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阅读提升训练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阅读提升训练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7 10: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Q正传》阅读提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第七章 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 ……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 ……”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 ……”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 ……”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摇动”“慌张”“惊惧”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之后未庄人对于革命的恐惧。
B.“老Q”“Q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Q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C.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宜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
D.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收获满满的美梦睡过去了,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
2.本文的标题是“革命”,从文中看,阿Q对“革命”有怎样的错误认识?
3.结合本文及《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分析阿Q这一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
鲁迅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 ……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 ……”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 ……”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 ……”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说明了未庄人对于革命的恐惧,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
B.把革命党谣传成“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可见,未庄人把辛亥革命误解成了“反清复明”的复辟闹剧。
C.“老Q”“Q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Q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D.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宣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阿Q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反映了他真实的欲望,也深刻揭露了他的自私与狭隘。
B.本文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赵白眼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便活现出他的心机。
D.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小说前文中《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大致相同。
6.本文的标题是“革命”,请概述阿Q的“革命”理想,并据此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
7.阿Q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的命”,试分析阿Q认识迅速转变的原因,并结合阿Q对革命的认识来分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老夫子
鲁迅
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他的工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里;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而且这不平之意,是他从来没有经验过的。
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还在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爬上桑树去偷桑椹吃,但他们全不管,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
其次,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竟太不为教员设想。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但待到他瞥着那夹在教科书里的一张纸条,却又怨起中途辞职的历史教员来了,因为那纸条上写的是:“从第八章《东晋之兴亡》起。”
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国,例如桃园三结义、孔明借箭、三气周瑜、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以及其他种种,满肚子都是,一学期也许讲不完。
“哙,你怎么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
一只手同时从他背后弯过来,一拨他的下巴。但他并不动,因为从声音和举动上,便知道是暗暗躄进来的打牌的老朋友黄三。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
黄三说:“毛家屯毛资甫的大儿子手头现带着二百番。我们已经约定,晚上凑一桌,一个我,一个老钵,一个就是你。你一定来罢,万不要误事。我们三个人扫光他!”
高老夫子冷淡地说道:“晚上再商量罢。我要上课去了。”
他一面说,一面恨恨地向《了凡纲鉴》看了一眼,拿起教科书,装在新皮包里,又很小心地戴上新帽子,便和黄三出了门。他一出门,就放开脚步,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肩膀一扇一扇地直走,不多久,黄三便连他的影子也望不见了。
高老夫子跑到贤良女学校,迎接他的是花白胡子的教务长,大名鼎鼎的万瑶圃。
“阿呀!础翁!久仰久仰!……”万瑶圃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
“阿呀!瑶翁!久仰久仰!……”础翁夹着新皮包照样地做,并且说。
“阿呀!础翁的大作,是的,那个……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兄弟也颇喜欢文学,可是,玩玩而已,怎么比得上础翁?”
