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21: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本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说。该学说认为,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因内各种商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专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用于出口。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即使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亦仍以从国外进口有利。这一学说( )
A.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的要求 B.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开启
C.成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 D.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美国在1859年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导致这一时期石油产量猛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蒸汽机的改进 B.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飞机制造业的发展 D.电气时代的到来
3.1810年10月15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颁布《关于工厂释放不卫生或妨害安宁的气味的帝国法令》,其立法理念对于法国环境法具有奠基性意义。这一法令颁布的背景是: ( )
A.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B.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C.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D.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4.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
A.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C.工业革命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D.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5.18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女性的口袋是藏进宽大蓬裙里的系带腰包,可以装很多东西,常沉重地摆动着。18世纪中后期,女性衬裙下放置口袋的空间消失,挂在手臂上的口袋逐渐流行起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浪漫主义思潮盛行 B.近代交通工具出现
C.工业城市大量涌现 D.社会分工发生变动
6.无序竞争和过度投资使许多美国铁路公司在1893年的经济危机中破产,金融家摩根对当时破产的铁路公司进行大规模重组,通过合并同类企业、减少行业内恶性竞争、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等措施来保证行业利润,这种新模式被称为“摩根化经营管理体制”。据此可知( )
A.现代企业制度由此诞生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重组行为带有垄断色彩 D.金融资本控制国民经济
7.下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格反映了(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B.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C.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加深 D.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均衡
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意在强调( )
A.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得益于工业革命 B.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
C.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 D.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9.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10.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正统”是英国的自由放任,“看不见的手”是最有力的手,而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认为国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德国工业快速发展。这反映了( )
A.殖民扩张推动德国跨越式发展 B.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趋势
C.德国容克贵族集团封建性浓厚 D.自由主义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
11.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平均预期寿命统计(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曼彻斯特(城市) 拉特兰郡(农村)
职业阶层、乡绅及其家庭 38 52
手艺人及其家庭(拉特兰郡包括农场主等) 20 41
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 17 38
A.工业化的消极影响严重 B.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
C.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D.政治民主化任重道远
12.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死亡率约为18.2%0,而城市高达26.2%0。新兴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至1841年,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升至27.2,曼彻斯特升至33.8。该现象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已具理论基础 B.手工工场环境十分恶劣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升
13.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的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经济下滑,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D.过度的社会保障助长了懒惰行为
14.垄断组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有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大规模推广 B.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C.垄断集团干预国家的内政外交 D.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5.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
A.葡萄牙 B.荷兰 C.英国 D.美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英国个体商人资本不足,有限公司、联合的股份公司、为海外贸易提供担保与分散风险的保险业等迅速发展。民间从海洋贸易获得的财富,通过新兴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大规模流向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准备了金融制度基础……至1600年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入不敷出,他们所构成的社会上层结构已接近解体的边缘。
——龙登高《为什么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国完成制度原创——兼及明清中国的讨论》
材料二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分。它提供了开发和利用热能来驱动机械的手段……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其实就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2)有人认为“没有瓦特,就没有工业革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瓦特贡献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马克思(1818—1883年)在研究殖民主义时曾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日后,一些西方学者通常援引此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所有对东方“野蛮”“专制”“未开化”等描述,无不导致了一个结论: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
——摘编自于志伟《列宁殖民地理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马克思与一些西方学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的视角。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学素有“食货之学”的传统,“食”代指生产,“货”代指流通,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以《明史》食货志为例,其条目如下:食货一:户口、田制、屯田、庄田;食货二:赋役;食货三:漕运、仓库;食货四:盐法、茶法;食货五:钱钞、坑冶、铁冶、铜场、商税、市舶、马市;食货六:上供、采造、采造柴炭、采木、珠池、织造、烧造、俸饷、会计。
——据《明史》(1739年修成)等编写
