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数学 分式的教案-华师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数学 分式的教案-华师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12-03 17:12:00

文档简介

课题:21.4.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
授课教师:南头初级中学 初三数学备课组
授课时间:2006年 9月4 日 第 2周星期一、二、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会“ 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引入 一、探究问题,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1、问题: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2、分析: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1)3、概 括方程(1)有何特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后,发表意见,达成共识:方程(1)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一个分式方程的例子吗?让学生举出分式方程的例子,根据分式方程的概念进行判定,加深对分式方程概念的理解。4、辨析: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1) ; (2) ; (3) ;  (4) ; (5)   根据定义可得:(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探索法
新课讲授 二、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1、思 考 : 怎样解分式方程呢?为了解决本问题,请同学们先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回顾一下一元一次方程时是怎么去分母的,从中能否得到一点启发?2)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 试动手解一解方程(1).方程(1)可以解答如下:方程两边同乘以(x+3)(x-3),约去分母,得80(x-3)=60(x+3).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21.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时.2、概 括  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3、例1 解方程:.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x2-1),约去分母,得x+1=2.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事实上,当x=1时,原分式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分母(x-1)与(x2-1)都是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应当舍去.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4、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5.那么,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在哪里呢?对于原分式方程的解来说,必须要求使方程中各分式的分母的值均不为零,但变形后得到的整式方程则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所得整式方程的某个根,使原分式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也就是说使变形时所乘的整式(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它就不适合原方程,即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6、验根的方法解分式方程进行检验的关键是看所求得的整式方程的根是否使原分式方程中的分式的分母为零.有时为了简便起见,也可将它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如果为零,即为增根.如例1中的x=1,代入x2-1=0,可知x=1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7、有了上面的经验,我们再来完整地解二个分式方程.例2 解方程:(1) (2) 解: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 ∴ 检验:把x=5代入 x-4,得x-4≠0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2)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 ∴ .检验:把x=2代入 x2—4,得x2—4=0。所以,x=2是增根,从而原方程无解。    探索讲授法
课堂练习 课本第16页练习1、2 讲练结合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什么是分式方程?举例说明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c.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3、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怎样进行验根? 回忆归纳
本课作业 课本第16页练习3、习题1
教学反思
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关键是:1、化分式方程2、解方程3、验根课题:21.5.2 科学记数法
授课教师:南头初级中学初三数学备课组
授课时间:2006年9月11日第三周星期一
教学目标 能较熟练地运用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2、 会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和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教学重点 幂的性质(指数为全体整数)并会用于计算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引入 复习练习:1、 ;= ;= ,= ,= 。2、(04苏州)不用计算器计算:÷(—2)2 —2 -1+
新课讲授 1、探 索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在§14.1“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1); (2)(a·b)-3=a-3b-3; (3)(a-3)2=a(-3)×22、概括: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后,幂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3、例1 计算(2mn2)-3(mn-2)-5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解:原式= 2-3m-3n-6×m-5n10 = m-8n4 = 4 练习:计算下列各式,并且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1)(a-3)2(ab2)-3; (2)(2mn2)-2(m-2n-1)-3.三、科学记数法1、回忆: 在§2.12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105.2、 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3、探索:10-1=0.110-2= 10-3= 10-4= 10-5= 归纳:10-n= 例如,上面例2(2)中的0.000021可以表示成2.1×10-5.4、例2、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纳米,它等于多少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分 析 我们知道:1纳米=米.由=10-9可知,1纳米=10-9米.所以35纳米=35×10-9米.而35×10-9=(3.5×10)×10-9    =35×101+(-9)=3.5×10-8,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3.5×10-8
课堂练习 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0.000 03;(2)-0.000 0064;(3)0.000 0314;(4)2013 000. ②用科学记数法填空:(1)1秒是1微秒的1000000倍,则1微秒=_________秒;(2)1毫克=_________千克;(3)1微米=_________米;     (4)1纳米=_________微米;(5)1平方厘米=_________平方米; (6)1毫升=_________立方
其他 课前小测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幂的性质仍然成立。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在应用中,要注意a必须满足,1≤∣a∣<10. 其中n是正整数
本课作业 课本第20页习题2、3;第22页复习题A3。
教学反思
多数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较好,但容易出现漏负号或者负指数漏负号的情况。少数学生对负指数理解不够。课题:21.4.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复习
授课教师:南头初级中学 初三数学备课组
