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临阵磨枪”专题训练(十九):金属【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临阵磨枪”专题训练(十九):金属【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07 10:2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向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则(  )
A.滤渣含有Ag、Cu
B.滤液呈无色
C.滤液中一定含有AgNO3
D.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2.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
A.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
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
3.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
B.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
C.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
D.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4.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进行处理,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锌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u的活动性比Ag强,只用盐酸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
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2种
C.c~d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金属离子为Zn2+、Cu2+
D.从m1变化到m2时,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不变
5.相同质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H2SO4充分反应,生成氢气与消耗稀H2SO4的质量关系如图,分析图象所得的结论与事实相符的是(  )
A.三种金属消耗稀H2SO4的质量:Mg<Fe<Zn
B.三种金属的失电子总数量:Mg>Fe>Zn
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Fe=Zn
D.三种金属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Fe>Zn
6.向一定质量的Mg(NO3)2、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过程中,测得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对该反应过程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c点,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d点,溶液中溶质为Mg(NO3)2、Fe(NO3)2和Cu(NO3)2
D.e点,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只含有2种物质
7.下列图像与对应变化关系的描述:
①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②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③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锌粉和铁粉;
④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已知一铜、锌合金粉末,加入到AgNO3溶液中,如果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物质的种类为a,滤液中溶质的种类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a+b=3
B.若a+b=4,则滤纸上一定有Ag和Cu,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Cu(NO3)2
C.若溶液呈蓝色,则a=1
D.若a+b=3,则滤液中一定不含AgNO3
9.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相关性质,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如乙图所示。将烧杯乙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馨提示:CuO+H2SO4═CuSO4+H2O
A.滤渣中最多有三种物质
B.若滤液呈无色,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两种
C.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滤渣中可能有两种物质
D.滤液的质量可能小于甲图中向两试管中加入的FeSO4溶液和稀硫酸的质量之和
10.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O2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20mL O2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 所示。
步骤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观察对象 现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③潮湿的纯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1)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整理实验器材时,小柯将还在反应的锌和稀硫酸的残留物,倒入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废液缸中,观察到锌粒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大大加快。对此他十分好奇: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怎么会加快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查阅资料:①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②硫酸铜对锌和稀硫酸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柯按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A B C D
金属 锌片 绑有铜片的锌片 铁片 绑有铜片的铁片
30%硫酸溶液(mL) 20 ? 20 20
产生气泡快慢 快 明显加快 慢 明显加快
(1)B组实验中“?”处的数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定量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氢气所需的时间”或测量__________,然后进行比较。
(3)请推测与废液缸中少量硫酸铜溶液混合后,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___________。
12.小敏欲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1)图中A、B装置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的______管接c管。
(2)小敏选用2 g完全相同的锌片分别和同体积5%、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获得下表中的数据。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序号 盐酸浓度 2 min内产生氢气的体积
1 5% 10 mL
2 15% 28 mL
(3)小敏分析数据得到如下结论:锌与盐酸反应的快慢与盐酸的浓度有关,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快。其他同学认为该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稀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的速率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小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由此作出猜想:锌与盐酸反应的快慢还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1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60克稀硫酸分六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9.35 8.7 8.05 7.4 6.75 6.75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步骤,下同)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14.为测定CuCl2和FeCl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200g混合溶液加人足量的AgNO3溶液,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143.5gAgCl固体;
②另取原混合溶液各200与含有杂质的废铁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共做了五组实验,其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混合溶液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铁屑质量/g 6 9 12 15 18
析出铜的质量/g 6.4 9.6 m 16 16
请分析计算:
(1)表中第三组实验的m值为________。
(2)第________组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3)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原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及解析
1.A
解:A、向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铜粉,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铜粉是过量的,硝酸银完全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含有Ag、Cu,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滤液为硝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铜粉是过量的,硝酸银完全反应,滤液中一定不含Ag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滤渣中含有Ag、Cu,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均不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B
【解析】由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当锌反应完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向滤渣和滤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锌、不含硝酸银溶液。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没有锌。
3.D
