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重点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重点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7:25:16

文档简介

仁寿一中南校区2021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
A. 推动诸侯开疆拓土 B. 缓和诸侯间的矛盾
C. 彰显周王共主地位 D. 明确宗法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意在借此明确自己与诸侯的隶属关系,进而得出这一做法旨在强化并彰显周王共主地位,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封诸侯的义务之一就是镇守疆土,诸侯不能随意变更封地,排除A项;材料主旨探讨的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缓和诸侯间的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明确君臣之间的义务并非为了“明确宗法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 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 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 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 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 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绵亘不断,与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密切关联。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承,无法体现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重要档案的保存利用,并非所有的档案都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排除C项;“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公元前721年,鲁与戎会于潜,后与戎在唐结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宋、陈、卫等国与楚国订立“召陵之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会晋定公于黄池,吴国欲争中原霸主之位。这些现象( )
A. 阻止国家统一进程 B. 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
C. 不利于民族间交融 D. 引发了政治权力下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强,通过会盟形式争霸,这说明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政治权力下移,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统一的进程,这些现象是出于争霸的需要,不是阻止统一进程,这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周天子权威下降,而非强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些现象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4. 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及一继,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 B. 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 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 D. 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鲁国等诸侯国在王位继承时,未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而进行,这说明诸侯国破坏了宗法制度,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局的变迁情况,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殷商旧制被沿袭,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被破坏,而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排除D。
5. 史学大师王国维在评论商周某一制度时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这一观点反映了
A. 宗法制调解了宗族内部矛盾 B. 分封制度有利于扩大疆域
C. 礼乐制度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D. 王位世袭促进了政局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判定该制度为宗法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反映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调解内部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A正确,B排除;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6. 秦朝初年,全国各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保存了许多特征各异的地域文化,主要有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以及百越文化。这客观上(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 促进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
C.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统一-后,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这在客观上促使秦朝为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地方控制,促进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A项正确;促进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夸大了材料现象对中央行政体制的影响,排除B项;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独尊儒学是在西汉,排除D项。故选A项。
7. 对比战国长城分布与秦朝长城分布情况,可推知秦朝
A.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 极力消除分裂因素
C. 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D.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秦统一后将原来各国的长城连接成为一体,同时拆除了内地的长城,这说明秦朝极力构建统一的国家观念,消除分裂因素,故选B;长城修筑的变化不能体现阶级矛盾的缓和和君主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D;秦统一以后并没有面临严峻的边疆危机,排除C。
8. 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 )
A.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 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
C. 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
D. 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可知,宫中官和禁省官与皇权关系密切,参与机要的频率较高,说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解决方式是不断削弱相权,选项B正确;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宫中官和禁省官议政不是集体议政,排除C;材料主旨是削弱相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无关,排除D。
9.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以熟悉和遵守儒家经典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由于经济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察举制使得选官范围相对封闭,不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C项;察举制以熟悉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选官标准,维护而非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图1、图2反映了西汉高祖至武帝晚期主要封侯类型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对朝廷日益构成威胁 B. 地方行政体制出现根本变革
C. 功臣构成政权的政治经济支柱 D. 边患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1到图2反映初,汉高祖时期到汉武帝晚期,功臣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这说明地方割据势力被削弱,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增多,边患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故选D;材料反映了王国势力对朝廷威胁日益被削弱,故排除A;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并未出现根本变革,故排除B;材料反映出功臣侯国数量大量减少,无法说明功臣是政权的政治经济支柱,故排除C。