授课时间:2006年 9月11 日 第 3周星期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较熟练的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引入 复习练习1、(02苏州)某农场挖一条960m长的渠道,开工后每天比原计划多挖20m,结果提前4天完成了任务。若设原计划每天挖xm,则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A. B. C. D. 2、(03苏州)为了绿化江山,某村计划在荒山上种植1200棵树,原计划每天种x棵,由于邻村的支援,每天比原计划多种了40棵,结果提前了5天完成了任务,则可以列出方程为( )A) -=5 B)-=5 C)-=5 D)-=5 讲练结合
新课讲授 二、例题讲解1、例1 购一年期债券,到期后本利只获2700元,如果债券年利率12.5%,&127;那么利息是多少元 解:(1)设利息为x元,则本金为(2700-x)元,依题意列分式方程为: ? 解此方程得 x=300? 经检验x=300为原方程的根? 答:利息为300元。练习:一组学生乘汽车去春游,预计共需车费120元,后来人数增加了,费用仍不变,这样每人少摊3元,原来这组学生的人数是多少个?2、解一组方程,先用小计算器解20分钟,再改用大计算器解25分钟可解完,如果大计算器的运算速度是小计算器的4倍,求单用大计算器解这组方程需多少时间 ?解:设单用大计算器解全部题x分钟可解完,则用小计算器用4x分才能解完,则大计算器的速度为,小计算器的速度为。 依题意列分式方程得:20﹒+25﹒=1? x=30? 经检验,x=30为原方程的解? 答:单用大计算器30分钟可解完这组方程。讨论探索:某一工程,在工程招标时,接到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施工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1.5万元, 乙工程队工程款1.1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1)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刚好如期完成;(2)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要比规定日期多用5天;(3)若甲、乙两队合做4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3、例3 一个批发兼零售的文具店规定:凡一次购买铅笔300枝以上,(不包括300枝),可以按批发价付款,购买300枝以下,(包括300枝)只能按零售价付款。小明来该店购买铅笔,如果给八年级学生每人购买1枝,那么只能按零售价付款,需用120元,如果多购买60枝,那么可以按批发价付款,同样需要120元,这个八年级的学生总数在什么范围内?若按批发价购买6枝与按零售价购买5枝的款相同,那么这个学校八年级学生有多少人?解:(1)设这个学校八年级学生有x人.由题意得,x≤300 x+60>300 ∴240 <x≤300分析:有两个数量关系:①批发价购买6枝与按零售价购买5枝的款相同;②用120元按批发价付款比按零售价付款可以多购买60枝。一般地,①用来设立未知数,②用来立方程。解:设批发价每支y元,则零售价每支元。由题意得,。解之得,y=经检验,y=为原方程的解。所以,答:(1)240人 <八年级的学生总数≤300人。这个学校八年级学生有300人。 讲授分析、师生互动
课堂练习 练习:一组学生乘汽车去春游,预计共需车费120元,后来人数增加了,费用仍不变,这样每人少摊3元,原来这组学生的人数是多少个? 巩固练习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应用题注意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分清哪些是未知数,哪些是已知数,再找出这些数量间的关系,尽量找出多的数量关系,一般地,其中一个用来设立未知数,另一个用来立方程。 归纳
本课作业 课本第23页11、12、15。
教学反思
对于题目的理解问题要加强!课题:21.2.2分式的基本性质
授课教师:南头初级中学 初三数学备课组
授课时间:2006年8 月11 日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式的变号法则。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通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引入 复习1.分式中,当x 时分式有意义,当x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x 时分式的值为0。2.分式的基本性质。 复习巩固
新课讲授 二、分式的的变号法则例1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1); (2); (3).例2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1); (2).注意:(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2)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例3若x、y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的值如何变化?若x、y的值均变为原来的一半呢?三、分式的通分1.把分数通分。解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 答:把几个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不改变分数的值,叫做分数的通分。3.和分数通分类似,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4.讨论: (1)求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分析: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2,4,6,取其最小公倍数12;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的字母,字母x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x3,字母y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y4,再取字母z。所以三个分式的公分母为12x3y4z。(2) 求分式与的最简公分母。分析:先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即 4x—2x2= —2x(x-2),x2—4=(x+2)(x—2),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所有的因式都取到,其中,系数取正数,取它们的积,即2x(x+2)(x-2)就是这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请同学概括求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步骤。答: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2.各分式的分母中所有字母或因式都要取到;3.相同字母(或因式)的幂取指数最大的;4.所得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即为最简公分母。6、例3 通分(1),;    (2),; (3),.分析 :分式的通分,即要求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为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要归纳出分式分式是多项式如何确定最简公分母,一般应先将各分母分解因式,然后按上述的方法确定分母。解:略(3)因为  x2-y2=________________, x2+xy=________________,所以与的最简公分母为__________,即x(x2-y2),因此=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讲授法
课堂练习 练 习通分:(1),;      (2), (3) 讲练结合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式,根据分式基本性质,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一分母。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本课作业 课本第8页4、5
教学反思
分式通分的方法需要同学们去归纳总结,但对实际问题的通分不熟练,还需多练习。课题:21.4.2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授课教师:南头初级中学 初三数学备课组
授课时间:2006年9 月7 日 第2 周星期四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审明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
教学重点 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元列分式方程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引入 复习练习解下列方程: (1) (2)解: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3-x=4+x-2(x+1)      3-x=2-x     0·x=1 .(特别要注意) 因为任何有理数与0相乘,积都不可能是1,所以此方程无解,即原方程也无解.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在学生回顾、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3)、列式子,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4)、列方程;5)、检查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6)、作答。这些解题方法与步骤,对于学习分式方程应用题也适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讲练结合