材料二 本书的第一卷就在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本书第二卷将说明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又会有何不同;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一直优于农业这种乡村产业。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第五卷,则是讨论君主或政府的收入。
——据[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出版)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国富论》相比中国古代“食货之学”有何特点,并对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19.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驱动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弦易辙。机器的发明、动力资源的变更和新材料的供应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知识、投资及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从而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摘编自(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它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起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护器作用、稳定美国社会需要的安全阀作用和美国各阶层及利益集团调整关系的调节器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节选自《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并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劳作方式这三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器的发明”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并概述“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学说,更好的发展本国经济。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英国商品的原料产地或商品倾销地,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比较成本学说有利于英国使用本国机器化生产的优势来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商品进行贸易,推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A项正确;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出现,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理性,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石油生产迅猛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得到了广泛应用,B项正确;蒸汽机的改进促进了煤炭的使用,排除A项;1903年,美国发明了第一架可控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首次成功的动力飞行,排除C项;电气时代使用的是电能,与石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1810年10月15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颁布《关于工厂释放不卫生或妨害安宁的气味的帝国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0年,法国颁布了关于工厂排放气体的法令,表明法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大革命,排除A项; 拿破仑帝国1815年覆灭,排除B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材料中提到“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说明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生产力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产业结构变化无关,排除B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从题型看是原因题。从材料看,是对比18世纪中期前后欧洲女性衣服口袋的变化,从之前的的大而重变成小而轻,这里的主要因素是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女性从家庭妇女角色为主变为工厂劳动妇女角色为主,也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工发生变动,D项正确;浪漫主义思潮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并且其特征主要是情感、本能为主,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与补充,排除A项;火车、汽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于19世纪初,排除B项;工业城市大量涌现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成果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加速、重化工业的发展,垄断和垄断组织出现,摩根对破产的铁路公司进行大规模重组,合并同类企业、减少行业内竞争、降低运营成本等措施,最终将美国1/3的铁路系统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私人垄断发展的反映,C项正确;摩根化经营管理体制本质上是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非根本变革,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罗斯福新政时代兴起并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摩根财团确实通过金融资本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材料中无法体现“控制”整个经济命脉,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1870你那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世界贸易中占比由英国占据绝对优势到英美德法世界多中心贸易格局的形成,体现了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的标志是世界被瓜分完毕,排除A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深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衡,排除C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并不均衡,如俄国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可知,马克思认同欧文的主张,认为生产劳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没有涉及到近代教育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不能证明马克思主张普及义务教育,排除B项;材料只表明马克思认同欧文的部分教育观点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可知,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新的交通工具,通过材料“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可知,商业旅游服务业是当时出现的新行业,因此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火车,不能得出火车是当时主要的出行工具,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国家是英国,没有提及整个西方社会,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出现新的交通工具带动了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正统’是英国的自由放任,......而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认为国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德国工业快速发展。”可知,德国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且国际竞争加剧,通过国家干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和进行国际竞争,体现了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发展的方式,没有体现A、C所反映的内容,排除A项和C项;自由主义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上半叶英国城市工人等的平均寿命比农村要低,主要是因为工业化时期资本家的剥削和环境污染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平均寿命对比,与财富分配不合理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农村和城市寿命不同并不是因生活水平高低而决定,排除C项;材料与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高达26.2%0。新兴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可知,工业革命后,大量工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了公共卫生危机,导致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此时已经是工业革命,是机器化大生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新的济贫法案意在让青壮年进入工厂,成为劳动力,C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推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A、B项;D项是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导致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垄断组织的出现促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有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大规模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并非垄断组织产生的积极作用,排除B项;垄断集团干预国家的内政外交是垄断组织对政治的影响,并非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所以这位经济学家的国际最有可能是英国,C项正确;19世纪中叶的葡萄牙和荷兰已经走向衰落,此时的美国还主要收缩在美洲,都与材料描述的情况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保障;殖民活动和圈地运动造成的资金积累和市场需求;近代公司制度、金融制度的产生;旧贵族的衰落;海外殖民地广阔等。