【解析】利用金属活动性,可以比较金属在水中(而不是其他环境或干态)的还原性强弱与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预测水中一系列的置换反应的方向。
A、铁粉中加入氯化锌溶液,没有任何现象,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锌的活动性弱;铁粉中加入氯化铜溶液,有红色固定析出,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依次是铜铁锌;故A正确;
B、每56g铁可以置换64g铜,所以混合后溶液总质量减少,而固体总质量增加;故B正确;
C、铁粉能与氯化铜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存在铜;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任何现象,所以滤渣一定不存在铁和锌;故C正确;
D、铁粉与氯化铜反应,由于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无法确定氯化铜反应完全,故氯化铜可能存在;故D错误;
4.D
解:A、Cu的活动性比Ag强,铜、银均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只用盐酸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故选项说法正确。
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可能是锌与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银、铜2种,故选项说法正确。
C、c~d间(不含两点),发生的是锌与硝酸铜的反应,溶液中金属离子为Zn2+、Cu2+,故选项说法正确。
D、从m1变化到m2时,发生的是Zn+2AgNO3═Zn(NO3)2+2Ag,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则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B
解:A、最终镁反应生成的氢气最多,锌反应生成的氢气最少,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三种金属消耗稀H2SO4的质量:Mg>Fe>Zn,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反应时,镁、铁、锌的1个原子都是失去2个电子,因此三种金属的失电子总数量:Mg>Fe>Zn,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Zn>Fe,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生成氢气越多,最终形成溶液质量越小,三种金属与稀H2SO4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Fe<Zn,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6.B
解:A、a点溶液中含有硝酸银,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故A错误;
B、c点,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银和铜)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故B正确;
C、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镁,故C错误;
D、e点,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含有3种物质,即银、铜、铁,故D错误。
故选:B。
7.A
解: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正确;
②、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先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因此开始一段时间没有沉淀,一会儿后才有沉淀,反应结束,沉淀的质量不变,正确;
③、开始时,酸过量,相对原子质量小的生成氢气的质量多,则开始时,相同质量的金属,铁生成的氢气多,铁的曲线应该在锌的上面,反应结束,由于,金属质量过量,酸等量,因此生成氢气质量一样,错误;
④、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溶液的pH不为零,且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可以得出36.5份质量的氯化氢消耗4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则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的pH应该大于7,错误。
故选:A。
8.D
解:A、若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锌有剩余,则滤渣是锌、铜、银,即a=3,滤液含有硝酸锌,即b=1,因此a+b=4,故A错误;
B、若a+b=4,可能是发生了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铜没有剩余,硝酸银有剩余,则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物质为银1种,滤液中溶质是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3种,则滤纸上不一定有Cu,故B错误;
C、若溶液呈蓝色,说明铜和硝酸银发生反应产生硝酸铜溶液,则滤渣一定含有银,一定没有锌,可能含有铜,因此a可能=1或2,故C错误;
D、当a=1时,则得到的金属为银,Cu和Zn全部反应,硝酸银溶液足量;恰好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铜和硝酸锌,此时b=2,即a+b=3,则一定没有硝酸银,故D正确。
故选:D。
9.C
解:由题意可知可知,在①中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了铁和硫酸锌,在②稀硫酸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水。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锌与硫酸铜、稀硫酸反应
铁与稀硫酸、硫酸铜反应。
A、若锌是过量的,稀硫酸的量较少,滤渣中最多有锌、铁、铜、氧化铜四种物质,故A错误;
B、由于硫酸亚铁是浅绿色的、硫酸铜是蓝色的,若滤液呈无色,滤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锌一种,故B错误;
C、若氧化铜的量较多,锌、硫酸亚铁和稀硫酸的量较少,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滤渣中可能有铜、氧化铜两种物质,故C正确;
D、由于锌与硫酸亚铁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加,稀硫酸通过反应转化为盐的溶液质量一定增加,所以滤液的质量一定大于甲图中向两试管中加入的FeSO4溶液和稀硫酸的质量之和,故D错误。
故选:C。
10.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U形管内已充满O2
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或注射器内O2体积减少)
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
【解析】(1)从a口通入氧气,若想知道是否充满氧气,则需要在b出口处检查是否有氧气逸出,则在b出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即可检查是否充满。(2)注射器中有氧气,若生锈需要氧气参加,则注射器内的压强会减小,现象是活塞向左移动。(3)对比表格中的记录,可知铁生锈除了需要氧气,还需要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满足条件。
11.20 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氢气的体积 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解析】(1)探究实验中应遵循控制变量原则,即除探究因素外,其他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都相同。
12.(1)b (2)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的体积 (3)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多次实验 (4)温度
【解析】(3)小敏只做了两组实验,不能排除实验中的偶然性,若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应换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多次实验。(4)锌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开始时温度升高,产生气体的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不断被消耗,浓度减小,溶液温度降低,产生气体的速率变慢,所以锌与盐酸反应的快慢还与温度有关。
13.(1)比较题表中第五次和第六次的数据可以知道,最终剩余同体的质量为6.75 g,可以说明该同体中锌的质量为10 g- 6.75 g=3.25 g;所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00%=32.5%.
(2)设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x.
Zn + H SO =ZnSO +H ↑
65 98
3.25 g x
x=4.9 g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14.(1)12.8
(2)四
(3)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a
Fe+CuCl2= Cu+FeCl2
56 64
a 16g
=
a=14g
Fe%= ×100%= ×100%=93.3%
答: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3.3%.
(4)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铜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氯化亚铁的质量为z。
Fe+ CuCl2= Cu+FeCl2
135 64
x 16g
=
x=33.75g
2AgNO3+ CuCl2==Cu(NO3)2+ 2AgCl↓
135 287
33.75g y
= y=71.75g
m=m总-m1=143.5g-71.75g=71.75g
2AgNO3+ FeCl2==Fe(NO3)2+ 2AgCl↓
127 287
z 71.75g
= z=31.75gFeCl2%= = ×100%=15.9%答:原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为15.9%。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组一和二可知,每增加3g铁屑析出铜的质量增加3.2g,根据实验组二与四可知,实验三中铁屑全部反应完,可得到m的数值;(2)根据实验组三、四和五比较可确定实验恰好完全反应的组;(3)根据实验组四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这组提供的数据来计算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4)先根据生成铜的质量计算出混合溶液中有的CuCl2的质量。再根据混合溶液中有的CuCl2计算出AgCl的质量。用已知条件中的143.5gAgCl减去与CuCl2反应产生的AgCl质量,得到也FeCl2反应产生的AgCl的质量,用这一质量可计算出混合溶液中含有的FeCl2的质量。最后可计算出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组一和二可知,每增加3g铁屑析出铜的质量增加3.2g,根据实验组二与四可知,实验三中铁屑全部反应完,所以m为9.6g+3.2g=12.8g;(2)实验组三、四相比可知,增加3g铁屑之后,析出铜的质量增加了3.2g,所以15g铁屑已反应完。由实验组中继续增加铁屑析出铜的质量不变,说明混合溶液中的CuCl2已经反应完,所以可判断出第四组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金 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