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流水地貌主要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在构造抬升地区,河流以水蚀作用主,这一部分因在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对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已有详细的阐述,在此主要是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典型水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因此教材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用“瀑布与溯源后退““横向环流”等案例或原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在河流溯源侵蚀、侧蚀等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水蚀地貌。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阶段通过学习能够识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V”形谷、河曲(牛轭湖)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此前还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具有了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材料,观察、分析、解释流水侵蚀作用的含义、类型和侵蚀条件,分析侵蚀作用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2.运用侵蚀的原理解释不同地区的典型流水地貌类型及成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流水作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河段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难点:流水所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发育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央视视频《大美长江》,视频中展示了长江沿岸的各种景观,金沙江、长江第一湾等等,此外提供长江流域赤水大瀑布、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图片。提问:这些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今天地理课堂的学习,我们将通过三个站点的考察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自主学习 阅读P40-41相关内容,了解水蚀的类型、概念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学习评价:该同学完成的很好,提取信息的能力很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学习核心概念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转承:有了一定地知识储备后,我们就开启我们的地理问题探究之旅,首先我们来到第一站,金沙江。 2.下切侵蚀 结合金沙江两壁陡峭,底部水流湍急的特点,思考其成因。金沙江河段涉及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下蚀作用。河流的下蚀多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常形成V形谷。 【探究】:结合河流阶地的形成视频,探究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巩固练习】:为检验学生对河流阶地的掌握程度,设计了两个题目 设计意图: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练习提升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转承:顺流而下,我们来到第二站,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 3.侧向侵蚀 小组合作探究(1)横向环流的过程(2)横向环流对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小组代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教师总结: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并以湘潭地图和在荆江河段标记牛轭湖验证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学习评价:该组同学探究问题的能力非常的强。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继续来到第三站,赤水大瀑布,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瀑布上有很多小阶地,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4.溯源侵蚀 【流水侵蚀实验】 1.实验目的:模拟溯源侵蚀,观察河流地貌景观特点,并分析成因。 2.实验材料:沙土、水等 3.实验步骤:(1)在一侧用潮湿的沙土堆成斜坡,另一侧堆成平地;(2)在源头方向插上旗帜(2)将水瓶在斜坡上方匀速倒水;(3)观察形成的地貌形态,并分析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实现现象:在实验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河流源头的旗帜发生了坍塌 原因:流水不断刨蚀河床底部,底部岩石被侵蚀,上部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源头不断后退。 知识应用:结合实验和所学知识,以尼亚加拉瀑布为例探究瀑布后退的原因。 总结:溯源侵蚀下,较软的岩层先被侵蚀,底部岩层被侵蚀掉后,顶部岩层发生坍塌,瀑布不断后退。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以金沙江、荆江和赤水大瀑布三个站点为载体,探究水蚀的三种作用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P42的活动题的第一题。 教学反思 该节内容比较难,重点和难点需要增加题目进行巩固练习,突破重点和难点,可以增加身边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