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全册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8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1.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
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
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 B. C. D.
2. 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门上的“猫眼”相当于凹透镜 B. 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过焦点
C. 投影仪中的投影片放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3. 如图所示,小王用很大的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木箱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箱没有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 小王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C. 小王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的惯性变小
D. 小王先对木箱施力,过一段时间木箱也会对小王施力
4. 下列做法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
A. 行车时要保持车距 B. 拍打衣服除去灰尘
C. 跳远时要快速助跑 D. 子弹离开枪口后还能继续向前飞行
5. 下列情形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在青藏高原用普通锅不能煮熟米饭 B. 用吸管吸饮料
C. 三峡船闸过船 D. 墙壁用的塑料吸盘
6. 一架正在高空中飞行的飞机,挡风玻璃突然爆裂,此时副驾驶员整个上半身被“吸”出舱外,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A. 副驾驶员受到的重力突然减小
B. 舱内气压变小,舱外气压变大
C. 舱内温度降低,压强突然增大
D. 舱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舱外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7. 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将重力为的物体匀速竖直向上提升。拉力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功
B. 物体移动的速度为
C. 拉力做的有用功为
D.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
8. 生活中的杠杆随处可见,下列实例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旗杆顶部的定滑轮
B. 核桃夹
C. 筷子
D. 钓鱼竿
9. 光通过某一个光学元件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
A. 凹透镜
B. 凸透镜
C. 平面镜
D. 凸面镜
10. 下列对透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过焦点
B. 凹透镜的中间比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
C. 拍照时,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照相机应该远离被拍物体
D. 视力正常的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时,眼睛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
11. 如图,天工开物中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等情境,下列选项中可以增大压强的是( )
A. 甲图中把镰刀磨锋利 B. 乙图中木桶底面积较大
C. 丙图中牛的脚掌较大 D. 丁图中扁担较宽
12. 下列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 被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
B. 物理老师提着实验器材上楼
C. 中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
D. 运动员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3. 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削冰”就是把冰制成凸透镜,这是利用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 位置。
14. 如图所示,锤子的锤头变松了,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 选填“锤柄”“锤头”的惯性,惯性的大小由 决定。
15.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将其插入被测液体中,待静止后直接读出液面处的刻度值如图。图和图是自制的简易密度计,它是在木棒的一端缠绕一些铜丝做成的。将其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两个烧杯中,它会竖直立在液体中,且在液体中的深度大于在液体中的深度。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选填“”或“”或“”;两种液体的密度是 选填“”或“”或“”。
16. 利用机械工作时,因为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故总功总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有用功,所有机械效率总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7. 画出光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8. 请组装如图所示滑轮组,达成通过向下拉绳子用滑轮组来提升重物。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19. 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和小车。
实验时每次都要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水平面时的 相同。
可以看到小车沿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较长,是因为阻力较小,速度减小得较 填“快”或“慢”。
从实验现象进一步推理,若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 。
该实验还用到了 和 的实验方法。
若实验中小车仅在木板上滑行时滑出了右端,小明认为仅降低丙图中小车释放时的高度即可,小明的观点 选填“正确”或“错误”。
20. 为了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依依采用形管液体压强计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依依检查实验装置时发现:按压探头的橡皮膜,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变化 “明显”或“不明显”,说明这套实验装置不漏气。
调节好装置,进行实验,比较图甲、乙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 有关。
在图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不变,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如图丙所示,橡皮管和玻璃管侧壁管口相连通,当向玻璃管中吹气时;形管内液面较高的是 选填“”或“”侧。
小王自制另一套装置探究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如图丁所示,在一个右侧开孔并贴上橡皮膜的塑料瓶中装入部分水,然后将瓶子放入装有盐水的烧杯中,内外液面相平,发现橡皮膜内凹,说明当深度相同时, 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学完了液体压强的知识后,小王想到可以用这套装置来测量液体密度。如图戊所示,将装有水的瓶子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使橡皮膜变平,然后测量了水面到橡皮膜中心的距离为,酒精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距离为,则酒精的密度为 用、、表示。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21. 一质量为的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若汽车所受的摩擦阻力是汽车重力的倍。求:
汽车受到的重力;
汽车受到的摩擦阻力;
汽车受到的牵引力。
22. 如图,容器重,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上部是边长的立方体,下部是边长的立方体,若向容器内注入水。求:取
这个装着水的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
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
23. 如图所示,塔式起重机的滑轮组在内将重为的重物匀速吊起,作用在绳端的拉力为。
求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和拉力的功率。
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动态应用,要求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当物距发生变化时,像距及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难度较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像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物远像远像变大成虚像。
【解答】
由于光屏上成的是实像,所以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但光屏移动距离先小于后大于物体移动距离,故错误;
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所以错误;
换用焦距更小的透镜,由于其折光能力变强,所以像距将会变小,所以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所以正确;
根据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可知,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可以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同时物距刚好是原来的像距,像距刚好是原来物距,所以正确。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答案】
