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启用前
汕尾市重点高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曰”,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
B.“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美了新冠疫情防疫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
C.“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现了扶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
D.“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一见生欢”赞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
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B.小说合理地使用插叙手法,补充了上一代的情感纠葛。既避免了单一叙述方法所带来的单调,又使得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C.泪鱼既是村民美好夙愿的寄托,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泪鱼的捕和放结构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D.《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体现生命的真谛,彰显人性的美好。
7.关于文末结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地写出吉喜的苍老疲惫。
B.“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和开头构成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
C.阿甲渔村的受孕般的和平氛围,呈现出悲悯人性对人精神上的疗愈,透露出温情与希望。
D.喜剧性的结尾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播种恩泽也收获了回报,合乎人情人性,彰显主旨。
8.作者创造的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家乡的众多河流以其流动与丰盈给了迟子建创作源泉,成为她作品中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使其作品流淌着丰饶的生命之歌。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标题“逝川”的丰富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溧阳主簿。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兔由是知之签判潭州。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淀山湖,以泄吴松江,二水禁民侵筑,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赖之。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御史以介僻劾罢。除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田逃徙太半,守乞蠲税,不报。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除淮东转运副使。初,水败楚州城,修补未竟,刘超欲移筑,颖入对言:“国家何苦捐百万缗为军帅幸赏地邪 ”光宗从之。除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务场以额钞抵赏,阴耗饷计,二十年无知此弊者,颖究核得之,以所卖数论赏而总饷增羡。迁司农少卿、淮西总领。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贏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内府宣限既迫,每移供军钱以应岁输。颖搜吏弊,汰冗员,分月纲解,自是不复挪移。嘉定改元,召赴行在。请老,以宝谟阁直学士致仕。卒于家,年七十八。
宁宗时,学禁初起,党论日兴。颖奏:“愿陛下御之以道,容之以德,不然;元祐、崇、观之事可鉴也。”其在从班日,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中用事,而颖谢绝之。常言:“士以不辱身为重。”其为少宗正,而丞相赵汝愚适归,相遇于废寺,赵汝愚曰:“寄谢余参政,某虽去而人才犹在朝廷,幸善待之。”颖日:“相公人才即参政人才也,使果贤,参政之责,非宰相之忧也。”余继相,卒于善类多所全佑,颖之助云。
(选自《宋史·刘颖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B.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C.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D.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入对,古代大臣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或者同僚提出的问题或被质问,也可以向皇帝建议。
B.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财政等事务。
C.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有一君在位改用新年年号的。
D.丞相,最高国务长官。辅佐国君管理军政要务。历代设置、职权有所不同。
12、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一项是(3分) ( )
A.刘颖为官刚强,处事严厉。刘颖的上司王佐盛气凌人,他予以约束,使王佐改变;有官员设立酿酒作坊获利,亏损后又有不当的行为,被刘颖罢免。
B.刘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他治理淀山湖,设法保护堤坝,使百姓的农田获得依靠;他在江西任职,采取措施,缓解德化县的田租和荒地问题。
C.刘颖为政务实,力除弊端。他建议朝廷重赏将领,获得采纳;他发现官府存在二十年的弊端,设法予以革除;他革除挪用军费充当税款的弊端。
D.刘颖为人正直,善待贤人。刘颖认为士人要看重尊严,不可受辱;赵汝愚被贬返乡,与刘颖相遇,赵汝愚请刘颖善待官场的贤人,刘颖表示同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
(2)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中用事,而颖谢绝之。
14、宁宗时,刘颖上奏皇帝。请概括其上奏的背景和提出的解决办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②。
长恨相从未款③,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注]①蓧墙:竹篱院墙。②啼鴂:杜鹃鸟。③未款:不能久留。④文君;卓文君,借指胡德华的妻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六句有昼景夜景、植物动物、视觉听觉,营造了冷清凄迷的意境。
B.“渚寒”三句以离别者的独特视角写出了对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C.词人颇具匠心,多次转换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情感抒发具有层次性。
D.全词多处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之中的艺术形象,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16.词的下阙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6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一 )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 ,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8~20题 。
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 , 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 , 这里有古朴沦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 , 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 , 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
周礼秦制 、汉唐风韵 , 无数远古神话 、史书典籍 、出土文物 、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 的气质 。 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 , 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 , 古典与现代并存 , 传统与时尚同在 。
