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高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答案
1.B
【详解】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B项正确;A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各自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矛盾,排除C项。故选B项。
2.B
【详解】由材料“16世纪初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六,而欧洲是一比十二”和“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策略”,这有利于白银输入中国,从而导致白银逐渐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故选B;材料没有“银贵钱贱”的信息,排除A;由于中国与欧洲的金银比价差异,所以中国白银沉淀未必是对华贸易的出超的结果,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开始”的限定,排除D。
3.B
【详解】三者比较共同点,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为主力军,后来发展到无产阶级为主力军;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由资产阶级开始逐渐转变为无产阶级,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并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的,故A项错误;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是背景,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共产党的成立等,但不是最重要的条件,故D项错误。
4.C
【详解】材料表明三权分置的推行,是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维持农村经济的持久活力,故C正确;我国土地制度始终坚持土地国有,A排除;B不符合实际情况;D是三权分置主要表现的概括,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5、C
【详解】题干显示雅典市政广场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周围建造了众多市政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城市布局有利于培养公民参政意识,C选项正确;以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建设和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与宣扬“法律至上”理念、“扩大公民权利”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等无关,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6、A
【详解】根据“自由人可以越过庄园领主的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可以看出这削弱了封建庄园主的权威。根据“法王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的通谕”可以看出法国国王试图摆脱都会的控制。因此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王权在不断强化,A正确;BCD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7、B
【详解】《灯塔疑云》播放时间是1952年,主题是赶走苏联入侵特工,美国总统号召国人观看,可见这一电影及其社会舆论氛围体现了当时冷战中美苏对峙的环境,选项B正确;电影本身无法反映出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排除A;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电影主题更多的是塑造了苏联的恶和美国自卫,并未展示美国主导世界的意图,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8、B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的信息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本题选择B项。
9、A
【详解】根据“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正确;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是在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排除B项;铸币权收归中央是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而不是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排除C项;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的是中朝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对传统体制进行批判,提倡新学启迪思想,D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文明的理性洞察,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并不反对君主制,也不是打破君主制度迷信,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漫画内容可知,农工是拉车和推车的,坐车的是经纪、吏、役、绅等,由此可知体现了对农工阶级的压迫,故B项符合题意;等级分化严重不是漫画反映的主旨,排除A;农民阶级是革命领导力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2、D
【详解】西方民主“设计师”认为,两党轮替、三权分立是民主基石,只有通过政党博弈和投票选择,才能产生出理想的领导人和政府。然而,当竞选成为党争,民主异化为选票后,多党选举已走向民主的反面,政党日益被选票绑架,选民徒为选举机器,所以很多选民特别是年轻人放弃选举投票,就是看到国家选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答案为D;ABC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13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小家庭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宗法制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因此C项中“摧毁”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材料措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依据材料“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的信息可知西汉政府的做法有助于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主要是对商人的管理,A项说法片面,排除A项;题干显示的是重视西域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国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荀子》中关于农工商有“田师”“市师”“器师”等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职业的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D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英国没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就不可能在18世纪中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200年的经济基础”“可知,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英国推行工业革命以及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7.(1)表现:a经济作物大量种植;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商人资本雄厚;d商帮(徽商、晋商)活跃;e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f长途贩运贸易兴起并发展。(任答4点即可)
(2)背景:a新航路开辟;b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c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d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任答3点即可)
18、(1)背景:a一战作为现代化战争是以经济后盾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b一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方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成为制胜关键因素;c巨大的人员伤亡迫使英、法两国考虑从欧洲以外输入劳动力。
(2)贡献:a为协约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b改变了中国消极中立的立场;c为中国赢得了参加巴黎和会的机会;d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任答3点即可)
19、(1)积极作用: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培育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c有助于塑造重责任勇担当的民族精神;d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任答3点即可)
(2)不同点:a传统国家观以伦理为基础,现代国家观以契约为基础;b传统国家观强调以皇权为中心,现代国家观强调人民主权;c传统国家观强调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现代国家观注重法治理念;d传统国家观以儒学为理论支撑,现代国家观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8分)
20、【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中美等国的大型网络购物活动,促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春晖高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16世纪初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六,而欧洲是一比十二。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策略,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造成