【解析】解:
A、门上的“猫眼”相当于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故A正确;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过焦点,故B错误;
C、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所以,投影仪中的投影片应放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C错误;
D、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凹透镜的应用,是一道中等题。
3.【答案】
【解析】解:、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木箱没有动,是因为推力等于摩擦力;故A错误;
B、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处于静止状态,故木箱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故B正确;
C、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的质量不变、惯性大小不变;故C错误;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王对木箱施力,同时木箱也会对小王施力;故D错误;
故选:。
静止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深入理解重力概念、平衡力知识、影响惯性的因素、运动状态改变的体现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答案】
【解析】解:、行车时要保持车距,是为了防止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车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能马上停下来,易发生追尾事故,是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A符合题意;
B、拍打衣服前,衣服和灰尘一起静止,当拍打时,衣服运动,灰尘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灰尘从衣服上掉下来,是利用惯性,故B不符合题意;
C、跳远助跑的目的是让运动员在起跳前有一个较大的速度,起跳时,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他起跳前的速度,从而能跳的更远,这是利用惯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子弹离开枪口后还能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子弹具有惯性,这是利用惯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我们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候要注意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注意区分。
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5.【答案】
【解析】解:、在青藏高原用普通锅不易煮熟米饭,是因为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而水的沸点越低造成的,与大气压强有关,故A不合题意;
B、、用吸管吸饮料时,吸出吸管中的部分空气,使吸管内的气压减小,瓶中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通过吸管进入口中,故B不合题意;
C、三峡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没有利用大气压,故C符合题意;
D、吸盘的工作过程是:用力将吸盘紧压在墙壁上,将吸盘中的空气排出,松手后,由于吸盘内的空气减少,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壁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大气压的利用一般都是在某处使气压降低,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效果;
上端开口,下端相连的容器叫连通器,据此分析;
吸盘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壁上
本题考查了大气压和连通器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6.【答案】
【解析】解:正在高空中飞行的飞机,挡风玻璃突然爆裂,舱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舱外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故形成向外的压强差,因此副驾驶整个上半身被“吸”出舱外,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
流体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据此做出分析。
对于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要分析一个物体两侧的流速变化,压强变化,判断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7.【答案】
【解析】解:
A、由功的原理知,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所以A错误;
B、使用动滑轮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物体被提升高度,物体的速度,故B错误;
C、克服物体重力做的有用功:,故C错误;
D、总功:,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故D正确。
故选:。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根据可得物体被提升高度,由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移动的速度;
根据计算有用功;
根据计算总功,根据计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本题考查对功的原理的认识、速度、动滑轮特点、有用功和机械效率的计算,难度不大。
8.【答案】
【解析】解:、旗杆顶部的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故A不符合题意;
B、核桃夹的动力臂比阻力臂长,是省力杠杆,故B符合题意;
C、筷子的动力臂比阻力臂短,是费力杠杆,故C不符合题意;
D、钓鱼竿的动力臂比阻力臂短,是费力杠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是费力杠杆。
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的杠杆是等臂杠杆。
知道杠杆的分类,并能在实例中分辨出来。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9.【答案】
【解析】解:由图知,入射光线经光学元件后变得会聚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说明该元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虚线框内的光学元件是凸透镜,如图所示:
故选:。
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根据入射光和折射光的方向,判断光线被会聚了还是发散了。若光线被会聚则填凸透镜,若光线被发散则填凹透镜。
在分析会聚、发散现象时,需要将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比较。若比原来靠近主光轴则为会聚作用;若比原来远离主光轴,则为发散作用。
10.【答案】
【解析】解: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一定过焦点,故A错误。
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B错误;
C、拍照时,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像距应变大,物距变小,照相机应该靠近被拍物体,故C错误;
D、视力正常的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时,物距较小,则眼睛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故D正确。
故选:。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通过视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人的视物原理,属于基础题。
11.【答案】
【解析】解:
A、甲图中把镰刀磨锋利,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A符合题意;
B、乙图中木桶底面积较大,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B不合题意;
C、丙图中牛的脚掌较大,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C不合题意;
D、丁图中扁担较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D不合题意。
故选:。
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解释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12.【答案】
【解析】解:
A、足球被踢出后,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而此过程中人对足球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此过程中人对足球没有做功,故A错误;
B、物理老师提着实验器材上楼,人对实验器材施加了力,且实验器材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人对实验器材做了功,故B正确;
C、中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虽然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或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所以人对书包没有做功,故C错误;
D、运动员举着杠铃原地不动,人对杠铃施加了力,但杠铃没有移动距离,所以人对杠铃没有做功,故D错误;
故选:。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据此分析判断。
明确三种情况不做功:一是有力无距离例如:推而未动,二是有距离无力靠惯性运动,三是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
13.【答案】会聚 焦点