11. 西汉时期,尚书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而已”,地位较低。东汉建立后,尚书演变为尚书台,三公和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否则也只能“备员而已”。这表明汉代( )
A. 中枢机构发生异化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行政体制分权成熟 D. 宰相决策权力丧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汉时期,尚书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和“东汉建立后,尚书演变为尚书台,三公和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可知,中朝在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逐渐增大,到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反映了中枢机构发生异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分权成熟是在唐朝三省六部制确立,排除C项;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并没有完全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3. 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反映的唐代登科者出身于小姓和寒姓的也占一定比例等信息可以看出,唐代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并不仅仅局限于士族,所以B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和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所以A错误;科举考试以成绩选官,材料不能反映家族地位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选拔人才的标准侧重政治素养,所以D错误。
14. 唐太宗时,宰相不能单独与君主议政,只能集体晋见,共商军国大事,并规定:“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此举旨在(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完善三省权力制衡
C. 强化君主专权 D. 彰显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宰相“集体晋见,共商军国大事”,官员奏事必有谏官匡正和史官记录等规定,有助于宰相间相互制约和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减少决策失误,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高官的监督,而非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三省权力制衡,而且三省制衡也是为了加强君权,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防止个人专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但材料是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以强化君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唐初,府兵服役时免租调,要自备武装、衣粮,因此大多选家境殷实之人,军队中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品官子弟。安史之乱后,主要募兵来源为失地农民和无业游民,军镇节度使实际掌管了征兵权,他们往往多征镇兵,士兵只知将帅而不知朝廷。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B. 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C. 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 D.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节度使的权力增强,造成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募兵制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排除B项;募兵制与国家统治基础扩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宋朝在官员任用制度上,有官、职、差遣之分,即所谓“其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该制度客观上(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防范了地方割据
C. 加剧了财政困难 D. 发展了文官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容易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加剧政府财政负担,C项正确;该制度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官员任用制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宋朝官、职、差遣分离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宋代监察官一般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如通判和知州可共同管理一州事务,既要负责行政职务又要负责监察官员,甚至监察权本身也可兼任,可由各监司互相代理职权。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削弱了州府权力
C. 影响监察效能的发挥 D. 导致了藩镇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如果监察权兼职行政权则容易使得监察权丧失独立性,如果监察权本身内部兼职则容易影响监察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两者都会影响监察效能的发挥,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主体是监察机构,而非行政机构,排除A项;若监察官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则会造成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唐朝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设有谏官,主要对皇帝提出规劝和批评。北宋设置谏院,其职责主要是举发臣下的不法,和台官职责几乎相同,形成台谏合流的趋势。元丰改制时撤销了谏院。这说明宋代( )
A. 宰相丧失政务裁决能力 B. 精简机构确保了行政效率
C. 中央集权程度日趋强化 D. 君主对政治权力控制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唐代谏官到宋初谏院,再到后来谏院的撤销,反映了君主对政治权力控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宰相政务裁决能力的丧失,排除A项;台谏合流与谏院的撤销并不是精简行政机构,而是确保皇权不受限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中央机构关系的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 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
A. 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 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 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 改变了宋代以来州郡的困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反复举例说明行省的设置打破了黄河、长江等多个自然界限,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C项正确;行省制的划分强化而非威胁了元朝中央集权,排除A项;行省设置打破了山川河流形成的自然阻隔,与南方经济实力增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改变了宋代以来州郡的困弱与“黄河之险失”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 B. 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的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加强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司礼监和内阁关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明朝后期中枢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
21. 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军机处( )
A. 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 B. 可以统领六部百司
C. 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 D. 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而军机处本身不能选拔任免官员,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各类官员的升调补放都是军机大臣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没有涉及六部百司,所以不能得出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排除B项;根据所学封建社会最终决策的只有皇帝,不能说军机处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2.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权势强大 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 社会经济凋敝 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
