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上历史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七上历史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5-18 22:04:26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导入新课




第6课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导航目录
一、知识目标:
了解春秋战国起迄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各国变法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学习目标
东 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战 国
春 秋
新课讲授
一、春秋时代
阅读下列资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春秋时代有什么特点?
周室衰微, 诸侯强
并弱
政由方伯
1.周王室日益衰微
具体表现:
1.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兵力减少。
2.天子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桓公
楚庄王
越王勾践
晋文公
吴王阖闾
卧薪尝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鸣惊人
……
春秋时期,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你知道左图反映的是哪个成语故事吗?你能否讲一讲?你还知道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哪些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勾践卧薪尝胆
1.战国七雄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后 中 间
三家分晋
二、战国时代
1.最早:____国
2.最有成效: ____国的______变法
时间:公元前_____年—公元350年


商鞅
356
2.社会变革
三、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
展开变法?
秦国的内外形势
1.背景
秦孝公求贤
商鞅的个人特质
2.秦国商鞅变法
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商 鞅 舌 战
请说一说
商鞅舌战
守旧派的
故事?
徙木立信
你知道“徙木立信”的故事吗?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重农轻商(奖励耕织、产多免役)
废除特权、军功授爵;
建立县制;十家连坐
1.经济上:
2.政治上:
3.地方管理: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 重农轻商
(奖励耕织、产多免役)
政治上: 军功授爵
废除特权;
地方管理:建立县制
十家连坐
作用
内容
国力骤增
战斗力增强
削弱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据《史记》载,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死了是不是商鞅变法也失败了呢?
1.都江堰的设计者是 国郡 守 。
2.作用:
四、都江堰

李冰
(1)防洪、蓄水灌溉;(2)使成都平原……
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通过分析,你能看出都江堰有什么作用吗?读完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触?
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
春秋五霸
商鞅变法
都江堰
1.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候国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其根本目的是( )
A.为了挽救周天子的地位
B.为了吞并其他诸候国
C.为了称霸
D.为了排除少数民族的进攻
2. 后人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这段大国兼并的时期,称为(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东周时期 D.西周时期
C
课堂演练
B
3.战国时期,为了增强国力,各国都进行了改革和变法。其中最先进行变法和收效最大的两个国家分别是( )
A.秦国、赵国 B.魏国、秦国
C.秦国、魏国 D.齐国、秦国
B
4.《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话剧,塑造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鲜明形象,下列情节不可能在剧情中的是( )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召见商鞅,支持他开始变法
B.商鞅变法前,一个人因为私自开垦荒地被判刑
C.商鞅变法后,到地方某县视察,发现农民都在努力耕种,妇女在努力耕织
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吃饭,感谢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的特权
B6.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