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自我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自我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7 07:28:31

文档简介

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自我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除选择题外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 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 去。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2.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D.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3.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5分)
4.“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萝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啥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磐一般,不防倒唬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平儿与周瑞家的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呢。”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刘姥姥会意,于是带了板儿下炕,至堂屋中,周瑞家的又和他唧咕了一会,方过这边屋里来。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约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筋儿拔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挣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风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下。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凤姐儿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说着,又问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没有,周瑞家的道:"如今等奶奶的示下。,凤姐道:“你去瞧瞧,看怎么说。”周瑞家的答应着去了。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威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了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个盼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了?打发咱们作哈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她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刘姥姥忙说道:“一早就往这里赶咧,那里还有吃饭的工夫咧,”凤姐听说,忙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馔来,摆在东边屋内,过来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过去吃饭。
凤姐说道:“周姐姐,好生让着些儿,我不能陪了。”于是过东边房里来,又叫过周瑞家的去,问他才回了太太,说了些什么?周瑞家的道:“太太说,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作官,偶然连了宗的,这几年来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他。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就是了。”凤姐听了说道:“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抹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待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里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了。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得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凭他怎么拜,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在旁听她说得粗都,只管使眼色止她,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可真是怪我了。这串钱雇了车子坐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
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拿了银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这体现了周瑞家的善良和体贴。
C.刘姥姥说到为难处推板儿说话,并非真要板儿去说些求人的话,而是给自己一点遮掩,这点凤姐也看出来了。
D.贾府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在刘姥姥那里已经是难得的救急金了,此细节可以看出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段作者直接运用肖像、动作的正面描写手法,把王熙凤的威严、圆滑、处事周全刻画得栩栩如生。
B.本文以刘姥姥进荣国府的见闻为线索,对贾府的奢侈生活进行了客观描述,映射出贫富悬殊的鲜明对比。
C.王熙凤命人传饭这一情节,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熙凤的礼节周到,又为她向周瑞家的询问刘姥姥与贾府的关系提供了契机。
D.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先被“匣子”吓一大跳,又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好容易看见王熙凤,然而见面之后,先叙闲话,再被传饭,饭毕才得到王熙凤的回复,情节曲折顿挫,意味深长。
7.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凤姐是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根据课本所学内容,完成8--18小题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千乘(shèng) 哂笑(shěn) 胡龁(hé) 发硎(xínɡ) 莅中国(lì)
B.饥馑(jǐn) 舞雩(yú) 怵然(chù) 沂水(yí) 氾南(fán)
C.冠者(guàn) 便嬖(bì) 铿尔(kēng) 赡养(shàn) 痒序(xiáng)
D.彘肩(zhì) 踌躇(chú) 孝悌(tì) 戮力(lù) 謋然已解(hu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无以,则王乎 鼓瑟希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要项伯 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为长者折枝 共其乏困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若不阙秦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砉然向然 刑于寡妻 技盖至此乎 盖亦反其本矣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
D.足之所履 如土委地 批大郤,导大窾 挟太山以超北海 距关,毋内诸侯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居则曰:平日、平时 今也制民之产:规定 以御于家邦:治理
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构怨于诸侯:结怨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
C.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彼节者有间:间隙 善刀而藏之:揩拭
D.批大郤,导大窾:疏通 俯不足以蓄妻子:养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11.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不敢说我有能力,但是愿意学习这些事务。)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只有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不拿眼睛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我虽然不聪慧,请您尝试着给我讲讲。)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却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师长为“悌”。
C.“晋侯”“秦伯”中的“侯”和“伯”都是爵位,按照周代制度,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办事的官员。
13.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如会同,端章甫/如:比如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赶超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隐藏 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因之以饥馑/因:接续
14.下列各句中,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应当 又欲肆其西封/封:使……成为疆界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视力 夫子哂之/哂:微笑
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
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及:等到 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悲伤
15.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牛何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未之有也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⑦敢以烦执事 ⑧天下可运于掌 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
C.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D.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
16.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端章甫 ②可使有勇 ③谨庠序之教 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⑤晋军函陵 ⑥危士臣 ⑦良庖岁更刀 ⑧烛之武退秦师 ⑨共其乏困 ⑩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⑤/②⑨/③⑩/④⑥⑧/⑦ 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
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 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
1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摄乎大国之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然则一羽之不举 夫晋,何厌之有?