【解析】解:冰可以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即把冰制成凸透镜;将该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凸透镜后面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焦点处的温度很高,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焦点时,达到物体的着火点,物体被点燃,这是利用了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会聚;焦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处的温度很高。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及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4.【答案】锤头 质量
【解析】解:锤头与锤柄原来都向下运动,锤柄撞在硬物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惯性大小仅与质量有关。
故答案为:锤头;质量。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仅与质量有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能力,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是一道基础题。
15.【答案】
【解析】解:同一个密度计放在、液体中都漂浮,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密度计受到的重力,即;
由图知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且浮力相等,根据知。
故答案为:;。
从图可知,密度计放在甲、乙液体中都漂浮,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密度计受到的重力,从而可以判断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从图可以得出密度计排开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漂浮条件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漂浮是本题的关键。
16.【答案】大于 小于
【解析】解:机械工作时,因为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而,故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
由机械效率公式可以看出:机械效率总是小于。
故答案为:大于;小于。
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而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和等于总功,也就是有用功总比总功小,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
本题考查对机械效率定义的理解,学习时要把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机械效率总是小于结合来理解,此类问题也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7.【答案】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据此画出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18.【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
【分析】
确定滑轮组的绕线方法,一般遵循的是“奇动偶定”的绕线原则,但由于此题给出了绳子自由端拉力的方向,使得题目的难度大大降低。
【解答】
由于向下拉绳子来提升重物,所以绳端的拉力方向向下,绳子先绕过定滑轮,然后再绕过动滑轮,最后将绳子系在定滑轮下面的挂钩上;图中给出的滑轮组是“一定一动”,其绕线方法有两种,但由于要通过向下拉绳子来提升重物,即可确定绳子自由端拉力的方向向下,然后再依次绕过各滑轮即可确定绕线方法。
如图所示:。
19.【答案】初速度 慢 匀速直线运动 控制变量 实验推理 错误
【解析】解: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上从同一高度下滑是为了保证初速度相同;
木板较光滑,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较小,速度减小的较慢;
分析小车运动情况可知:毛巾、棉布、木板表面越来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增大,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由此进一步推想:如果运动小车不受阻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因为速度的大小能够影响小车滑行的距离,故需要控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初速度相同;变量是阻力的大小,其他量相同,则该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从实验现象进一步推理,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运用实验推理法;
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上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由同一高度静止滑下,仅降低丙图中小车释放时的高度,不能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故小明的观点错误。
故答案为:初速度; 慢; 匀速直线运动; 控制变量;实验推理;错误。
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应控制小车的初速度相同,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上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由同一高度静止滑下;
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分析运动情况得出小车运动距离与所受阻力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得出如果小车不受阻力,运动状态将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上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由同一高度静止滑下,则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因为速度的大小能够影响小车滑行的距离,故需要控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初速度相同;变量是阻力的大小,其他量相同,则该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从实验现象进一步推理,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运用实验推理法;
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上有相同的初速度,应使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由同一高度静止滑下,
本题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及实验结论得出方法,要注意推理法的应用。
20.【答案】明显 深度 相等 液体密度
【解析】解:实验前,依依检查实验装置时发现:按压探头的橡皮膜,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变化明显,说明这套实验装置不漏气。
调节好装置,进行实验,比较图甲、乙可知,液体密度相同,根据转换法,产生的压强不同,故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
在图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不变,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流速大位置压强小,如图丙所示,橡皮管和玻璃管侧壁管口相连通,当向玻璃管中吹气时;形管内左侧气压变小,液面较高的是侧。
如图丁所示,在一个右侧开孔并贴上橡皮膜的塑料瓶中装入部分水,然后将瓶子放入装有盐水的烧杯中,内外液面相平,发现橡皮膜内凹,则盐水产生的压强大,而盐水密度大于水,说明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如图戊所示,将装有水的瓶子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使橡皮膜变平,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故有:
;
则酒精的密度为:
。
故答案为:明显;深度;相等;;液体密度;。
压强计使用前要检查气密性,按压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形管中的液面高度都没变化,说明压强计漏气,若液面高度升降明显,则装置不漏气;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液体压强计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此时的液体压强越大,采用了转换法;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
流速大位置压强小,据此分析;
发现橡皮膜内凹,可知盐水产生的压强大,而盐水密度大于水,据此得出结论;
根据橡皮膜变平,水和酒精产生压强相等,由得求出酒精的密度。
本题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及的运用。
21.【答案】解:由题意得:
汽车受到的重力为:
;
汽车受到的摩擦阻力:
;
由于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则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与汽车受到的阻力相等,
所以汽车受到的牵引力:
。
答:汽车受到的重力为;
汽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为;
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为。
【解析】利用求出汽车的重力;
根据汽车所受的摩擦阻力是汽车重力的倍,求出汽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得出牵引力的大小。
本题主要考查了重力的计算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难度不大。
22.【答案】解: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容器容积 ,
水的体积,注入水,水未灌满容器。,解得,
容器中水的深度,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解析】略
23.【答案】解:有用功:;
由图可知,则绳端移动的距离:,
拉力做的总功:,
拉力的功率:;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为;拉力的功率为;
机械效率为。
【解析】根据求出有用功;根据求出拉力移动距离,根据求出拉力做的总功,根据求出功率;
根据求出机械效率。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功率、额外功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第1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