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杠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窦娥冤》第三折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灌不了的浆水饭,灌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4.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B.元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舞台说明和剧名等构成。
C.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5.下列对曲词【滚绣球】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段曲词使用了不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日月”“鬼神”“天地”等,显得通俗易懂。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运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D.这支曲子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高亢激昂,酣畅淋漓,体现了曲词浓郁的抒彩。
6.窦娥临刑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这一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7.本曲中有两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本);而在《古名家杂剧》本中却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古本)。试分析其优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窦天章云)带那蔡婆婆上来。我看你也六十外人了,家中又是有钱钞的,如何又嫁了老张,做出这等事来?(蔡婆婆云)老妇人因为他爷儿两个救了我的性命,收留他在家养膳过世;那张驴儿常说要将他老子接脚进来,老妇人并不曾许他。(窦天章云)这等说,你那媳妇就不该认做药死公公了。(魂旦云)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他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咱认做药死公公,委实是屈招个!(唱)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天章云)端云儿也,你这冤枉我已尽知,你且回去。待我将这一起人犯并原问官吏另行定罪,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生天便了。(魂旦拜科,唱)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云)我可忘了一件,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下)
8.对于这折戏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梅花酒]既是回答窦天章的问题,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质问,并以三大誓愿应验证实了冤情。
B.“你道是咱不该”中“不该”指的是“认做药死公公”,再次引出了窦娥对冤情的怨愤和倾诉。
C.[鸳鸯煞尾]一曲表明窦娥比她的父亲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得更深刻,因此劝他杀尽贪官污吏为“万民除害”,而不说“为朝廷效力”。
D.本选文的曲词与道白搭配得非常好,曲白相生,通俗自然,道白引出曲词,曲词解释道白,推动情节发展。
9.在本折中,除窦娥申诉冤情外,她的哪些品性也得到了比较明显的体现?
10.作者借窦娥之魂的口唱出:“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11.作者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此处又让窦娥的冤魂申冤并雪冤,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作者为什么一再这样处理?用两点来说明。
三、情景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地也,__________________?天也,__________________!”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3.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借代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顷刻 (qǐng) 哥哥行(háng) 错勘贤愚(kān)
B.处决(chǔ) 瀽水(jiǎn)) 刽子手(kuài) 湛湛青天(zhàn)
C.盗跖(zhí) 埋怨(mái) 鼓三通(tòng) 亢旱三年(kàng)
D.罪愆(yán) 亲眷(juàn) 空嗟怨(jiē) 上朝取应(yìng)
15.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变徽 尸骸 负屈显冤 孤身只影
B.素练 餐刀 顺水推船 动地惊天
C.刑宪 亢旱 杳无音信 苌弘化璧
D.典刑 甘霖 前合后偃 披枷带索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B.让窦娥临终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窦娥冤》的作者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写的,剧中窦娥含冤而死,后来窦天章做了高官,替女儿报了仇。
D.关汉卿杂剧题材大多反映现实,生活面非常广阔,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对不幸者寄予深厚同情。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是关汉卿__________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她年轻守寡,但孝顺婆婆,对婆婆__________。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解教婆婆于危难;临刑之前,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让老人伤心。( )
她对蔡婆的关心、照顾__________,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逆来顺受;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便要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窦娥自己呢,不听张驴儿的_________,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痛快淋漓的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黑暗,烧毁不平。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费尽心机 肝胆相照 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B.殚精竭虑 全心全意 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C.费尽心机 肝胆相照 无微不至 花言巧语
D.殚精竭虑 全心全意 无所不至 巧舌如簧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B.她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C.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D.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B.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C.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就是她的性格
D.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六、语言表达
20.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副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关汉卿戏剧的语言特色鲜明,①______________,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提炼和吸收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同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③________________,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七、小阅读-课内
22.通过《窦娥冤》节选部分的学习,分析关汉卿戏剧语言“本色”的特点。
23.阅读《窦娥冤》全剧,分析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24.《窦娥冤》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点?
