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 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可分析出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C项正确;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而非都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公元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 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 B. 政教结合局面的出现
C. 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 D.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上古和中古文明划分在于“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即皇帝的任命需要经过教皇的加冕,罗马帝国演化为神圣罗马帝国,政治与基督教相结合,即政教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排除A项;中古王权受到教会的约束,但王权有限原则是在英国《大宪章》颁布后确立的,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的典型特征,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3. 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A. 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 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罗马外贸的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的不列颠岛上,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从建成后到弃守,它一直是罗马帝国的西北边界;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是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行省和雷蒂安行省内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英国安东尼长城也是罗马人在英国修筑的边境城墙,因此材料所述的文化遗产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故C选项正确;材料所述的英国哈德良长城、安东尼长城及德国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与英德两国社会转型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没有体现英德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哈德良长城、安东尼长城及德国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主要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与罗马奥外贸无关,故D选项错误。
4.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上述语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哪一基本关系( )
A. 地主与农民 B. 奴隶主与奴隶 C. 庄园主与农奴 D. 封君与封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所学可知,受封的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且它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题中的语言即是该仪式上的誓词,故D项正确;西欧封建社会里没有地主与农民的基本关系,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西欧的封建社会里不存在奴隶主与奴隶的基本关系,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农奴是非自由人,收入归领主所有,而材料中有“善待与我……赐我以应得”,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签约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这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 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B.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
C. 美、苏等世界大国积极参战
D. 美、苏、中、英四国的共同努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失道寡助,最终要失败,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故选B;CD夸大个别国家的贡献,排除。
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 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 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
C. 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 D. 迫使埃及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埃及的华夫托运动使得埃及实现了有条件的独立,故选A;英国在华夫托运动以后并没有完全撤出埃及,在埃及仍然有特权,排除B;华夫托运动并没有使埃及彻底独立,而是有条件的独立,英国在埃及仍然有一些殖民特权,排除C;独立以后的埃及并没有成为共和国,而是成为君主制国家,排除D。
7. 《全球通史》一书认为:“那时西欧向外猛冲的推动力是无可匹敌的——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论述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B. 宗教改革的意义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那时西欧向外猛冲的推动力是无可匹敌的——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可得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与资本主义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文艺复兴的影响、传播宗教的动力等方面的因素有关,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材料所论述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8. 历史学家评价某一事件时指出:它“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与艺术革命,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自身,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是欧洲中古时代和近代社会的分界线。”这一事件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运动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符合“近代自然科学革命”“艺术革命”“关注人的自身”“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中古时代和近代社会的分界线”的,只有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选B项;综上所述可知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9.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A. 具有多元面貌 B. 完全没有联系
C. 不存在阶级斗争 D. 宗教信仰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在西非……在中南美洲……”等信息可知,中古时期的世界各区域出现了强大的国家和兴盛的文明,说明世界各区域文明具有多元面貌,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古时期,在世界各区域都出现了不同的国家和发展的文明,体现了文明的多元性,没有强调其联系,并且不能表述为“完全没有联系”,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没有强调其阶级斗争,并且在不同的国家和文明发展过程中都有阶级斗争,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这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宗教信仰,并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D项错误。
10.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 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的是( )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内容是梁启超疑惑为什么西欧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而郑和下西洋后面就消亡了,没有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素新航路开辟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寻求资金和市场,而中国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政治利益,导致后面经济负担过重,无法继续下去。故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的是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项正确;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项;郑和船队是得到了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的,排除B项;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大学兴起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新气象
B. 庄园在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
C. 封建主可以直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D. 城市处于领主完全控制之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学兴起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新气象,故A正确;庄园在经济上实行自给自足,B错误;封建主可以直接管辖自己附庸,不可以直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C错误;城有一定的自治权,D错误。
【点睛】
12.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材料表明
A. 罗马法能够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 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体现的是罗马法是巩固帝国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3. 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A. 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B. “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C. 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分化
D.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工业方面(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等)的工种收入最高,传统行业(裁缝、泥水匠等)收入偏低,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使职业结构发生了改变;蒸汽机的推广使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催生出许多新的技术行业;大机器生产,使得一部分掌握新技术的工人收入增加,而不会使用新技术的工人收入很低,这使得工人出现了西面的分化;ABC都不符合题意。这些变化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无关,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
14.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 B. 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C. 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D.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等信息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所确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故答案为B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共产党宣言》对推动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作用,排除C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排除D项。
1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1808年之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还规定“凡根据一州之法律应在该州服役或服劳役者,逃往另一州时,将不会……解除其服役或劳役,而应依照有权得到劳役或劳动的当事人的要求,将其交出”。这意味着当时美国
A. 国会反对宽松的移民政策 B. 资本主义工业急需进口劳力
C. 全面禁止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D. 奴隶制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黑人奴隶制问题作出两点规定,一是在规定时间内可不受干扰地输入,二是禁止黑奴从蓄奴州逃往自由州,说明当时美国奴隶制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故选D;A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黑奴只用于南方种植园经济,排除B;自由州集中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的北方,推行自由劳动力制度,排除C。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说过:“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
材料三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请回答:
(1)三则材料所反映欧洲思想史上的三次运动分别是什么?每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关系如何?