23. 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 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B. 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 南书房地位提高 D. 君权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周兴岱之所以能够收受贿赂是因为其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其南书房行走的身份代表的君权,反映了当时君权的高度集中,D项正确;周兴岱一人的行为不能代表中央吏治的混乱,排除A项;周兴岱贿赂不能反映俸禄的多少,排除B项;题干并未反映南书房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左图为清初江南省,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康熙五年(右图)把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布政司和安徽布政司。这一划分主要是为了( )
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 控制江南财政税收
C. 防范地方威胁中央 D. 促进科举地域公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江南省的经济教育文化地位重要,康熙年间中央把江南省分为两部分。结合所学可知,清代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江南省被分为两部分就反映了中央防范地方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加强中央集权,而没有提到地方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项;江南省的财税一直由中央控制,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江南,没有提到其他地域,排除D项。故选C项。
二、主观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众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原因:“南倭北虏”的威胁;传统中国的长城防御策略;政权性格的“内向”性;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影响:抵御了外族(北蒙古和南倭寇等)的侵扰,维护了国防安全;保障了中原人民安居乐业;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被动防御下边患始终存在;长期来看使明朝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局。(4点)
(2)变化:古代以批评为主;民国初期认为“老而无用”;抗战时期赞美(高度认同)。原因:古代修筑长城,加重人民负担,影响农业生产;民国前期,长城军事作用丧失,中外的巨大差距使人们对长城的认知发生变化;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长城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中的“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可知其原因是“南倭北虏”的威胁,根据材料中的“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可知其原因是传统中国的长城防御策略,根据材料中的“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可知其原因是政权性格的“内向”性,根据材料中的“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可知其原因是稳定边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影响:根据材料中的“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长城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入手进行作答,入明代长城抵御了外族(北蒙古和南倭寇等)的侵扰,维护了国防安全,保障了中原人民安居乐业,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被动防御下边患始终存在,长期来看使明朝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局等。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中的“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可知古代对长城的态度是以批评为主,根据材料中的“……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可知民国初期认为“老而无用”,根据材料中的“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可知抗战时期赞美(高度认同);原因:分析变化的原因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如古代修筑长城,加重人民负担,影响农业生产,民国前期,长城军事作用丧失,中外的巨大差距使人们对长城的认知发生变化,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长城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
26. 辨析史料,去伪存真、甄别辩伪,选择可信史料是史料实证中的重要环节。某同学计划研究秦朝的《秦律》,收集了下列两则史料。
《史记 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有关《秦律》的记载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有关《秦律》的记载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担任屯长,与900名贫民去渔阳戍边,走到大泽乡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于是发动反秦起义。 《徭律》规定:误期不到罚交二副铠甲;迟到三至五天,要受到训斥和责骂;迟到六至十天,罚交一个盾牌;迟到十天以上,罚交一副铠甲。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下表替某同学完成对史料的辨析
要 求 辨 析
对《史记》有关《秦律》记载分析
对秦竹简有关《秦律》记载分析
研究《秦律》对两则史料取舍的分析
【答案】
要求 辨析
对《史记》有关《秦律》记载的分析(答出2点) ①西汉距秦朝不远,有大量秦朝典籍文献留存,《史记》对秦律的记载应是有据的,可信的。②西汉代秦而立,为彰显其正义合理,刻意刻画“暴秦”形象,其记载应带有主观故意。(或答西汉儒家为正统,刻意打造法家治国的“暴秦”形象)
对秦竹简有关《秦律》记载的分析(答出2点) ①秦竹简为考古实物,有关秦律内容为当时官吏记载,可信度较高。②秦竹简记载的是《徭律》,《史记》讲的是“戌边”,其法律应是《戌律》,两则史料并不冲突。
研究《秦律》对两则史料取舍的分析(任答出1点) ①两者均是第一手史料,反映不同内容,均可采信 ②实物史料较文献史料可信度高,故采用竹简记载 ③两则史料均是孤证,内容不能互证,都不可采信
【解析】
【详解】《史记》记载:根据材料中“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可知,西汉距秦朝不远,有大量秦朝典籍文献留存,《史记》对秦律的记载应是有据的,可信的,同时,西汉代秦而立,为彰显其正义合理,刻意刻画“暴秦”形象,其记载应带有主观故意。秦竹简记载:根据材料中“《徭律》规定:误期不到罚交二副铠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竹简为考古实物,有关秦律内容为当时官吏记载,可信度较高;综合两则史料的内容可知,秦竹简记载的是《徭律》,《史记》讲的是“戌边”,其法律应是《戌律》,两则史料并不冲突。研究《秦律》:综合两则史料的性质、内容和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均是第一手史料,反映不同内容,均可采信,其中,实物史料较文献史料可信度高,故可采用竹简记载,但是,两则史料均是孤证,内容不能互证,不可盲信。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意义
【答案】(1)特点:采取分而治之方针;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隶属于中央集权制等。
(2)意义: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防范了地方割据,维护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并结合所学可推出采取分而治之方针,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根据材料“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可推出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隶属于中央集权制等。
(2)意义:根据材料“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并结合所学可推出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等;根据材料“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防范了地方割据,维护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仁寿一中南校区2021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
A. 推动诸侯开疆拓土 B. 缓和诸侯间的矛盾
C. 彰显周王共主地位 D. 明确宗法等级秩序
2. 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 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 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 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 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3. 公元前721年,鲁与戎会于潜,后与戎在唐结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宋、陈、卫等国与楚国订立“召陵之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会晋定公于黄池,吴国欲争中原霸主之位。这些现象( )
A. 阻止国家统一进程 B. 强化了周天子的权威
C. 不利于民族间交融 D. 引发了政治权力下移