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失其所与,不知
18.下列各项对文化常识的介绍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庄子》一书,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养生主》。
C.《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五十余万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主面朝东,宾面朝西;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面朝东,幼者面朝西。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善假于物也 ②寡人之于国也
21.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3-24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24.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也引发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微微一笑的缘由。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咏而归。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5)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仁道的;“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6)《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她年轻守寡,但很是孝顺,对婆婆全心全意。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解救婆婆于危难;临刑之前,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让老人伤心。( )。
她对蔡婆的关心、照顾_____,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逆来顺受;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便要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她不听张驴儿的_____,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痛快淋漓的_____,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被_____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黑暗,烧毁不平。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B.她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C.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D.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2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B.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C.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就是她的性格
D.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2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询问 压迫
B.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质问 压抑
C.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询问 压迫
D.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质问 压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0题。
(1)佩洛西为何不顾唾声一片,也要执意窜访台湾?此等恶意挑衅,并非纯属个人行为,其背后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的反华野心 ① 。
(2)佩洛西出生于政治世家,长期生活在美国东部“机器政治”的文化氛围中, ② 不学以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只顾私利的典型政客。其人一直以“人权卫士”标榜,却对美国酷刑审讯所谓“恐怖主义嫌疑人”的事实 ③ ;她称香港的骚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国会山的骚乱则令她“心碎”;她为所谓的“香港民主”大声疾呼,却只字不提英国在香港的殖民镇压。
(3)佩洛西本身还是一个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的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和甘愿受意识形态驱使的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说:“她个人很享受作为政客带来的声名,丝毫不排斥通过作秀夺人眼球。如果记者的镜头不在她身上,她反倒不自在。”苏州大学客座教授高志凯称佩洛西是“世界麻烦制造总监”,她关心的根本不是台湾人民的利益。
2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50分)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山脚到山巅,不只是登顶;从起点到终点,不只是到达;从春种到秋收,不只是收获;从
蓝图到实现,不只是结果;从入学到离校,不只是毕业;从孩童到耄耋,不只是成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颐中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自我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不甘失败、生命顽强”错。这一超现实的手法,是对豫让忠义精神的赞美。
2. 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错。青荓是赵襄子的参乘,为赵襄子探查情况,遇到豫让而自杀,只出现在文章前面,没有贯穿全文,所以不是线索人物。
3. 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坦然赴死;②坚守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④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报。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说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可知,豫让秉持为人之道,践行刺杀赵襄子的诺言,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结合“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说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可知,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坚守君臣之义,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
结合文本一“我已报答主公!”“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文本二“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可知,赵襄子对他赏识,有救命之恩,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面对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
结合“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头颅落地”可知,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最后自杀,以命相报。
①丰富了内容,渲染了气氛,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可读性;③为后文豫让自杀铺垫蓄势,使结局更为合理;④强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塑造人物看,结合“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可知,小说描写赵襄子一行人过桥时,写马的变化、赵襄子的心理变化以及随从察看未归等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渲染了气氛,从侧面衬托豫让的出场,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从情节和效果看,结合“马却‘咯噔’一下停往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可知,小说在豫让出场前,先是写过桥时马的变化,又描写赵襄子的心理,再写派随从去桥下察看,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可读性;
从结构看,此处浓墨重彩的描写豫让出场前的情势,为豫让出场蓄势,也为后文豫让自杀做铺垫,使结局更为合理;
从主题看,结合“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可知,疑虑重重的赵襄子看到豫让后拔剑刺杀豫让,强化了矛盾冲突,制造紧张气氛,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
5.B“体现了周瑞家的善良和体贴”错误,周瑞家的这样做,体现出她的虚荣心和显摆。如果刘姥姥这件事办不成,周瑞家的会觉得自己没有分量,没有面子。
6.A“第一、二段作者直接运用肖像、动作的正面描写手法”错误,第一段关于王熙凤没有正面描写,是侧面描写。
7.①傲慢无礼。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表现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表里不一。运用“嗔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③虚情假意。运用“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约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筋儿拔手炉内的灰”“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可知,王熙凤富贵而傲慢。由原文“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可知,对王熙凤来说,刘姥姥是长辈,理应招待周到,但王熙凤却表里不一。由原文“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可以看出凤姐的虚情假意。
8.答案:D项,謋然已解(huò)
9.答案:C[A项,“以”通“已”,停止;“希”通“稀”;“要”通“邀”;B项,“枝”通“肢”,肢体;“共”通“供”“涂”通“途”,道路。C项,“向”同“响”,响声;“刑”通“型”;“盖”同“盍”,何、怎么。“盖”同“盍”,何不。“反”通“返”;“采”通“彩”D.“郤”通“隙” 距通拒,据守;内通纳,接纳]
10.答案:D[D项,“导”,引导。]