(3)三次运动产生的共同社会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答案】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
核心: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挑战教皇权威
(2)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是对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3)共同原因:
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领域反封建,追求民主、科学和自由,提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1分)
②西欧天主教的思想束缚
共同影响:
①这些运动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
②适应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的意思做出判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应从两次运动的主张、反抗对象、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即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3)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封建制度、思想解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科技文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归纳作答。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2 0.1 13.1
1850年 22.7 2.3 8.1
1900年 24.9 5.1 7.4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加。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中各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对国际经济、政治的主要影响。
【答案】(1)变化:欧洲、北美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提高;非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大降低。
原因:欧美农作物种植扩大,人口死亡率降低;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
(2)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全球性交流扩大;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表格数据分析即可得出各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的变化。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世界经济发展交流、国际分工、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民族民主运动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等方面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对国际经济、政治的主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为 1493年后美洲与欧亚大陆的人口流动和物种交换情况
1493年后迁移到美洲的新物种
人种 欧洲白种人、非洲黑种人、亚洲黄种人
动植物 家畜 马、牛、猪、羊、鸡等
农作物 小麦、燕麦、大麦、稞麦等
水果 橄榄、葡萄等
疾病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病原体
1493年后迁移到欧亚大陆的新物种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类别,对其迁移过程加以描述,并说明该类物种迁移的影响。(要求:明确列出所选类别,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人种迁移。
迁移过程: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欧洲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欧洲白种人迁入美洲;由于美洲原居民对欧洲白人带来的新型疾病缺乏抗体,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而对美洲本土的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将大量非洲黑种人带到美洲;明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私商贸易兴起,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黄种人经过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迁入美洲。
影响:对美洲而言,丰富了美洲的人种结构,使美洲的族群混合程度大大提高;致使大量美洲土著死亡,同时又加速了美洲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欧洲而言,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对非洲而言,损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使非洲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其他大洲。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择人种迁移为例。迁移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欧洲人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扩张,欧洲白种人迁入美洲;由于美洲原居民对欧洲白人带来的新型疾病缺乏抗体,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土著的大量死亡,对美洲本土的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将大量非洲黑种人带到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私商贸易兴起,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黄种人经过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迁入美洲。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美洲而言,丰富了美洲的人种结构,使美洲的族群混合程度大大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土著大量死亡,客观上加速了美洲的社会发展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欧洲而言,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非洲而言,损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使非洲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其他大洲。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 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 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 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2.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公元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 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 B. 政教结合局面的出现
C. 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 D.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3. 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A. 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 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罗马外贸的兴盛
4.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上述语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哪一基本关系( )
A. 地主与农民 B. 奴隶主与奴隶 C. 庄园主与农奴 D. 封君与封臣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签约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这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 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B.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
C. 美、苏等世界大国积极参战
D. 美、苏、中、英四国的共同努力
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 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独立 B. 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
C. 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 D. 迫使埃及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7. 《全球通史》一书认为:“那时西欧向外猛冲的推动力是无可匹敌的——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论述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B. 宗教改革的意义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殖民扩张的影响
8. 历史学家评价某一事件时指出:它“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与艺术革命,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自身,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是欧洲中古时代和近代社会的分界线。”这一事件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运动 D. 启蒙运动
9.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A. 具有多元面貌 B. 完全没有联系
C. 不存在阶级斗争 D. 宗教信仰相同
10.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 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的是( )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1. 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大学兴起是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新气象
B. 庄园在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
C. 封建主可以直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D. 城市处于领主完全控制之下
12.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材料表明
A. 罗马法能够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 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依据
13. 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A. 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B. “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C. 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D.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14.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 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 B. 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C. 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D.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1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1808年之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还规定“凡根据一州之法律应在该州服役或服劳役者,逃往另一州时,将不会……解除其服役或劳役,而应依照有权得到劳役或劳动的当事人的要求,将其交出”。这意味着当时美国
A. 国会反对宽松的移民政策 B. 资本主义工业急需进口劳力
C. 全面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 D. 奴隶制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说过:“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
材料三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请回答:
(1)三则材料所反映欧洲思想史上的三次运动分别是什么?每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关系如何?
(3)三次运动产生的共同社会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2 0.1 13.1
1850年 22.7 2.3 8.1
1900年 24.9 5.1 7.4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加。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中各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对国际经济、政治的主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为 1493年后美洲与欧亚大陆的人口流动和物种交换情况
1493年后迁移到美洲的新物种
人种 欧洲白种人、非洲黑种人、亚洲黄种人
动植物 家畜 马、牛、猪、羊、鸡等
农作物 小麦、燕麦、大麦、稞麦等
水果 橄榄、葡萄等
疾病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病原体
1493年后迁移到欧亚大陆的新物种
植物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类别,对其迁移过程加以描述,并说明该类物种迁移的影响。(要求:明确列出所选类别,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