以往,人们来到西安 ,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 文 物 古迹品味沦桑的历史 。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 以"千年古都 , 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 。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 ,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人人心
B. 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人人心
C. 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
D. 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人们来到西安 ,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 , 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
B. 人们来到西安 , 从一 座座拔地而起 的 仿 古 建 筑 里 感 受 城 市 恢 宏 的 气 势 , 从 珍 贵 的 文 物 古 迹 里 品 味 历 史
的沧桑 。
C. 人们来到西安 ,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 , 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 。
D. 人们来到西安 , 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 , 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
的历史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为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想办法种点儿菜。”如今“种菜情结”,已不是长辈的专属 ①。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洒满阳光的阳台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年轻人转型为“城市农夫”,开始在自家阳台种菜。“今天,你种菜了吗 ”成了都市流行寒暄语。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小阳台成为“桃花源”。阳台虽小,但在方寸之间,与泥土、种子相处,②,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
在住宅小区的阳台种菜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毕竟城市空间人口密集,楼上楼下邻居因为 阳台浇莱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③, 是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家和邻居共享瓜果之乐。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B.妙玉笑道:“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D.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③语言风格: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懂,绝不晦涩。 5.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②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③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④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族民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
D.“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错,从材料二第3段看,“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是因为我们创新了传播方式,而不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也不是来自于文化自信,选项强加逻辑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有……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诗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错,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第4段“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
D.“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A.“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错,“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没有赞美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意思,节选的词句高度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作用,赞美了林业工人的丰功伟绩。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心观点:“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然后通过引证、例证、因果论证法进行分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第二、三两段,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第四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段,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答案:
论证结构方面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
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例证法(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对比论证法,主要体现在第三段里,比如“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暗含与别的民族的对比。
③语言风格: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懂,绝不晦涩,比如“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得出答案①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
由材料二结尾段“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得出答案②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
由材料二第三段“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得出答案③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
由结尾段“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得出答案④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
6.D 7.A
8.①悲伤: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
②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
9.①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②逝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悦。人们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悦悲伤无不被收纳其中。
③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统文化之河,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也不设置矛盾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置了矛盾冲突。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错误。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没有语言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可知,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由“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可知,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由此可见,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的相通之处之一就是悲伤。
