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7 11:36:59

文档简介

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
由是归齐。故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种高拟于珍安有三归反粘齐人不以为修管仲年齐国遵共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姜
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史公日: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
子焉
A.“我”嫌恶高州口音,是因为当“我”来到佛山时,高州口音成为了小伙伴们嘲笑“我”排挤
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教其悉,故上下能相亲也”。包管仲之谓平?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
“我”的理由。
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
B“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感受到“我”此时
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靴,所析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
C.在广州求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高州的老乡,这让“我”的内心感到沉稳,“我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起观看中秋晚会。
A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
D.“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竞,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
年而有晏子焉/
同工之妙。
B.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
7.关于对文中的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年/而有晏子焉/
A离开家乡的人似乎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乡愁,且乡愁具有永恒性,
C.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
B.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
年而有晏子焉/
C.乡愁会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
D,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
D.乡愁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给人前进的动力。
年/而有晏子焉/
8.文章多处引用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鲍叔终善遇之”的“善”指友好地,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善”相同。
答:
9.文章多处写到乡愁“永不消散”,是无法“被摧毁”的,其内涵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B“及小白立为恒公”的“及”指等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
“及”含义不同。
答:
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史记·晋世家》:“赏从亡者及功臣,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者封邑,小者尊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D,包茅,古代祭祀时滤酒用的包扎成束的菁茅草。楚王在立国之初,周天子让楚人上缴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
贡品,就有这种茅草。
逼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牙宽容大度,管仲因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不因为这种事情而说他的
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闲话。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
B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后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协同帮助下得以成就霸业,一举匡正
谋事而更穷困,鲍友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
C.管仲认为鲍叔牙了解自己,比如鲍叔牙知道管仲多次被辞官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没有遇
天下。
受辱,鲍淑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上时机。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
D.管仲执政,善于将祸患转变为祥福,将失败转化为成功,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权衡利害
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得失。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
(1)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
译文:
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
(2)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4分)
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
译文:
231544D
【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231544D
【高乔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侧重描写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生活”理解错误,文中无据;C项,“要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理解错误,
以偏概全,原文是“坚持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手法”:D项,“先人民忧患而优患,后
人民欢乐而欢乐”曲解文意,原文是“欢乐若人民的欢乐,忧患若人民的忧患”,即写出人民的欢乐与忧患。)
2.A(“若能…就定能”语气过于绝对。)
3.D(评剧《窦娥冤》不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A、BC三项,都符合现代戏的特征。)
4.①现代戏是以现实生活和事件为题材,②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③以讴歌,赞扬和描
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戏曲艺术类型。(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5.①文章首先引出现代戏概念和现代戏具有讴歌赞扬、描绘光明,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②接
着从现代戏的书写态度问题和创作原则的角度分析闸述: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并展望未来。(每
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
6.A(“排挤‘我”无中生有。)
7.B(“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错误,根据原文“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
多处”可知,灵瑰的归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出生地。)
8.①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鬓毛衰”与“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作对比,潜移默化中“我”的口音听着像外地
人,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惆怅和对归处的茫然:②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来说明“我”去广州求学时的矛盾心情,实现求学梦想“我”应该高兴,但联想到佛山时又感到
一种乡愁;③引用席慕蓉的《乡愁》与“我”理解的乡愁作类比,丰富了乡愁的内酒,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每
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开头部分是从乡愁的特点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是无形的、随时变化的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②第二处是从乡愁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我”力量,让我感悟到文学作品
之美:③最后一处是从乡愁对家族、对群体的作用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游子力量,感觉心有归
处,让离家远行的人不迷失方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为: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
年而有晏子焉。)
11.B(“含义不同”错误,都是等到的意思。)
12.B(“后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协同帮助下得以成就衔业”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表述,应是依靠了管仲的智谋,没有
提到鲍叔牙。)
13.(1)所以命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所希望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
(“卑”“予”“去”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很欣然向往的呀。(“假”“执鞭”“忻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司马迁认为管仲虽是贤臣,但有疑议。管仲没有勉励齐桓公实行王道,反而帮助他称霸;没有发扬君主的关
德、国正君王的过错、尽到身为臣子的礼节。(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颜上人。他年轻时常与鲍战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常要占鲍叔的便
宜,而鲍叔始终友好地待他,不因为这种事情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待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时,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主持政
事,齐桓公得以成就霸业,多次会盟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这都依靠了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和鲍叔一同经商,分钱财时,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
【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贞)】
231544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