高老夫子此刻却不很能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
“这就是讲堂。学生是很驯良的……”
“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
“可惜内中也有几个想学学作诗,那可是不行的。维新固然可以,但作诗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
瑶圃慢慢地站起来,引导他穿过植物园,走进讲堂去。他心头跳着,笔挺地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瑶圃对学生们说道:
“这位就是高尔础高老师,是有名的学者,那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是谁都知道的。《大中日报》上还说过,高老师是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现在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到这里来教历史了……”
高老师忽而觉得很寂然,原来瑶翁已经不见,只有自己站在讲台旁边了。他只得跨上讲台去,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
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书脑【注】的对面,也还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可是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这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
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明明已经讲了大半天,而铃声还没有响,看手表是不行的,怕学生要小觑;可是讲了一会,又到“拓跋氏之勃兴”了,接着就是“六国兴亡表”,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
他自己觉得讲义忽而中止了。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
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他便惘惘然,跨进植物园,向着对面的教员豫备室大踏步走去。看壁上的挂钟,还只有三点四十分。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地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了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
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坚固了。
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
(有删改)
【注】书脑:线装书打眼穿线的地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聚焦历史教员的“名”“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B.小说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表明教务长和他是同一类人。
C.万瑶圃是一个纯然的守旧派,表现在他与高老夫子见面时还行旧式礼仪,并认为女学生不适合学作诗。
D.高老夫子历史方面最熟悉的是三国时期的演义故事,课堂上总是认为学生在嘲笑自己等,充分暴露了他不学无术的特点。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平之意”“脍炙人口”“崇论宏议”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B.小说在写黄三时,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
C.“半屋子都是眼睛”“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出了高老夫子上课的窘态。
D.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是乘兴而来,受了挫折以后又丧气颓唐,无端愤怒,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10.请分析画线的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11.鲁迅创作小说非常关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心理刻画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攻(节选)
鲁迅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再向中央走是一大块广场,摆着许多摊子,拥挤着许多人,这是闹市,也是十字路交叉之处。墨子便找着一个好像士人的老头子,打听公输般的寓所,可惜言语不通,缠不明白,正在手掌心上写字给他看,只听得轰的一声,大家都唱了起来,原来是有名的赛湘灵已经开始在唱她的《下里巴人》,所以引得全国中许多人,同声应和了。不一会,连那老士人也在嘴里发出哼哼声,墨子知道他决不会再来看他手心上的字,便只写了半个“公”字,拔步再往远处跑。然而到处都在唱,无隙可乘,许多工夫,大约是那边已经唱完了,这才逐渐显得安静。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
“那位山东老,造钩拒的公输先生么?”店主是一个黄脸黑须的胖子,果然很知道。“并不远。你回转去,走过十字街,从右手第二条小道上朝东向南,再往北转角,第三家就是他。”
墨子在手心上写着字,请他看了有无听错之后,这才牢牢的记在心里,谢过主人,迈开大步,径奔他所指点的处所。果然也不错的:第三家的大门上,钉着一块雕镂极工的楠木牌,上刻六个大篆道:“鲁国公输般寓”。
墨子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不料开门出来的却是一个横眉怒目的门丁。他一看见,便大声的喝道:
“先生不见客!你们同乡来告帮①的太多了!”
墨子刚看了他一眼,他已经关了门,再敲时,就什么声息也没有。然而这目光的一射,却使那门丁安静不下来,他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只得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先生,又有一个你的同乡来告帮了,……这人可是有些古怪……”门丁轻轻的说。
“他姓什么?”
“那可还没有问……”门丁惶恐着。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门丁也吃了一惊,赶紧跑在他前面,开了门。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你一向好么?还是忙?”
“是的。总是这样……”
“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不高兴了。
“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
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义不杀人的!”
“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知道着,却不争,不能说是忠;争了,而不得,不能说是强;义不杀少,然而杀多,不能说是知类。先生以为怎样?……”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
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②。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
“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
“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
【注】①告帮:在旧社会,向有关系的人乞求钱物帮助。②关于墨翟坐不住的事,在《文子·自然》和《淮南子·修务训》中都有“墨子无暖席”的话,意思是说坐席还没有温暖,他又要上路了。
1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描写墨子与楚国民众穿着不同,言语不通,连老士人对他也没有兴趣,表现了墨子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的形象特征。
B.墨子去见公输般被门丁拒绝,吃了闭门羹,但是墨子眼神“一射”,门丁只得去禀报主人,可见墨子比横眉怒目的门丁更为凶悍。
C.公输般说“义不杀人”,实际上却为攻打宋国的楚王造云梯,帮助权势者屠杀无辜民众,其中的矛盾被墨子犀利地指出。
D.公输般虽然被墨子辩驳得无话可说,不得已承认“先生说得很对的”,其实他口是心非,并没有放弃制造云梯助楚攻宋的想法。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全是以墨子的视角展开情节,观察外在世界,揣摩他人心理,这拉近了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对楚国繁华富庶的环境描写,使旧衣破裳的墨子得到凸显;“雕镂极工的楠木牌”“红铜的兽环”等细节则显示出公输般在楚国的富与贵。
C.小说结尾处关于换衣服的对话,照应了开头的环境描写和墨子的旧衣破裳,既间接表现了人物形象的不同,也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和巧妙。
D.相比《铸剑》呈现个体之间复仇的简单关系,《非攻》呈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攻与守、价值层面上的正义与不义等复杂关系。
14.鲁迅说:“墨子之徒为侠。”请谈谈本文如何具体塑造“侠”的形象。
15.《墨子·公输》一文,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起,接下来就是墨子与公输盘(般)的对话。本文节选自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作为“故事新编”,“新”体现在哪里?