25.【倘秀才】唱词中,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这一情节具体表现了窦娥的什么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26.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27.对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B.誓愿既是[滚绣球]中指天斥地的反抗精神的继续,又是她反抗精神的顶点。
C.三桩誓愿及其应验表明窦娥的案情确实冤枉,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D.誓愿是全剧的高潮,作者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八、选择类
28.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B.《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著名杂剧,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用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C.“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白朴的代表作是《裴少俊墙头马上》。
D.《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四个典故分别涉及的人物是周朝的苌弘、神话中的杜宇、战国的邹衍、东海孝妇。
2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来由:缘故,原因。刑宪:刑律。生:甚、深。
B.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则:只。纽:同“扭”,这里是“拘束”的意思。
C.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葫芦提:随便提起的意思。干家缘:干家务的缘故。
D.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每:表示复数,相当于“们”。
30.《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辨别各组中的加点词,选出与现代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 )
A.鼓三通、锣三下科;行动些,行动些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九、填空题
31.作家作品。
(1) 关汉卿,号______,金末元初大都(北京)人。_________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的_________。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名,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关汉卿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超过了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流传很广。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参考答案:
1.D 2.B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错误有二:一是以偏概全,“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支持”只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之一,还有“审讯方式”等;二是忽略了前提“大家普遍认为”;B.“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错。原文第一段“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选项混淆了“主因”和“起因”两个概念;
C.“承认下毒”的不是蔡婆。原文是“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可见被迫承认下毒的是“窦娥”而不是“蔡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错。结合原文“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可见对蔡婆的分析是从法理和道德两个层面。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都会”绝对化。原文的表达是“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注意是“往往”。
故选D。
4.C 5.B 6.不能删去。①这正体现了窦娥难以舍别婆婆的感情,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表现了她的善良;②增强悲剧气氛,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的黑暗及无公道。 7.《古》本第一句是陈述句,不如《元》本用反问句的质问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总之,元本更能突出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塑造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错,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元杂剧中无“生”“丑”角色。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错。盗跖和颜渊分别借指坏人和好人,不是“象征”。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结合文意分析该情节的作用,也就回答了删除的原因。
根据“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灌不了的浆水饭,灌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分析,体现了窦娥难以舍别婆婆的感情,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表现了她的善良。
根据“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分析,窦娥为了不连累婆婆屈招了,以致被押往刑场问斩。窦娥临刑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可见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的黑暗及无公道,更增强了悲剧气氛。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要明确《元》本中这句话比《古》本中的语句好,然后比较这两句的不同之处,分析好的原因。
《元》本中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前句“何为地”用的是反问句,质问“地”不分好歹,语气强烈;后句“枉做天”直接指斥“天”错勘贤愚枉,“天”真是太糊涂,贤愚不分,好坏不辨,立场坚定地否定了“天”有力量。所以,这样的语句更能突出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
《古》中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前句“难为地”是陈述句,不如《元》本用的反问句语气强烈;后句“哀告天”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
综上分析,《元》本中这句话比《古》本中的语句好。
8.C 9.在戏剧的结尾部分,窦娥请求父亲收养蔡婆婆,同时告诫父亲为民除害,替天子分忧,表现了窦娥孝顺、善良的品性。 10.起到深化和拓展主题的作用,说明那时社会冤狱的普遍性。 11.①增强控诉力量,解释社会黑白颠倒的本质。②寄托了人们除恶雪冤的美好愿望。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戏曲内容的能力。