(2)瓦特改进蒸汽机,使工厂摆脱了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人类跨入了“蒸汽时代”。
【详解】(1)根据材料“有限公司、联合的股份公司、为海外贸易提供担保与分散风险的保险业等迅速发展”“财富,通过新兴的融资渠道与金融工具大规模流向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准备了金融制度基础”可以得出近代公司制度、金融制度的产生;根据材料“至1600年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入不敷出,他们所构成的社会上层结构已接近解体的边缘。”可以得出旧贵族的衰落;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还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制度保障;殖民活动和圈地运动造成的资金积累和市场需求;海外殖民地广阔等。
(2)根据材料“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分”,可知材料对瓦特是肯定态度,所以作答时只需要运用史实论述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即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瓦特改进蒸汽机,使工厂摆脱了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人类跨入了“蒸汽时代”。
17.(1)地形因素与地理位置的差异。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相当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最终把非洲瓜分完毕。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被殖民化,比非洲被开发、被殖民化早了几个世纪。
(2)马克思:殖民主义主观上给被殖民地造成了破坏,但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近代化。视角:生产力的进步。西方学者:殖民主义为东方带来了文明。视角:西方中心。
【详解】(1)根据材料“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非洲还只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几个不重要的地区为人们所知晓。甚至到1900年时,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及所学知识,可从地形因素与地理位置的差异、工业革命对欧洲殖民侵略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即非洲东、西、北三面都有相当强劲的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上游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使得对非洲的殖民变得异常困难。欧洲人完成工业革命,在武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更大优势,克服自然造成的阻碍,最终把非洲瓜分完毕。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是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基本被殖民化,比非洲被开发、被殖民化早了几个世纪。
(2)马克思:根据材料“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可得出殖民主义主观上给被殖民地造成了破坏,但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近代化。视角:根据材料“亚洲式的社会”“西方式的社会”可知,亚洲社会是农耕文明、西方社会是工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可得出生产力的进步的角度。西方学者:根据材料“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可知,西方殖民者站在西方中心认为殖民主义为东方带来了文明。
18.(1)特点:系统记录了经济制度和政策等(系统性);历朝历代均有编修(延续性);具有材料汇编性质;重实务,轻理论;地位较低(政治史附庸);记述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为主(范围较窄);侧重国家治理经验总结;忽视对经济规律研究;缺失理论指导;重视国计,忽略民生;思想高度与学术深度不足;体现农本商末观念(或不重视工商业)等。解释:官修史书由政府组织编写,目的在于总结国家治理经验,服务于王朝统治;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读书人大多专注于经学与道德;农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本商末思想占主流;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主体等。(说明:考生如所答特点及解释的原因超出参考答案范围,只要答案合理)
(2)背景: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急剧变革,需要经济理论创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开展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等。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总结;实现了经济理论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自由主义学说,推动了自由贸易发展;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可以得出系统记录了经济制度和政策等(系统性)、历朝历代均有编修(延续性)、具有材料汇编性质;食货志内容大多数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事务,而《国富论》“研究劳动生产力”“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等,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的“食货之学”重实务轻理论、侧重国家治理经验总结、忽视对经济规律研究、缺失理论指导、重视国计忽略民生、思想高度与学术深度不足;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史专篇地位较低(政治史附庸)。
解释:结合所学可知影响类试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历史传统等方面作答,即官修史书由政府组织编写,目的在于总结国家治理经验,服务于王朝统治;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读书人大多专注于经学与道德;农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本商末思想占主流;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主体等。
(2)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根据材料“1776年出版”“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资本的性质”“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等,可以得出经济上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急剧变革,需要经济理论创新;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对外关系是英国开展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思想上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等。
影响:根据材料“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可以得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富论》对经济学理论本身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促进方面作答,即实现了经济理论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自由主义学说,推动了自由贸易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该经济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
19.(1)人:赫梯人。
作用: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产生;农业家庭式劳作(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2)变化:出现工厂制度。
积极影响: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3)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弊端: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易助长懒惰行为;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的出现使铁犁牛耕出现和不断推广,土地私有制产生,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出现。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机器使用促使工厂出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化、交通出行、人民生活环境和状态、教育、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易助长懒惰行为,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