A.明朝出现“银贵钱贱”的金融问题 B.白银逐渐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
C.欧洲进一步沦为对华贸易的出超国 D.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开始在欧洲盛行
3.五四运动爆发、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这三者而言,最重要的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4.“三权分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即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开,实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三权分置”的实施旨在
A.变更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B.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C.维持农村经济持久活力 D.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 在雅典公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中,市政广场周围会聚了议事大厅、公民法庭、公民大会广场等众多市政建筑,从而成为雅典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这有利于
A. 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 B. 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6. 下列两则史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史料一 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规定自由人可以越过庄园领主的法庭,直接上诉国王法庭
史料二 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当众烧毁教皇的通谕,庄严宣告他的子孙后代,除了上帝,永远不会服从任何外来权力。
A. 王权强化 B. 法律革新 C. 宗教改革 D. 国家统一
7. 1952年,好莱坞和FBI联合拍摄的电影《灯塔疑云》公映,影片讲述了美国士兵经历激烈战斗最终赶走入侵的苏联特工成功解救人质的故事。时任总统称赞说这是每个美国人都应看的影片,号召美国人观看这部电影。这反映了
A. 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 B. 冷战对峙的国际政治环境
C. 美国主导世界的政治意图 D. 美国倡导国际联合反恐
8.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A.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束缚 D.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9.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的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10. 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梁启超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严复鼓吹西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谭嗣同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说明维新派都
A.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C 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 主张变法启迪思想
11.1908年5月17日《北京白话画图日报》登载以下漫画,据此可知
晚清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分化严重
B.近代社会阶级压迫严重民不聊生
C.农民阶级成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
D.漫画是传播革命理论的主要方式
12.近年来不少西方国家的大选投票率都不超过50%,特别是年轻人不投票、不发声的比例上升,如2016年11月美国大选时,18~25岁的年轻人投票率仅12%,英国脱欧公投时,年轻人投票率只有36%,瑞士从不参加选举投票的年轻人高达2/3。这表明,西方国家
A.年轻人对政治不感兴趣 B.代议制遭到了普遍抵制
C.制度完全没有民主可言 D.存在明显的制度性缺陷
13. 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A. 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 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 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14. 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C. 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D. 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15.《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
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16、有位学者指出:世界市场为生产力的国际化与高度发展开拓了广阔天地,如果英国没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就不可能在18世纪中期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200年的经济基础。材料表明( )
A.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英国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C.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拓展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D.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英国强盛创造了条件
1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6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更取决于经济后盾及人カ资源。特别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前线的战士,后方的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能否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也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 1916年体现得尤其明显。到 1916 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 7 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 18.7 万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
——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等
(1)概括英、法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背景。(6分)
(2)简要说明一战华工的贡献。(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伦理本位的政治文化是将血缘宗法关系的氏族社会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体制相融合。大一统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使得中国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信念,也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核心的统治方式。德法并治思想把德的教化功能和法的强制效果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达成共识的社会治理理念,无论孰轻孰重,皆是不可或缺的治国之道。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在这种孝忠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孝亲、忠君、爱国,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重义务而轻利益。
——摘编自刘静、韩冰《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西方现代国家观念在启蒙运动时期进一步发展并成熟。洛克认为自然法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有保护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人们制订契约形成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同时,被授予权力的统治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束缚,如其违约,人们有权反抗,甚至重新订约,另立新的统治者。依据自然法则,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康德提出国家应建立在三个理性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彼此是平等的,作为公民是独立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和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不同点。(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历史资料
15—17世纪 原产美洲的烟草、西红柿、花生、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欧洲、亚洲、非洲,小麦、水稻、甘蔗等物种由欧洲传入美洲
1839年 英国工厂工人总数为419560人,其中女工为242296人
1919年 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国际民航客运航线开通
2017年 中国“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为1682亿元,美国“黑色星期五”当天网购销售额为33.4亿美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