二、选择题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暮霭(ǎi) 凝噎(yī) 夜雪初霁(jì) 戍角(shù )
B.荠麦(jì) 豆蔻(kòu ) 怆然(chuànɡ) 弥望(ní)
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
D.那堪(kān ) 芍药(sháo ) 俊赏(shǎnɡ) 黍离(sù)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荠麦弥望 弥望:满眼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18.下列对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一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陈亮等。
19.下列关于句子所用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写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一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逐层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杭州城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好景”表面上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上代指地方长官的好政绩。
20.下列各项不属于《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刻含意的一项是
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而如今自生自灭。
B.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苦伤感之情。
C.遥念花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
D.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沦。
三、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过春风十里”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淮左名都)》中“青楼梦好”一句化用了杜牧《遣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描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①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②以为有《黍离》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②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③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景时带有浓烈的思想感彩,而且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一个统一的主题“黍离之悲”而写。
B.“厌”字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清角吹寒”的凄厉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C.词人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语序倒置,巧妙地达到了依次表现词人的感觉之效。
D.词尾两句用带悬念的疑问作结,很自然地移情入景,突出了“红药”的词眼地位,无限感慨,催人泪下。
23.请结合词句简析本词的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②远,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妻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具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移情入景,传达出回味不尽的伤感。
25.萨词中写到的“禾黍”和姜词序中写到的“黍离”是同一典故,出自《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请根据词的内容,分析这一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火茫茫,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天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同宋玉一般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抒情主人公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C.“故人何在?烟火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D.“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念远怀人,如呆如痴,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27.“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名山秀峰的形成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在考场落第后走向勾栏瓦肆的,但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了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如果当初这一粒树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2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9.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请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0字左右。
六、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繁忙的事务中偶得片刻闲暇,于是寻一方静隅,再次捧起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循着沈老先生优美文笔的指引,不知不觉便走进了湘西那片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瓦蓝的云天下,翠翠在不断地成长,她多舛的命运也已到了最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 。可她最终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同他一起去采她最喜欢的虎耳草。翠翠对爱情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_____________地过一辈子。那个年轻人究竟回来没有呢?《边城》里没有说,只是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猜想,去补充,去久久地_____________。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 ),久久不能散去。我们如果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次品饮中体会到它_____________的风味。《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从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的风格。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
3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转折点 踏实 品味 与众不同
B.出发点 踏实 品味 不同凡响
C.出发点 结实 品位 与众不同
D.转折点 结实 品位 不同凡响
3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山歌悠长,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B.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音调嘹亮,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C.一首旋律朴素而音调嘹亮的悠长山歌,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D.如听悠长的山歌,虽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3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那么各种书籍就是各式饮品