由“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可知,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由“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竞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可知,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由此可见,会流泪的泪鱼与吉喜的相通之处之二就是安然。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内涵的能力。
由“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可知,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由“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可知,逝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悦。人们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悦悲伤无不被收纳其中。
由“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可知,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统文化之河,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10. B (原文标点: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11. A (“或者同僚”错误,入对是臣子对皇帝,而不是对同僚)
12.C(“他建议朝廷重赏将领"错,应是“他反对朝廷重赏将领”)
13. (1) 刘颖把现在耕种的田的租税平均到荒地上,百姓愿意耕种的逐渐减少租税,对上供应像原来一-样,而主人逃走的田也全部复耕。(“见”“第减”“逃田”各1分,句意1分)(2)韩伉胄以前和刘颖交往没有隔阂,韩庑胄正掌握了大权,刘颖却谢绝和他往来。(“周旋”“无间”“用事”各1分,句意1分)
14.背景:学派争论刚刚禁止,朋党之争正在兴起。(2分)解决办法:用道德去驾驭,用 德行去包容。(1 分)
[附:参考译文]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任溧阳主簿。当时张浚留在建康守卫,金国军队刚刚退走,官府索取百姓没有交纳的租税,刘颖对张浚说:“战争之后,应该先行安抚,应当把拖欠的租税全部免除。”张浚很高兴,就向内阁奏报免租,从此了解刘颖。刘颖签判潭州。王佐担任帅臣,自负有才能,对待下级官吏盛气凌人,刘颖用中庸之道去劝诚他,(他)大多能接受并改正。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原淀山湖,用来泄吴松江的水,这两个水域禁止百姓侵占筑堤,不让堵塞大的水流,百姓的田地依赖它们。就地升任提刑,把平反冤案施惠于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时常到狱中,审查到不应该被关押的人就释放他们。御史用耿介怪癖的名义弹幼罢免他。任命为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的民田主人逃亡迁徙大半,太守请求减免租税,朝廷没有答复。刘颖把现在耕种的田的租税平均到荒地上,百姓愿意耕种的逐渐减少租税,对上供应像原来一一样,而主人逃走的田也全部复耕。任命为淮东转运副使。当初,大水冲环楚州城墙,修补工程没有完成,刘超准备在别的地方重新修筑,刘颖入朝奏对说:“国家何苦拿出百万缗钱作为军帅的宠幸赏赐之用呢 ”光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任命为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务场用定额钞票当赏钱,暗中耗费官饷,二十年没有人知道这个弊端,刘颖探求核实发现这个弊端,用他们所卖的数目计算赏钱,而总的官饷增加盈余。升任司农少卿、淮西总领。前任主管请求自已设立大的酿酒作坊,收取纯利息而且还能得到盈余的好处,后来逐渐亏损,反而用大军的钱去填补,到江、淮地区拦截买米,像肩挑背负的小贩一-样以货换物。刘颖认为有失皇家官员的体统,就停止了这件事。内府给的期限很紧迫,常挪用军饷去应付每年的租税。刘颖搜集官吏的弊端,淘汰多余的人,按月输送上交,从此不再挪用。嘉定改年号,召赴皇帝所在地。请求退休,凭着宝漠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宁宗的时候,学派禁令刚刚兴起,朋党之论日益兴起。刘颖上奏说:“希望陛下用道德去驾驭,用德行去包容,不这样的话,元祐、崇宁、大观的事就可以借鉴了。”刘颖在列于朝班的时候,韩侘胄以前和刘颖交往没有隔阂,韩住胄正掌握了大权,刘颖却谢绝和他往来。常常说:“士人要把不辱及自身作为重要原则。”他担任少宗正时,而丞相赵汝愚恰好被贬归 乡,两人在破寺院相遇,赵汝愚说:“ 代我感谢余参政,我虽然走了,但人才还在朝廷,希 望好好对待他们。”刘颖说:“ 相公的人才也就是参政的人才,假如他们真的贤能,是余参政的职责,不用宰相担忧。”余参政继任宰相,最终对于好人多有保护,是因为刘颖的帮助。
15.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离别者的独特视角写出了对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分析错误,这三句应是借淡烟寒水之中一叶行舟缥缈远去的景象,来表达送别者伫立江头,凝望着棹移人远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而不是“离别者”对“送别者”的感情。
16.①主要使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2分)
②前六句着重写江边送别的情景,通过“西风”“洲渚”“烟水”“船棹”“行舟”等眼前之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六句写词人想象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良好祝愿。(如答出“借景抒情”“用典”“比喻”等,可酌情给分)
17.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8. D 无 与 伦 比:没 有 可 以 和 它 相 比 的 , 形 容 特 别 突 出 。 无 奇 不 有:什么稀奇 的 事 物 都 有 。 故 步 自 封:比 喻 安 于 现 状 , 不 求 进 步 。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 , 不肯改 进 。 与 时 俱 进:随 着 时 代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前进 。推陈出新:去掉 旧 事 物 的 糟 粕 , 取 其 精华 , 并使它向 新 的 方 向 发 展( 多 指 继 承 文 化 遗 产)。 声 名 远 播:名声传得很广 , 远 近 闻 名 。 深 入 人 心:指 思 想 、理 论 、学 说 、 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
19. B 原句搭配不当 , “见证 …… 气势 ”, 搭配不当 , 应把“见证 ”改为“感受 ”,排除 C、D两项 。“品味沦桑的历史 ” , 搭配不当 , 应是品味历史的沦桑 。 原句中途易辙 , 句子的主语是人们,后两句的意思应是人们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 , 人 们 品 味 历 史 的 沦桑, 一 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 , 应改为 . 从一 座 座 拔 地 而 起的仿古建筑里,珍贵的文物古迹 , 应改为从珍贵 的 文 物 古 迹里,排除 A 项 。故选 B。
20.构成:①结构相同 , 使用了 . 有.. 有.. 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 :
②内容相关 , .青石 砖 墙 ,秦 兵马 俑 ,雁 塔 晨 钟 , 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 。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 , 节奏感强 : 加强 语势 , 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
21. A (题干中的“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 A.“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 代指代某人。B.“你”是特指,指湘云和黛玉。C.“你” 是特指,指祥林嫂。D.“你”是特指,指周萍。)
22.①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②能让人缓解压力 ③不影响邻里关系 ( 邻居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