点6分)
(2)新”的表现:中国的工业化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尊重他国利益并且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重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4点8分)
重大意义:推动现代工业化体系全面建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世界工业化道路发展,为他国提供有益借鉴。(3点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