C.[鸳鸯煞尾]一曲窦娥确实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对父亲说的话也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但不能说她“比她的父亲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得更深刻”。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节选的部分看,窦娥除了申诉自己的冤情,还希望父亲“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可见她十分善良,不仅要自己沉冤昭雪,还希望让其他百姓也不要遭受到这等祸害;而要求父亲收养蔡婆婆,则体现了窦娥的孝顺与善良,即使自己已然死去,依然不忘孝顺婆婆,记挂婆婆的后半生如何度过。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这句台词与课文节选部分窦娥指天斥地的台词一样,是窦娥对封建社会官场的深刻认识,“就中无个不冤哉”表现了冤狱的普遍性,揭示了社会和官场的黑暗,也深化了戏剧的主题。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此题意在引导我们理解戏剧的表现手法,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一是情感的必然,窦娥如此善良、孝顺,却遭遇到极度的不公,作者对窦娥十分同情,也痛恨这黑暗的社会,渴望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打破这腐朽的世道,因此让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而三桩誓愿的一一实现,则证明窦娥的冤屈之大。
窦娥的冤魂伸冤,则进一步寄托了作者希望冤案昭雪的希望,满足看戏曲人们朴素的美好愿望。
12.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延、勘、辨、突、跖。
1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意思是“还要什么白车白马,送我到那偏僻的荒野”,这是反问句,没有使用借代。
故选D。
1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课内需掌握汉字字音的能力。
B.“刽”应读guì;
C.“埋”应读mán;
D.“愆”应读qiān。
故选A。
1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课内需掌握字词字形的能力。
A.“变徽”应是“变徵”,是古代音律的一种;“负屈显冤”的“显”应是为“衔”,指含冤;
C.“苌弘化璧”的“璧”应是“碧”,指鲜血化为碧玉;
D.“披枷带索”的“索”应是“锁”,指枷锁。
故选B。
1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赘余,“大约”和“左右”重复赘余,只能保留一处;
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让”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删除句首的“让”字;
C.句式杂糅,“……的作者是……写的”杂糅,应该删去“的作者”或者“写的”。
故选D。
17.B 18.A 19.B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费尽心机”:形容千方百计地谋划。根据语境,窦娥是关汉卿_费尽心思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所以应选用“殚精竭虑”。从而排除AC ;
“肝胆相照”:指双方都真心相见。“全心全意”:指用全部的精力和心意。文中只是说窦娥对婆婆的态度,故应选“全心全意”。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句中是形容窦娥对婆婆的关心、照顾,应选用“无微不至”。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巧舌如簧”不能和句中“听”搭配,故应选“花言巧语”,从而排除D。
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具有”后缺宾语,可在“其志”后加“的性格”;二是“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早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只有A项全部改正了这两处错误。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通读第一段可知,这部分文字讲的是窦娥的性格。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窦娥性格的一方面,排除CD两项。
由文段内容可知,对婆婆的要求极低也体现了她的性格,应与上文紧密衔接,进一步排除A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20.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延三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对联仿写的能力。
补写下联,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对仗工整;其次在内容上要符合窦娥的冤情,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她咒骂天地,并立下三桩誓愿,这些都表明了窦娥与命运的抗争和她的悲愤之情,所以下联可以为“刚烈争抗 悲愤动地旱延三年”。
21. 既富有生活气息 又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 适合于舞台演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所在句子说“关汉卿戏剧的语言特色鲜明, ,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说明这里需要我们填不同于“强烈的艺术韵味”的另外一种语言特色,结合后文的“充分地提炼和吸收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此处可填“既富有生活气息”。
第二处,前文说“充分地提炼和吸收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后文一个“同时”,说明此处需要填写关汉卿“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的另外一个特点,结合后文的“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说明此处需要填“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综合考虑,可填“又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
第三处,仔细阅读文段,发现文段主要写“关汉卿戏剧的语言特色”,此处应填关汉卿戏剧的作用,后文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结合关汉卿戏剧主要就是舞台演出的特点,此处可填“适合于舞台演出”。
22.关汉卿的戏曲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个性,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朴实无华而又富有韵味的语言,深刻地掲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摩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语言浅显而内涵深厚。如第三折去刑场途中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自然而生动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媳妇的身份和心理,表现了窦娥与婆婆死别时的悲痛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窦娥冤》语言艺术特点表现在其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
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如《滚绣球》《叨叨令》都汲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口语质朴明快,富有音乐节奏之美。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如开始的[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几支曲子,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了出来。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震撼人心!