B.如果我们把《边城》比作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那么各种书籍就如同各式饮品
C.如果我们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 就是一杯内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
D.我们如果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那么《边城》 就是一杯不含任何杂质的白开水,透明、纯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①革命意识: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②革命对象: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特别是小D和王胡。③革命目的: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④革命行动方式:盘辫子,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等武器,大声嚷“造反”。 3.(1)形象:①阿Q善于运用“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个方面;②他有革命的愿望,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2)目的:①反映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②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错误,文中“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可见,他认为革命党不来招呼他也是有过失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根据“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可知,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革命意识是错误的。
根据“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可知,他革的是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的命,特别是小D和王胡,革命对象是错误的。
根据“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可知,革命目的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
“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可知,革命行动方式错误。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人物形象:本文中“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他有革命的愿望,但是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革命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
《优胜记略》中“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续优胜记略》中赵太爷打他嘴巴,他说“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可见,阿Q善于运用“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等方面。
目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愚昧、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4.A 5.D 6.①阿Q的革命理想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②表现了阿Q自私、狭隘、落后的性格。 7.(1)转变:①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而痛绝之”;②阿Q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革命,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③这表明他有革命的愿望,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2)目的:①反映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②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说明了未庄民众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不正确。这里说明的是包括阿Q在内的未庄人愚昧、落后,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大致相同”错,《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是大致、简单地记录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故事,与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不相同。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根据“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可知,他革的是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的命。
根据“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可知,革命目的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
阿Q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他的革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来的,就是要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他并不了解真正的革命是什么。这些表现了阿Q自私、狭隘、落后的性格。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转变:“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其中“知从那里来的意见”是指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而痛绝之”;
阿Q一向是被欺负的一个,他对现状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被各类人打骂,被抢钱,被歧视……“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革命,排斥他的未庄人的慌张,再加上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
他有革命的愿望,但是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革命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愚昧、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8.B 9.B 10.①情节方面,直接引出下文高老夫子上课的表现。②人物塑造方面,这段对高老夫子极尽吹捧之能事的介绍和高老夫子上课时表现出的浅薄无知形成对比,突出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③主题方面,一个如此浅薄无知的人物,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影射了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虚伪、迂腐和盲目崇拜的不良风气,深化了小说主旨。 11.①通过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作者描写了高老夫子在上课前不想和万瑶圃深入交谈的紧张、不自信的心理。②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如“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写他听到嬉笑后的窘迫心理等。③通过幻觉表现人物的心理。高老夫子在讲课中感觉“半屋子都是眼睛”,学生们的头部幻化成“等边三角形”“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等,这些幻觉侧面烘托了高老夫子的局促心理。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表明教务长和他是同一类人”的说法不合文意。阅读文本可知,作者写“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读者对他授课表现的心理期待,这为后文高老夫子上课的反应做了铺垫,不是为了“表明教务长和他是同一类人”。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理解错误,应是侧面烘托,万瑶圃和高老夫子都是没有真正学识的人,故应为“侧面烘托”,不是“反面烘托”。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从情节上:这段文字是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上第一节课时教务长万瑶圃对他的介绍,引出了下文高老夫子上课的情节;
