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17: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一 革命志士的奋斗
1.(2022·安徽合肥·模拟预测)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D.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2.(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此历史事件指的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3.(2022·河南·鹿邑县贾滩乡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一场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1894-1911年是辛亥革命能量聚集期。这股能量释放的结果是
A.满清王朝灭亡 B.二次革命爆发
C.护国战争爆发 D.洋务运动兴起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皖浙起义 B.镇南关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 【重难点】
5.(2020·广西玉林·中考真题)下边的思维导图中,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武昌起义 B.护国战争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6.(2022年内蒙古包头)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
A.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7.(2021·内蒙古科尔沁·)新冠病毒肆虐之时,全国上下目光聚焦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110年前在这座城市就发生了一次具有历史性巨变的大事件,关于这个大事件的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③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④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步潮流的闸门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2022·四川自贡·八年级期末)下列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摘录,这反映出
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课毕后阅报纸,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 11月8日,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影响
9.(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朱春驹在《武汉起义杂忆》中写到:“由于辫发一旦剪去,则短期内难以再蓄,不像服饰可以轻易变换,因此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迟疑,剪刀一动,蹄哭并作。”民众的态度主要体现了
A.对蓄辫的十分喜爱 B.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
C.对革命前景的忧虑 D.对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10.(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出处 观点
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 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能力点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
1.(2022年广东)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2.(2021·河北中考真题)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落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3.(2021·湖南中考真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下列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终结了中国封建制度
C.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2022年甘肃平凉)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写道“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人一般摇摇欲坠。“材料掼述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5.(2022年山东临沂)清帝退位诏书,起草人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正式灭亡。该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是
A.武昌起义及各省的响应 B.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C.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6.(2020年山东聊城)“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7.(2022年湖北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1900年,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两次起义均遭到失败。孙中山后来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材料二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如《民国新闻》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广州起义到惠州起义,中国民众对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能力点二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重难点】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外国东西的传统。”可见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于
A.思想闭守 B.制度选择 C.领导失误 D.科技落后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
A.维新派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革命派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素养点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唯物史观
1.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失败论”,一种是“成功论”。持“成功论”学者的依据是
①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素养点二 武昌起义——时空观念
2.“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第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一 革命志士的奋斗
1.(2022·安徽合肥·模拟预测)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D.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当时打击清王朝统治,推动革命形势日益成熟,D项正确;199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君主专制统治,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B项;1916年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此历史事件指的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广西起义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出自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大意是: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又名黄花岗起义。故C符合题意;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排除A;安庆起义失败后,徐锡麟遇难。排除B;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排除D。故选C。
3.(2022·河南·鹿邑县贾滩乡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一场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1894-1911年是辛亥革命能量聚集期。这股能量释放的结果是
A.满清王朝灭亡 B.二次革命爆发
C.护国战争爆发 D.洋务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排除BC项;洋务运动兴起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皖浙起义 B.镇南关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盟会在批判改良主义思想的同时,派遣会员纷纷回到国内,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ABC项起义都是萍浏醴起义之后,不属于第一次。在故选D。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 【重难点】
5.(2020·广西玉林·中考真题)下边的思维导图中,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武昌起义 B.护国战争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答案】A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①事件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后,即1905年以后,中华民国成立前,即1912年前,综合判断可知是爆发于1911年的武昌起义,故选A;护国战争、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发生都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排除BCD。
6.(2022年内蒙古包头)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
A.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说明辛亥革命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D项正确;北伐是1926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1·内蒙古科尔沁·)新冠病毒肆虐之时,全国上下目光聚焦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110年前在这座城市就发生了一次具有历史性巨变的大事件,关于这个大事件的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③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④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步潮流的闸门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110年前在武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指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②③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没有彻底结束封建制度,①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步潮流的闸门,④排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8.(2022·四川自贡·八年级期末)下列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摘录,这反映出
