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 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 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 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告诉我们,两地出土的器物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但三星堆器物也保留特殊个性,且结合三星堆遗址反映古蜀文明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夏礼仪在古蜀传承,排除A项;虽然海贝在两地考古都有发现,但不能就此证明区外贸易相当发达,排除C项;两大文明从时序上,不能得出互相借鉴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 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
A.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 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 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 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出土的文物带有内蒙古地区的风格,说明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与内蒙古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C项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3. 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 )
A. 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 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C. 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 丝绸之路促进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可知西汉时期强化了对边疆地区地理位置的设定,对一些领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疆土版图意识增强,A项正确;华夏即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材料未体现华夏民族认同加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汉代疆土版图意识增强,与扩大汉文化的影响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这些法令( )
A. 推动了社会进步 B. 缓和了民族矛盾
C. 根除了封建陋习 D. 实现了民主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排除B项;根除了封建陋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实现了民主自由,与史实不符,中华民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排除D项。故选A项。
5.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 )
A. 利于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 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
C. 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D. 表明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大城乡的比例为4:1,这样是为了确保工人代表的优势,突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排除C项;“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由此来看,“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 )
A. 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B. 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
C. 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之上,保障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D项正确;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是“一国两制”的内容,但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排除A项;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法令、条例基本不变,但不意味着完全不变,它不能损害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排除B项;坚持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是“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 据《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宣称,在埃及当地金字塔建造者墓群中的挖掘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的人并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工匠。这个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通过对该墓群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建造者当时的生活和饮食状况。考古学家声称,此墓群建造在金字塔的旁边,证明了当时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并不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因为如果他们是奴隶的话,他们的墓群将不可能建造在金字塔附近。这说明
A. 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 B. 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 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D. 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推翻了建造金字塔的人是奴隶的传统说法,掌握了可以更好了解当时人们生活和饮食状况的史料和依据,说明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说法太绝对,A项错误;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只一个案例不能说明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D项错误。
8.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A. 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 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 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 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表明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D项正确;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因此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9. 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这反映出( )
A. 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 B. 宗教势力左右社会公正
C. 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 D. 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目可知,古雅典神话中,在法律判决的过程中,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体现出城邦民众的投票对法律判决有很大影响,反映了神话传说也蕴含着民主观念,C项正确;题目所呈现的司法审判属于希腊神话故事范畴,排除A项;宗教势力在本题中未体现,无法反映出其左右社会公正,排除B项;题目虽然涉及到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等与血缘伦理有关的案件,但本题信息强调了投票这一民主方式对审判结果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律对血缘伦理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公元313年《米兰敕令》后,基督教界逐步在罗马帝国中形成国中之国,罗马逐步变成上帝之城的对立面和被抛弃的对象,古典传统文化的信仰者被视为“异教徒”。从长时段看,这种历史趋势( )
A. 导致罗马帝国走向分裂灭亡 B. 形成基督教权一家独大局面
C. 使宗教世俗力量斗争复杂化 D. 不利于古典文化的长期保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通过《米兰敕令》成为国教,其与王权、古典传统文化的斗争和冲突,经过长期发展,使中世纪后期的宗教世俗力量斗争复杂化,C项正确;导致罗马帝国走向分裂灭亡并非该现象长期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基督教权一家独大局面不是基督教与世俗政治、古典文化斗争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不利于古典文化的保存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西欧)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 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 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
C. 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D. 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西欧庄园内部庄园主拥有经济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庄园具有极大的自主权,据此可知其是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B项正确;庄园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庄园内部的需要,并非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在社会性质上属于封建社会,排除C项;庄园主拥有司法权力,但不能得出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231年,罗马教皇授予巴黎大学罢教、罢课权和迁校权,学校在与教会或城市当局发生冲突时,在教学和学术工作中受到干扰时,都可行使这一权利。这表明巴黎大学( )
A. 受教皇的直接控制 B. 取得一些独立自治权
C. 反对王权干预教育 D. 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大学在反对教会和王权的斗争中,通过罢教、罢课和迁校等方式,取得了一些独立自治权利,B项正确;材料体现教皇授予巴黎大学部分权利,并未体现巴黎大学受教皇直接控制,排除A项;题干更多的是反映大学反对教会或城市当局对教育的干预,而不是反对王权,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巴黎大学的做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 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 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
C. 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 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可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B项正确;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排除C项;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 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 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C. 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