(2)从人物塑造上:通过介绍的详细内容“是有名的学者”“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经惠然肯来”可知,高老夫子名气大,万瑶圃的介绍把高老夫子抬得很高,但是高老夫子上课时的表现体现了他的浅薄无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在表达主旨上,这些描述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一个混迹教学队伍里人的心态,让那些学术浅薄的人原形毕露。同时揭示了社会上盲目崇拜等不良风气,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直接描写人物心态:如“他烦躁愁苦着”“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他心头跳着”“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直接表现他因浅薄无知、不自信而产生的紧张和慌乱。
(2)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表现心理:“尔础忽然跳了起来”“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地讲下去”“当他瞥见时”“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表现其紧张和惶惑。
(3)通过描写人物产生的幻觉表现心理:“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通过描写人物产生的幻觉表现其局促不安的心理。
(4)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心理:“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罢……”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表现了高老夫子的第一堂课紧张、慌乱、心虚的心理,这些描述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一个混迹教学队伍里人的心态,让那些学术浅薄的人原形毕露。
12.B 13.A 14.①外貌(肖像)描写。以墨子“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的“老牌的乞丐”形象,写一位不辞辛劳的大侠。②动作描写。以墨子拒绝了公输般吃过饭再去见楚王的提议,“总想站起来”“坐不住”,没功夫换衣服,写一位具有牺牲精神、扶危救急品质的大侠。③语言描写。以墨子劝说公输般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语言艺术,写一位辩才出众、智慧超群的大侠。④对比手法。将墨子与势利的门丁、假仁假义的公输般进行对比,突出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利百姓的大侠形象。 15.①新在语言。使用现代语言,营造新颖幽默的语境,着眼于对现实的关照。比如,“老牌的乞丐”“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等。②新在人物。通过增加虚构的细节,塑造有别于传统文本《公输》的人物形象,赋予人物更丰富的性格特征。比如墨子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③新在情节。通过虚构情节,拓展叙事空间,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或新颖性、或荒诞性)和批判性。比如,墨子寻找公输般住所的过程等。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可见墨子比横眉怒目的门丁更为凶悍”不恰当。既然门丁将墨子当作前来告帮的人,墨子眼神一定不会是“凶悍”的。前文写墨子问路后“谢过主人”,这里写门丁被这种眼神震撼到,后文又反复强调墨子“很沉静”的神情,可以想象他的眼神是平静的、平等的甚至是高贵的,与之前来告帮的同乡的眼神不同,让门丁感受到了与众不同。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本文全是以墨子的视角展开……”错。比如:“门丁禀报公输般”这一个情节就不是以墨子的视角展开的。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等,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中最能体现“侠”的形象的句子进行分析。比如文章第一段末尾的外貌(肖像)描写。“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以墨子“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的“老牌的乞丐”形象,写一位不辞辛劳的大侠,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外,像文中“总想站起来”“坐不住”等动作描写,以墨子拒绝了公输般吃过饭再去见楚王的提议,没功夫换衣服,写一位具有牺牲精神、扶危救急品质的大侠;再次,在语言描写方面,以墨子劝说公输般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语言艺术,最终让公输般佩服,从而在内心里认为“先生说得很对的”。写一位辩才出众、智慧超群的大侠,不仅具有侠之风尚,还有侠之能力;此外文中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墨子与势利而横眉怒目的门丁、假仁假义的公输般进行对比,突出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利百姓的大侠形象。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根据文章的时代背景、时代色彩等,结合小说体裁特征思考,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作为“故事新编”,首先“新”在语言。文中“老牌的乞丐”“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等,使用现代语言,营造新颖幽默的语境,着眼于对现实的关照;其次新在人物。文章通过增加虚构的细节,塑造有别于传统文本《公输》的人物形象,赋予人物更丰富的性格特征。比如文章结尾“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再次,新在情节。比如,“墨子刚看了他一眼,他已经关了门,再敲时,就什么声息也没有。然而这目光的一射,却使那门丁安静不下来,他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只得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等等。通过虚构情节,拓展叙事空间,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或新颖性、或荒诞性)和批判性。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凝噎”的“噎”应读“yē”。
B.“弥望”的“弥”应读“mí”。
D.“黍离”的“黍”应读“shǔ”。
故选C。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构思”错误,应该译为创作。句意: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
故选B。
1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说法错误,应改成“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故选A。
1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C.“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城内近景,“参差十万人家”是城外远景。应是: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
故选C。
20.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理解与分析。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C项,此诗句不含有离情之苦。
21.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淮、佳、珠帘、赢、薄、荡、知。