新课讲授 2、例1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解 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根据题意得=.解得   x=11.经检验,x=11是原方程的解.并且x=11,2x=2×11=22,符合题意.答:甲每分钟能输入22名学生的成绩,乙每分钟能输入11名学生的成绩.强调: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还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时间要统一。2、概括: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4、例2 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开往B,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小汽车与大汽车的速度之比为5:2,求两车的速度。分析:已知两边的速度之比为5:2,所以设大车的速度为2x千米/时,小说车的速度为5x千米/时,而A、B两地相距135千米,则大车行驶时间小时,小车行驶时间小时,由题意可知大车早出发5小时,又比小车早到30分钟,实际大车行驶时间比小车行驶时间多4.5小时,由此可得等量关系解析:设大车的速度为2x千米/时,小车的速度为5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5-解之得x=9经检验x=9是原方程的解当x=9时,2x=18,5x=45答:大车的速度为18千米/时,小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 讲授引导
课堂练习 5、练习:(1)甲乙两人同时从 地出发,骑自行车到 地,已知 两地的距离为 ,甲每小时比乙多走 ,并且比乙先到40分钟.设乙每小时走 ,则可列方程为( )A. B.   C.   D. (2)我军某部由驻地到距离30千米的地方去执行任务,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急行军速度必需是原计划的1.5倍,才能按要求提前2小时到达,求急行军的速度。 练习巩固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列分式方程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差别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列分式方程应用题的步骤吗? 总结归纳教学反思
本课作业 课本第17页第2、3题。
教学反思
读懂题目的意思很重要,怎么去分析条件:要求在草稿纸上写出所以条件再去对比。课题:21.2.1分式的概念
授课教师:南头初级中学 初三数学备课组
授课时间:2006年8 月 9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分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分式、整式、有理式诸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3.使学生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分式的形式 (A、B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2,掌握分式约分方法并熟练进行分式约分。
教学重点 理解分式中的分母含有字母以及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引入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3)一箱苹果售价p元,总重m千克,箱重n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___元; 讲练结合
新课讲授 二、讲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形如(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例如,在分式中,a≠0;在分式中,m≠n.一般的,对分式都有:分式有意义 B≠0。分式没有意义 B=0。分式的值为0A=0且B≠0。三、例题讲解与练习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1); (2); (3); (4).例2、 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例3、当x是什么数时,分式的值是零?练习1.下列各式分别回答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 2a-3b, , ,练习2 分式 ,当y 时,分式有意义;当y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y 时,分式的值为0。练习3 讨论探索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 (1)有意义 (2)值为零?四、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是: (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例4、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1) (2)(y≠—1).特别提醒:对,由已知分式可以知道x,因此可以用x去除以分式的分子、分母,因而并不特别需要强调这个条件,再如是在已知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y+1得到的,是在条件y+10下才能进行的,所以,这个条件必须附加强调。例5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1); (2).例6 约分(1);   (2)解(2)==.说明:在进行分式约分时,若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往往需要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即化成乘积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我们把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讲授法
课堂练习 练习:约分:;  ;  ;  ; ; 。 练习法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式的概念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1)因式分解;(2)分式基本性质;(3)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
本课作业 课本第8页习题1、2
教学反思
分式的概念在同学的心目中有了辨别的标志:分母含不含未知数!课题:21.5.1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授课教师:南头初级中学初三数学备课组
授课时间:2006年9月7日第二周星期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使学生掌握(a≠0,n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学难点 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重点 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引入 一、讲解零指数幂的有关知识1、问题1 在§21.1中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n时,有一个附加条件: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n或m<n时,情况怎样呢?
新课讲授 一、讲解零指数幂的有关知识1、探 索先考察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2,103÷103,a5÷a5(a≠0).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52÷52=52-2=50,103÷103=103-3=100,a5÷a5=a5-5=a0(a≠0).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2、概 括我们规定: 50=1,100=1,a0=1(a≠0).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二、讲解负指数幂的有关知识1、探 索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5,   103÷107,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52÷55=52-5=5-3, 103÷107=103-7=10-4.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52÷55===, 103÷107===.2、概 括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5-3=,  10-4=.一般地,我们规定: (a≠0,n是正整数)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 次幂的倒数.三、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1、例1计算:(1)810÷810;  (2)10-2;  (3)解 (1)810÷810=810-10=80=1.(2)10-2==.(3)=1×=..2、例2计算: ⑴ ; ⑵ 解: ⑴。⑵3、例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10-4;    (2)2.1×10-5.解 (1)10-4==0.0001.(2)2.1×10-5=2.1×=2.1×0.00001=0.000021.
课堂练习 1、计算:(1)(-0.1)0;(2);(3)2-2;(4)2、计算(1)(2)(3)(03苏州)计算:16÷(—2)3—()-1+(-1)03、练习: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10-3×(-2) (2)(8×105)÷(-2×104)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n (a≠0,m>n)当m=n时,am÷an = 当m < n 时,am÷an = 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吗?规定其中a、n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
本课作业 课本第20页习题1、第22页复习题A2
教学反思
注意加强和前边知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