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26日,课毕后阅报纸,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 11月8日,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可知,这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朱春驹在《武汉起义杂忆》中写到:“由于辫发一旦剪去,则短期内难以再蓄,不像服饰可以轻易变换,因此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迟疑,剪刀一动,蹄哭并作。”民众的态度主要体现了
A.对蓄辫的十分喜爱 B.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
C.对革命前景的忧虑 D.对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答案】C
【详解】与“由于辫发一旦剪去,则短期内难以再蓄,不像服饰可以轻易变换,因此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迟疑……”和所学知识可知,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持迟疑,这反映了民众对辛亥革命前景的忧虑,担心日后会遭到清政府的报复,C正确;题干反映的不是民众对蓄辫的十分喜爱,而是对于剪辫态度的迟疑,A排除;民众对于剪辫的态度普遍迟疑,不是反映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或对生活方式难以适应,而是担心革命未必能够推翻清王朝统治,BD排除。故选C。
10.(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出处 观点
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 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众说纷纭,观点不一,胡祖舜等人认为是罗金玉,孙中山认为是熊丙坤,据此可知历史研究应多方面准确考证史料,还原历史真相,D正确;当事人的回忆可能也存在记忆模糊的问题,不一定最接近史实,A排除;革命家的观点也可能有主观色彩,不一定最具有权威性,B排除;史学家的著作也是依据相关的史料,但不一定更为可信,对史料也需要进行准确的考证,C排除。故选D。
能力点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
1.(2022年广东)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中国的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国,世界影响较大。显然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D项正确;材料不是分析欧亚大陆的联系和封建帝制的危害,排除A和B项;材料分析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不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1·河北中考真题)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落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叙述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B正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A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C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故D说法错误。
3.(2021·湖南中考真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下列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终结了中国封建制度
C.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完全终结中国封建制度,如政治上后来出现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仍然存在,B评价不正确,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CD评价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4. (2022年甘肃平凉)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写道“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人一般摇摇欲坠。“材料掼述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群起相应,清政府受到沉重打击,很快土崩瓦解,史称“辛亥革命”,D项正确;1851年,广西的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排除A项;1898年,清政府主持戊戌变法,排除B项;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年山东临沂)清帝退位诏书,起草人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正式灭亡。该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是
A.武昌起义及各省的响应 B.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C.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A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这是清帝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A正确;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与清帝退位诏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是清帝退位诏书颁布的原因,但不是首要原因,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清帝退位诏书颁布之后,排除D。故选A。
6.(2020年山东聊城)“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辛亥革命
A.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材料“辛亥革命……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表现,就是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符合题意。材料不是从文化教育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A。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排除D。故选C。
7.(2022年湖北荆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1900年,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两次起义均遭到失败。孙中山后来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材料二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如《民国新闻》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从广州起义到惠州起义,中国民众对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答案】(1)由恐惧到支持,由反对到接受;人民对清政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民族意识的觉醒。
(2)持赞赏、支持的态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子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可得出变化是由恐惧到支持,由反对到接受。说明:根据题干中的两个时间点“1895”(广州起义失败后)和“1900”,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1898年)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1899年)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民族意识的觉醒。
(2)态度:根据材料二“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可得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清末,各国侵华战争爆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等,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能力点二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重难点】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外国东西的传统。”可见他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于
A.思想闭守 B.制度选择 C.领导失误 D.科技落后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外国东西的传统”可知辛亥革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闭守,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制度选择、领导失误、科技落后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
A.维新派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革命派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可知这分析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民主政治名存实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这说明学习西方的制度,照搬西方,与中国现实不符。由于辛亥革命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则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A排除;知识分子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材料没有体现,C排除。故选择D。
素养点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唯物史观
1.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失败论”,一种是“成功论”。持“成功论”学者的依据是
①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由此分析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素养点二 武昌起义——时空观念
2.“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1911年武昌首义的历史意义,即武昌起义使得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②就是武昌,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