1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能”“焉”译错。“能”,动词,能做到。句意: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②“唯”译错。“唯”,难道。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④“请尝试之”译错。“请尝试之”,请求您让我尝试着做这件事。句意:我虽然天生并不聪明,但是愿意请求您让我尝试着做这件事。故选D。
1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敬爱师长”错,应为“敬爱兄长”。故选B。
1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如会同,端章甫”意思是“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如”,或者。B.“挟太山以超北海”意思是“夹着泰山飞越北海”。“超”,越过,跃过。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意思是“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隐”,怜惜。故选D。
1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封:疆界,名词。句意:又想要扩张他西边的疆界。C.进:超过。句意:我所追求的是道,超过了技术。D.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句意: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1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牛之何”。句意:牛(牵)到哪里去?②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句意:与邻邦结怨。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吾一日乎尔长”。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句意:佚之狐对郑文公说。⑦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天下可于掌运”。句意: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⑨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⑩省略句,补充省略成分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句意: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①④宾语前置/②主谓倒装/③⑤⑥⑧状语后置/⑦⑩省略句/⑨判断句故选B。
1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②“勇”,形容词做名词,意思是勇敢的精神。句意:可以使(人民)有勇敢的精神。③“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办好。句意:谨慎地办好学校教育。④“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句意:君子应该远离杀生做饭的地方。⑤“军”,名作动,驻扎。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⑥“危”,使动用法,使……感到危殆。句意:使士臣感到危殆。⑦“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句意:优秀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次刀。⑧“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句意: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⑨“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⑩“厚”,形作动,变雄厚。句意: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相对就变薄弱了。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综上:①⑤名作动/②⑨形作名/③④⑩形作动/⑥⑧使动/⑦名作状故选D。
1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摄乎大国之间”的句意,夹处在大国之间。“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句意,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乎”,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B.“然则一羽之不举”的句意,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一羽”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的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何厌”前置。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因”,介词,顺着。“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因”,介词,依靠。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的句意,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让它)走向死亡的地方。“其”,代词,它。“失其所与,不知”的句意,失去了自己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其”,代词,自己。可见,B中的“之”都作助词,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B。
18.D 宾主之间相对时,主面朝东,宾面朝西错,应主面朝西,宾面朝东
19.C 数:细密的
20.C
21.D终级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22.(1)慎重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3分)
谨,认真从事;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2)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3分)
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23.C; 解析: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错,刘诗首句以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为切入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渲染大自然的壮阔来衬托自己的英雄形象。
24..①《垓下歌》首句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显示出罕见的自信;第二、三句既有对天时不利的幽怨,也有对穷途末路的无可奈何;第四句表达了对心爱美人命运的深沉忧虑。
②《大风歌》首句借对风起云涌的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平叛战争的回顾和歌颂;第二句表现了平叛争胜利后的自豪之情;第三句表达了渴望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迫切愿望和焦灼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这两首诗,然后抓住重要词语或句子对项羽和刘邦的思想感情做准确分析,最后用精确的语言分别概括出这两人的感情。
25(1)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 (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6.A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具有”缺宾语,可在“其志”后加“的性格”;二是“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
27.B通读第一段可知,这部分文字讲的是窦娥的性格,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窦娥性格的一个方面,排除C、D两项。由文段内容可知,对婆婆的要求极低也是她性格的体现,应与上文紧密衔接,排除A项。综上,B项正确。
28.B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句中形容窦娥对婆婆的关心、照顾,应选用“无微不至”。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巧舌如簧”不能和句中“听”搭配,故应选“花言巧语”。询问:征求意见;打听。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句中形容窦娥对“天地”的责问,应选用“质问”。压迫:①用权力或势力强制别人服从。②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句中形容窦娥内心深处的怒火,应选用“压抑”。
29. ①昭然若揭(暴露无遗/显而易见/路人皆知)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③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视若无睹/置若罔闻/讳莫如深)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形容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的反华野心暴露出来,人所共知,可用“昭然若揭(暴露无遗/显而易见/路人皆知)”。昭然若揭(暴露无遗):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显而易见:很明显,极容易看清。路人皆知:人所共知。
②处,“长期生活在……的文化氛围中”强调无形中的影响,可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③处,语境强调佩洛西罔顾事实,不关心的态度,可用“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视若无睹/置若罔闻/讳莫如深)”。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视若无睹):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 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 指不去过问或不予关心。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
30. 示例一:佩洛西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她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甘愿受意识形态的驱使。
示例二:佩洛西在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她甘愿受意识形态的驱使,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原句“和”前后是并列宾语,拆分开变为两句:佩洛西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她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
然后把定语“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甘愿受意识形态驱使”分别独立成句: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甘愿受意识形态驱使。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