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剧中通过正旦的唱词对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的描写,情绪低回深沉,场面凄楚哀怨,深深地叩动着人们的心扉。而“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则反映了窦娥对含冤的不甘心而由无可奈何的愤恨心情,亦为最后发出三桩誓愿作出铺垫。三桩誓愿的场面慷慨激昂。“血溅白练”――是期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六月飞雪”――证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亢旱三年”――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冤屈,而是期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充分体现了关汉卿戏剧语言“本色”的特点。
23.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冲突及其意义的能力。
关汉卿《窦娥冤》集中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的思想感情。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守贞的传统同蹂躏节操、鄙夷贞节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以死相要挟,强行入赘蔡家,这种不道德的反常行为,在杂剧里反而被表现成一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正常现象,传统道德遭到了强权的野蛮践踏。后来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而窦娥与州官桃杌的冲突,也主要是窦娥相信官府、愿意“官休”的道德行为同州官桃杌弃廉明如敝屣、奉贪酷如神明的不道德行径的冲突:“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结果道德被愚昧所吞噬,窦娥也被冤枉地判处了死刑。这组矛盾冲突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最后是窦娥和婆婆的矛盾冲突,窦娥七岁去蔡婆公馆当童养媳。窦娥和蔡婆婆的儿子在一起没多久,丈夫突然病逝,窦娥和她的婆婆都成了寡妇。窦娥和蔡婆婆在张氏父子的威胁下,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蔡婆婆在外力的压迫下,抛弃了礼教,甚至说服窦娥臣服,窦娥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任何外力的威胁。为了不连累婆婆,她屈招了药死公公,最后在自己含冤即将赴死之际,还想着走后街,怕婆婆看见难过。这组矛盾冲突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4.①窦娥被绑赴法场的途中,对人世的主宰者天和地的埋怨和控诉。这一段写出了窦娥含冤负屈、呼天抢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怨天恨地的感情,充分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
②窦娥与婆婆在法场相会的情景,作者用低回悲凉的语调抒写了窦娥在亲人面前的哭诉,刻画了窦娥善良孝顺的性格,而这善良又进一步衬托了她的坚强。
③窦娥在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抓住“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等分析,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说明窦娥具有反抗精神。
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写出了窦娥的善良和坚强。
窦娥在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恶。突出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25.原因:她哀告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怕婆婆为自己伤心。
品质: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的温顺善良,善解人意。
作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性格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根据【叨叨令】中“你刚才要我从后街里走,是什么意思?(正旦唱)怕只怕在前街里被我婆婆看见。(刽子手说)你的性命都顾不上了,怎么还怕她看见?(正旦说)我婆婆如果看见我披着枷锁去法场挨刀子呵,(唱)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求哥哥,在我临死时就给我行个方便”可知,她之所以要求走后街,是怕婆婆看见自己要受刑,会伤心痛哭。正如刽子手所说,“你的性命都顾不上了,怎么还怕她看见”,这一情节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婆婆伤心。
对揭示主题的作用可从她的性格善良温顺,却遭遇如此不公,被贪官屈打成招的命运方面思考。越是善良无辜的人,命运越悲惨,越令人同情她,也更启发人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好人命不长,从而揭露出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升华主题。
26.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毒害。按当时的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而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感天动地,这与指斥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与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
题干提出的问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窦娥这两种行为的根源都一致,即认为“天地有灵”“神灵有圣”,联系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普通劳动妇女的身份,不难看出,她的思维中神权思想始终根深蒂固,正如她一开始以为的“青天大老爷”会主持正义公道一样。尽管她遭受的不公让她意识到天地、官府都不值得信任,故而指斥天地;但她思维的局限性又让她缺乏除了依靠天地显圣外能彰显自己冤情的办法,故而最后只能以“感天动地”来表达自己的冤情。
实际上,窦娥的思维局限性也正是作者的思维局限性。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公,百姓的苦痛,也把矛头指向了统治阶级,但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社会矛盾,只能转而向自己熟悉的“神灵”“青天老爷”寻求解决,故而窦娥有了三桩誓愿,而最后得以沉冤昭雪,也是靠窦娥父亲做了大官,帮她翻案。
2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
选项设题角度浅层和深层两种理解,也包括手法运用和人物性格等方面。把选项内容与文本加以比对分析判断正误。
C.“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错误,应为“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故选C。
【点睛】《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第三折剧情梗概是:窦娥被押赴刑场,她怒斥天地鬼神,与婆婆诀别诉说冤情,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两桩誓愿当场实现。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三桩誓愿又是第三折的高潮。
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作品中却实现了,又是那样合情合理,无丝毫的牵强之感。这归功于作者使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才使得窦娥之冤现出了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
三桩誓愿:
1.血溅白练
窦娥:“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委实”就是确确实实。血溅白练就是“示冤”让在场的人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六月飞雪。
窦娥:“如今是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掩埋了窦娥尸首。”窦娥“二煞”中还唱到:“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丝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这里再次希望老天发出征兆——天降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动上苍让“六出冰花滚丝绵——还是天降瑞雪——昭示千古奇冤,冲天怨气,以警告统治者。
3.亢旱三年。
窦娥:“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2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及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结局”有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全剧的第四折,才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故选B。
2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葫芦提:当时的口语,“糊里糊涂”的意思。干家缘:操劳家务。
故选C。
3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
B.“埋怨”意义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
C.“行(hánɡ)”,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有时加“行”字,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推辞”,意义同于现代;“主意”,想法。
D.“咱”,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说话”,话可说;“陌”“阡”意义与现代相同。
故选A。
31. 已斋叟 元代杂剧 创始人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 《救风尘》 《单刀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回答该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积累相关知识,如“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