4. 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及一继,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 B. 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 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 D. 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5. 史学大师王国维在评论商周某一制度时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这一观点反映了
A. 宗法制调解了宗族内部矛盾 B. 分封制度有利于扩大疆域
C. 礼乐制度加强了中央的集权 D. 王位世袭促进了政局稳定
6. 秦朝初年,全国各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保存了许多特征各异的地域文化,主要有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以及百越文化。这客观上(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 促进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
C.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7. 对比战国长城分布与秦朝长城分布情况,可推知秦朝
A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 极力消除分裂因素
C. 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D.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8. 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 )
A.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 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
C. 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
D. 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
9.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0. 图1、图2反映了西汉高祖至武帝晚期主要封侯类型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对朝廷日益构成威胁 B. 地方行政体制出现根本变革
C. 功臣构成政权的政治经济支柱 D. 边患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11. 西汉时期,尚书仅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而已”,地位较低。东汉建立后,尚书演变为尚书台,三公和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否则也只能“备员而已”。这表明汉代( )
A. 中枢机构发生异化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行政体制分权成熟 D. 宰相决策权力丧失
12.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 国家统一历史趋势 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13. 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14. 唐太宗时,宰相不能单独与君主议政,只能集体晋见,共商军国大事,并规定:“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此举旨(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完善三省权力制衡
C. 强化君主专权 D. 彰显决策的科学性
15. 唐初,府兵服役时免租调,要自备武装、衣粮,因此大多选家境殷实之人,军队中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品官子弟。安史之乱后,主要募兵来源为失地农民和无业游民,军镇节度使实际掌管了征兵权,他们往往多征镇兵,士兵只知将帅而不知朝廷。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政府军队的战斗力 B. 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C. 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 D.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16. 宋朝在官员任用制度上,有官、职、差遣之分,即所谓“其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该制度客观上(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防范了地方割据
C. 加剧了财政困难 D. 发展了文官政治
17. 宋代监察官一般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如通判和知州可共同管理一州事务,既要负责行政职务又要负责监察官员,甚至监察权本身也可兼任,可由各监司互相代理职权。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削弱了州府权力
C. 影响监察效能的发挥 D. 导致了藩镇割据
18. 唐朝在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设有谏官,主要对皇帝提出规劝和批评。北宋设置谏院,其职责主要是举发臣下的不法,和台官职责几乎相同,形成台谏合流的趋势。元丰改制时撤销了谏院。这说明宋代( )
A. 宰相丧失政务裁决能力 B. 精简机构确保了行政效率
C. 中央集权程度日趋强化 D. 君主对政治权力控制加强
19. 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
A. 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 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C. 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 改变了宋代以来州郡的困弱
20.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 B. 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21. 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应升调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军机处( )
A. 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 B. 可以统领六部百司
C. 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 D. 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22.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权势强大 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 社会经济凋敝 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3. 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 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B. 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 南书房地位提高 D. 君权的高度集中
24. 左图为清初江南省,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康熙五年(右图)把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布政司和安徽布政司。这一划分主要是为了( )
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 控制江南财政税收
C. 防范地方威胁中央 D. 促进科举地域公平
二、主观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众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6. 辨析史料,去伪存真、甄别辩伪,选择可信史料是史料实证中的重要环节。某同学计划研究秦朝的《秦律》,收集了下列两则史料。
《史记 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有关《秦律》的记载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有关《秦律》的记载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担任屯长,与900名贫民去渔阳戍边,走到大泽乡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于是发动反秦起义。 《徭律》规定:误期不到罚交二副铠甲;迟到三至五天,要受到训斥和责骂;迟到六至十天,罚交一个盾牌;迟到十天以上,罚交一副铠甲。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下表替某同学完成对史料的辨析
要 求 辨 析
对《史记》有关《秦律》记载的分析
对秦竹简有关《秦律》记载的分析
研究《秦律》对两则史料取舍的分析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宋王朝……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主干来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宋代路级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就功能而言,宋代之后的路、三司、督抚显然与汉州、唐道不同,……已经由监察转向收地方行、财、军等各项权力。……宋王朝又规定了诸司互察法和行政复查制度。宋代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的元明清所继承,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都采取了分权制衡原则。……就此而言,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