D. 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及所学知识可得,中国的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们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东非的影响,没有体现东非对中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东非对中国制瓷技术的态度是积极学习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东非国家是否适宜生产瓷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 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 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 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同时其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其航行探索到了人类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C项正确;哥伦布到达美洲是1492年,排除A项;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排除B项;巴伦支的航行没有促进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 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材料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 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 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 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 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 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 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 ”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 ”,到今天的“一 国两制”和 “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是 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
—摘编自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践行“大一统”思想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大一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答案】(1)举措:军事上:灭六国,北击匈奴,征服南越,控制西南夷;政治上:创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以法治国);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
(2)新变化: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
(3)启示:强化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融合;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有利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颁发“使黔首自实田”法令,全国性土地登记,以国家统一法令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制定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整理出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货币分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修建驰道,建立一个以咸阳为中心联系全国各地的交通网,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文化思想专制。根据“五德终始说”设计制度。将大一统理论中的巡狩和封禅制度付诸实践。下令收缴民间武器,运到首都咸阳集中销毁,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北征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征服越族,统一岭南、征服南越和西瓯的越族,建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小问2详解】
新变化:根据材料“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 家’”,可知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根据材料“清帝所主‘大一统’”,可知发展“大一统”理论。根据材料“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可知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
【小问3详解】
启示:根据材料“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是 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可知古代“大一统”思想强化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融合,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有利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顿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处。” 阿拉伯帝国时期,各种不同民族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阿拉伯地区是地中海各国与远东交通的枢纽,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贸易的变化。
——摘编自张志忠《“百年翻译运动”及其贡献》等
材料二 新大陆的廉价白银主要通过两条海上航线被输送到欧洲,一条是通过古巴的哈瓦那港,横穿大西洋运往欧洲的海上航线,安特卫普等新兴港口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另外一条是通过墨西哥在太平洋一侧的港口阿卡普尔科运往亚洲的海上航线,大量廉价的白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物产。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了一起。……欧洲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贸易网络在大西洋上不断扩展,经济中心从中欧和南欧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编自[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具体史实,概括阿拉伯文化将不同文明“深入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并用一句话概括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用一个关键词归纳16世纪传统航线与新兴航线在世界海路贸易竞争中的态势。依据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状况,分析“白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物产”这一历史现象给中国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1)表现: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如:《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谭》: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科技与军事的发展;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地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态势:齐头并进。
影响: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处。”“ 阿拉伯地区是地中海各国与远东交通的枢纽,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贸易的变化。”可分析出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例如:《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谭》: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科技与军事的发展;瓷器、丝绸、茶叶、香料等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地位:根据材料“ 阿拉伯地区是地中海各国与远东交通的枢纽,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贸易的变化。”可分析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态势:根据材料“新大陆的廉价白银主要通过两条海上航线被输送到欧洲,一条是通过古巴的哈瓦那港,横穿大西洋运往欧洲的海上航线,安特卫普等新兴港口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另外一条是通过墨西哥在太平洋一侧的港口阿卡普尔科运往亚洲的海上航线,”可分析出齐头并进。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白银大量流入使得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12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主讲的“文明之间:欧洲文明的多元性”(“文明之间”系列第三期)首场讲座、“北大文研讲座”第196期在线举行,主题为“古典希腊文明起源中的东方因素”。
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其实在古代,这种观点就遭到人们的反对。20世纪20、30年代,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东方化时代的希腊在各个领域内均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略论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整编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希腊文化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并不是纯“西式”的,同样受到外来文明,特别是东方文明的影响。如希腊早期的文学作品深受东方的影响,神话是希腊文学中的重要形式。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古希腊最早的哲学产生于爱奥尼亚,主要是因为它地处海陆交通要冲,便于吸收埃及、两河流域、叙利亚波斯的古文明;最早的哲学派别米利都学派代表也都生活在爱奥尼亚。其次,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都曾到埃及、西亚等地游历。在早于希腊人许多世纪以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水,恩培多克利的“原子论”似乎根源于印度人,这些理论的痕迹我们可以确切地在古印度以及波斯的文献中发现。古埃及的数学非常发达,因为设计与建筑金字塔,记录尼罗河的涨水退水,以及清理土地疆界,都离不开数学和几何。埃及人还最早发明了十进位,希腊人所用的十进位来自埃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几何学的贡献无疑就是建立在古代埃及人的几何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两河流域的天文学极为发达,对古希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河流域将一天划分12个时辰计时法为希腊人接受,由此诞生了24小时制。因此,西方文明的源头同样也具有东方的元素。
【解析】