22.D 23.(1)反衬。“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今日荒凉的景象——尽荠麦青青;写“杜郎俊赏”是为了反衬扬州今日的残破。(2)用典。运用《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之悲”深化对国家衰亡的哀痛的主题。(3)虚实结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写芍药花,含蓄地抒发今昔之感慨。再如“二十四桥仍在”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4)动静结合。“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突出了‘红药’的词眼地位”错误。“红药”不是词眼,作者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是借景抒情。而词眼应该是“空”字,突出扬州经过兵火战乱后荒凉空城的特点。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春风十里扬州路”,本是极其繁华之地,而今作者经过,却只看到“尽荠麦青青”,以过去繁华反衬如今战乱后的荒凉;“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以杜牧在扬州时感受到的富庶美好,看到如今扬州的荒凉也会“惊”讶,反衬扬州今日之残破超出曾见过它繁华之人的预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用《黍离》的典故,表达故国之思;“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也是用典。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实结合。“桥边红药”“二十四桥”都是实景,然而当初赏花人、听箫人俱已毁在战火之中,看眼前景,想过去繁华盛况,以虚衬实,更突出扬州如今的荒凉萧条。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城是静寂无声的,在此时有号角声响,以声衬静,更突出“空城”之悲凉。
24.C 25.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而这一切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说法错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化用杜牧的诗句,这一句并不是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而是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中“关中”指陕西省一带,此句是说,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夺取了政权,取得了胜利,但如今陵阙照样为漫山遍野的庄稼所遮掩,同样也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消磨。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
姜夔词序中写到的“黍离”体现在词句中则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而这些景象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接着词人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交代了这一原因,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写出了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致使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的情况,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26.A 27.①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欲与友人通音信而无人可托,写出了不能与思念的故人联系而产生的无可奈何之情。②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想,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写出了词人盼友归来,愿望却又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分析】2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送别”错。本词写的是离别后的估计凄凉和难耐的思念之情,但没有“送别”之事。
故选A。
2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句子含意(炼句)的能力。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字面意思是写成双成对的燕子在眼前飞来飞去,撩拨了羁旅漂泊游子的万般情绪,想念亲朋故友却难以传递和收到他们的任何消息,在漫漫无尽的遥望里一直到日暮黄昏时分,远望天边有小舟归来,竟怀疑是我想念的故交,望眼欲穿,结果却总是空欢喜一场,希望一次次落空,内心自是无比的怅。“念”“难凭”“空识”这些词语中包含着无奈和失落,表现的是词人对故人的深挚思念。
28.①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松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洋溢着对松树的赞美之情;而改句语言表达直白,不够形象,表达感情不明显。②原文整句、散句相结合,语言表达有节奏感,富有气势;而改句则语气平淡,缺乏气势。 29.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江水明月给了他无尽的才思,使他创作出了震古烁今的文学名篇《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力。
题目首先指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作答本题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语言风格的变化、思想感情的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从修辞手法上看,原句用“拼命”“探出”“斗”等词语来描写松树,运用拟人的手法,收到了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从句式上看,“探出枝叶追日”与“伸着根须找水”相对,“与风斗”与“与雪斗”相对,句式整齐,富有气势。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并根据句子含义拟写论据,进行语言表达能力。
本题首先指出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然后要求学生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所说的辩证道理是虽然命运坎坷,但不受命运捉弄,奋发图强,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然后举一个名人事例加以阐述,比如张海迪、苏轼等虽然命运坎坷,但不受命运捉弄,奋发图强,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古今名人加以阐述说明,阐述说明时务必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同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比如本题“50字左右”。
30.A 31.D 32.C
【解析】3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转折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方向的时间。出发点:①旅程的起点。②最根本的着眼的地方;语境强调的是随着翠翠的成长,她的命运将要发生改变,应用“转折点”。
踏实:①(工作或学习的态度)切实;不浮躁。②(情绪)安定;安稳。结实:①坚固;牢固。②健壮。形容“过一辈子”,应用“踏实”。
品味: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④格调和趣味。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语境强调《边城》留下空白留待读者去仔细体会,应用“品味”。
与众不同:指人或事物比较特殊,与一般的不一样。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语境强调《边城》与别的作品风格不同,应用“与众不同”。
故选A。
3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前句主语是“读《边城》”,是人的行为,A、B、C三项突然转到以“山歌”为主语,表达突兀,故排除。
故选D。
3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应先说“把各种书籍比作各式饮品”,再说“《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二是语序不当,分句前后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故应把“如果”调至“我们”前面。A、B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