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2 第二单元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2 第二单元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6 22: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本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2.如图为13世纪宋代水力大纺车。据此可知当时( )
A.水利事业的进步 B.农业技术的提高 C.最早使用了水力 D.手工工具的改进
3.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D.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4.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莫高窟盛唐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图)。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此壁画( )
A.能证明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
B.说明曲辕犁的使用可能受当地生产条件的制约
C.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已在生产中使用曲辕犁
D.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祸或为防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中原地区世家豪强常召集其宗族乡党,择一便于守御之地,屯聚为坞堡。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这一组织( )
A.强化了庄园经济自给自足色彩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便利了国家的赋役征发
6.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其中,犁耕出现于( )
A.旧石器时代晚期 B.新石器时代晚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汉朝以后
7.《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这描述的是哪种劳作方式(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式劳作 D.庄园式劳作
8.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出土的7件铜铲,制作精致,形制特殊,柄部及器身饰有花纹,在商代铜铲中极为罕见。这反映商朝( )
A.重视农业生产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女性地位提高 D.礼乐文化高度发达
9.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写。”材料表明元代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
A.推动江南地区私营棉纺织业发展 B.促进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与推广
C.使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大大提高了棉纺品的工艺水平
10.工具、技术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下表所列的工具、技术及劳作方式的出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匣钵、灌钢法、坞堡
② 骨针、坯车、陶纺轮
③ 提花机、水排、翻车
④ 支钉、筒车、曲辕犁
A.③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③①
11.下图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墓葬中的一组砖壁画图案。该史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A.人物画成为绘画主题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D.民族矛盾的减弱
12.西汉的晃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这说明了小农经济具有( )
A.脆弱性 B.保守性 C.自给性 D.残酷性
13.考古学家在四川省达州市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期)考古时发现,男性随葬农具极其普遍,女性随葬纺轮较为常见,由此可知当时罗家坝遗址( )
A.出现贫富分化 B.农业生产发达 C.社会分工明显 D.生产技术落后
14.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此水利工程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5.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来一耜(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聋(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B.铁器使用比较广泛
C.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政府大力推广铁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被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粟、黍、稻、麦、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摘编自赵文斌《质量春秋》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1)指出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或民族),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说战国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用铁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情况。
(2)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唐代的犁铧出土地点广泛且形式不同,这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生产工具,这得益于当时手工业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农具的分布地点和形式,并没有涉及其产品质量情况,而且A项中“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国和世界的冶铁业的技艺水平,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了犁铧这一铁农具的不同形式和地点分布,并没有涉及其他铁农具,无法得出“种类多且分工细致”,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水力大纺车是用水力驱动的纺织工具,体现的是手工工具的改进,D项正确;ABC项与水力纺车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田庄生产经营的包括粮食作物,手工业制品,工具维修等,农业、手工业等功能齐全,其生产的产品为了满足田庄自身生活的需要,体现了田庄经济的自给自足,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对农民的剥削,排除A项;田庄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田主的需求,并非为了交换,不能体现商品经济,排除B项;题干并没体现手工业者的劳动内容,不能体现劳动繁重,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可知,这些农作图在当时大概率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材料“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可知,曲辕犁虽然先进,但使用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曲辕犁比较适合雨量充沛的江南地区,而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曲辕犁的使用会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不适合在当地大规模使用,B项正确;根据上述分析,敦煌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假如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的话,应该会有实物痕迹,而不只是一幅壁画,排除A项;通过观察壁画,可以证明曲辕犁在生产中出现过,也提高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上水平,否则不会画的如此贴近实际,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有些坞主控制着大量土地,聚集了数百、数千家人户坞民为其劳作”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自给自足性强,A项正确;坞堡作为拥有独立的军事、经济的社会组织,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B项;坞堡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利于赋役征发,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C项正确;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处于刀耕时代,排除A、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可知,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家庭式劳作的特点,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排除A项;民营手工业是生产资料私有,产品流入市场,排除B项;庄园式劳作是大量的农奴或者农民在领主的庄园服劳役,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葬中出土了7件铜铲,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但是妇好墓葬中出土了精美而且数量较多的铜铲,说明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进而反映当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A项正确;仅凭妇好墓出土的铜铲无法说明当时青铜农具广泛使用,排除B项;出土铜铲无法体现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C项;铜铲是农业生产工具,无法体现礼乐文化的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道婆“造捍、弹、纺、织之具”,革新棉纺织工具,“各有其法”,提高棉纺织技术,“粲然若写”,技术进步提高了工艺水平,D项正确;材料中关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技术,没有涉及技术进步影响的地域和劳作方式,A项中的“江南地区”“私营”都找不到材料依据,排除A项;明朝时棉花才得到普遍种植与推广,而不是元朝,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朝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匣钵、灌钢法、坞堡”应出自南北朝时期;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到了,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提花机、水排、翻车”应出现于曹魏;“支钉、筒车、曲辕犁”应出现于唐朝。故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墓葬中的一组砖壁画图案”可知,该壁画展示了当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并用牛牵引多种农业工具进行生产,可以直观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这些壁画不是人物画,也无法据此判断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题,排除A项;壁画出土于西北地区的嘉峪关一代,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当时民族矛盾是否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小农受“水旱”、“暴赋”、高利贷等的冲击与盘剥,易破产,出现“卖田宅、鬻子女”,这说明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保守性表现在工具和技术进步缓慢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排除B项;小农经济的自给性表现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排除C项;小农经济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具有落后性,但竞争性不强,不具有残酷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男性随葬农具极其普遍,女性随葬纺轮较为常见”可知当时男女社会分工明显,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男女工作不同,未体现财富分配不均,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农具,不能得出生产技术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景象出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位于图中④处,D项正确;图中其余三处均非造福成都平原、成就“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所在,①②③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是现在铁官的理财方法是这样的:每一妇女必须有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然后才能够做她的事;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每一个修造各类车辆的,必须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由此可知,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反映的本质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不能说明铁器使用比较广泛和政府大力推广铁器,排除BD项。故选C项。
16.(1)表现: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作物品种较多;粮食产量提高。
(2)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简单的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被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可知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根据材料“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根据材料“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粟、黍、稻、麦、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可知农作物品种较多;粮食产量提高。
(2)原因:分别从经济效益和运作成本两方面分析,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生产模式可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并结合其运行特点可知简单的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
17.(1)赫梯国家(赫梯人)。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在纺织业、农业、制车业等行业,均使用上了铁质工具;行业内部,铁质工具种类丰富,分工明确,形成体系。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和徭役。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详解】(1)国家(民族):结合所学知识,赫梯人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考古发现的证据显示铁器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前20世纪。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胆寒。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直到前1180年左右赫梯灭亡之后,赫梯铁匠散落各地,才将冶铁技术扩散开来,前800年左右传至印度。情况:根据材料“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在纺织业、农业、制车业等行业,均使用上了铁质工具;行业内部,铁质工具种类丰富,分工明确,形成体系。
(2)作用:根据材料“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及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等等。
18.(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有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
【详解】(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
(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19.(1)图1;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图2: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图3: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手工生产过程中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
图4:工业革命后,伴随机器的广泛应用,以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必须有“生产工具的进步”这点)
(2)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分析】(1)
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图2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图3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手工生产过程中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图4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伴随机器的广泛应用,以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2)
作用:根据材料“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