【详解】观点:根据“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东方化时代希腊在各个领域内均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可得出希腊文化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古希腊在政治、文学、哲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对照东方世界相关领域的成就进行比较,得出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得出西方文明的源头同样也具有东方的元素。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 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 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 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2. 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
A.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 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 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 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3. 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 )
A 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 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C. 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 丝绸之路促进交流
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这些法令( )
A. 推动了社会进步 B. 缓和了民族矛盾
C. 根除了封建陋习 D. 实现了民主自由
5.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 )
A. 利于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 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
C. 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D. 表明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6.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由此来看,“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 )
A. 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B. 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
C. 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 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7. 据《每日邮报》报道,考古学家宣称,在埃及当地金字塔建造者墓群中的挖掘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的人并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工匠。这个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通过对该墓群的发掘,考古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建造者当时的生活和饮食状况。考古学家声称,此墓群建造在金字塔的旁边,证明了当时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并不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因为如果他们是奴隶的话,他们的墓群将不可能建造在金字塔附近。这说明
A. 考古发现必须经过历史的记载来印证 B. 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 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D. 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最有效的手段
8.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A. 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 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 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 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
9. 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城邦民众的投票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票数。这反映出( )
A. 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 B. 宗教势力左右社会公正
C 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 D. 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
10. 公元313年《米兰敕令》后,基督教界逐步在罗马帝国中形成国中之国,罗马逐步变成上帝之城的对立面和被抛弃的对象,古典传统文化的信仰者被视为“异教徒”。从长时段看,这种历史趋势( )
A. 导致罗马帝国走向分裂灭亡 B. 形成基督教权一家独大局面
C. 使宗教世俗力量斗争复杂化 D. 不利于古典文化的长期保存
11. “(西欧)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 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 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
C. 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D. 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12. 1231年,罗马教皇授予巴黎大学罢教、罢课权和迁校权,学校在与教会或城市当局发生冲突时,在教学和学术工作中受到干扰时,都可行使这一权利。这表明巴黎大学( )
A. 受教皇的直接控制 B. 取得一些独立自治权
C 反对王权干预教育 D. 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13. 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 隋唐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 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
C. 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 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14. 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 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 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C. 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
D. 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15.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 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 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 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 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材料二 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莫过于“华夷之辨”。先秦以后,在“华夷 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血缘、地缘和礼仪三个标准并行,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一 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即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清军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 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说“天下一统,华夷一 家”。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 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 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
—根据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等整理
材料三 从古代中国的“武力统一 ”到新中国的“和平统一 ”,到今天的“一 国两制”和 “九二共识”,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变;统一的方式在变,但是 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
—摘编自董文文《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践行“大一统”思想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大一统”思想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大一统”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顿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处。” 阿拉伯帝国时期,各种不同民族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阿拉伯地区是地中海各国与远东交通的枢纽,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贸易的变化。
——摘编自张志忠《“百年翻译运动”及其贡献》等
材料二 新大陆的廉价白银主要通过两条海上航线被输送到欧洲,一条是通过古巴的哈瓦那港,横穿大西洋运往欧洲的海上航线,安特卫普等新兴港口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另外一条是通过墨西哥在太平洋一侧的港口阿卡普尔科运往亚洲的海上航线,大量廉价的白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物产。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了一起。……欧洲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贸易网络在大西洋上不断扩展,经济中心从中欧和南欧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编自[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具体史实,概括阿拉伯文化将不同文明“深入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并用一句话概括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用一个关键词归纳16世纪传统航线与新兴航线在世界海路贸易竞争中的态势。依据明清时期中国商业状况,分析“白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物产”这一历史现象给中国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12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主讲的“文明之间:欧洲文明的多元性”(“文明之间”系列第三期)首场讲座、“北大文研讲座”第196期在线举行,主题为“古典希腊文明起源中的东方因素”。
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其实在古代,这种观点就遭到人们的反对。20世纪20、30年代,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东方化时代的希腊在各个领域内均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略论希腊文明中的东方因素》整编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