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在汀角红树林首次发现树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认识错误的是( )
A.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汀角攀树蟹”属于消费者
C.在生物分类中,“汀角攀树蟹”属于无脊椎动物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植等量的水稻苗和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3种杂草(均为1株/米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水稻对福寿螺生长的影响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的种类
C.分析如图得知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福寿螺→水稻
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结合生态学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菟丝子缠绕在植物上,从植物体中吸取营养,与植物是寄生的关系
B.枯叶蝶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它有保护色
C.所有的植物都会被阳光影响,都具有向光性
D.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5.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可以直接利用氮元素
B.植物生长过程中缺氮会造成茎秆软弱易倒伏
C.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氮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熔点不同
D.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有机物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形成氨气
6.如图是关于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有鼠和蛙
B.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为猫头鹰
C.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关系
D.此食物网中包含3条食物链
7.黏虫在麦田里繁殖,导致小麦大量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
A.青蛙大量被捕杀,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消除杂草
C.大量捕杀母鼠
D.大量捕杀黄鼬
8.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B.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调节能力较弱
D.图中最长的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微生物
9.四月杭州太子湾公园里的郁金香和樱花都进入了盛开季,太子湾公园( )
A.所有的郁金香构成了一个群落
B.郁金香、樱花等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
10.青山湖风景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生态系统,生长着大量的水藻、鱼、虾、鸟类等生物。如图是青山湖景区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青山湖中的所有水绵可以看作是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此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相对于涉水禽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3)图中的生物与 和湖水等非生物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1.如图是我市一个乡村庭院生态系统的模式图。
(1)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鸡、猪、蔬菜中的 。(选填“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或“维生素”)
(2)甲烷杆菌属于 (填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12.我市“湿地公园“水域内放置有许多高分子材料做成的“人工浮岛”(图甲),将植物种植在浮床上,可利用植物来净化水体。
(1)“生态浮岛“上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浮岛上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乙所示。请根据乙图写出该条食物链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1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蝗虫和杂食性鸟的关系是 。
(2)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 (选填“增多”或“减少”);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14.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15.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
(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写出图乙表示的食物链 (用A、B、C、D四个字母表示)。
(5)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
答案及解析
1.A
解:A、群落亦称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不成群落,A错误;
B、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包括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以及寄生微生物,汀角攀树蟹属于消费者,B正确;
C、汀角攀树蟹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C正确;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2.C
解: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水稻及其它杂草植物的生长影响,A错误;
B、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B错误;
C、由题图可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没有影响,说明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C正确;
D、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食物链是:水稻→福寿螺,D错误。
故选:C。
3.A
解:A、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A正确;
B、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形态和颜色与枯叶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是拟态,B错误;
C、根据对喜阴植物的认识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向光性,C错误;
D、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4.C
解:A、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草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正确
B、鹰吃蛇,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
C、在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草、狐、鹰、蛇,对鼠有间接关系的生物是兔。C错误
D、狐、鹰都捕食兔、鼠,如果狐被大量捕杀,那么鹰获得食物量就增多,因此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D正确
故选:C。
5.D
解:A、植物生长需要大量氮素营养,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大量存在的氮气,错误。
B、氮肥作用能促使植物的茎、叶(营养生长)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生长矮小,叶色发黄,错误。
C、工业上制氮气采用的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错误。
D、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有机物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形成氨气,进而形成含氮的铵盐,从而为植物提供氮素肥料,正确。
故选:D。
6.B
解:A、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主要看它所在的营养级,直接以生产者植物为食的食草昆虫和鼠是第一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A错误;
B、某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农药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的越多。猫头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B正确;
C、猫头鹰和蛇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鹰和蛇均以食虫鸟为食,为竞争关系,C错误;
D、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一直到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从左到右: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共有4条,D错误。
故选:B。
7.A
解:在麦田中,蝗虫吃小麦,青蛙吃蝗虫;小麦、黏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是:小麦→黏虫→青蛙;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黏虫因失去天敌的控制而数量大增。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解: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和杂草,水稻和杂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分解者一般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调节能力较弱,C正确;
D、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为:水稻→昆虫→鸭、水稻→鸭、杂草→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鸭,食物链不能出现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9.C
解:A、太子湾公园所有的郁金香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郁金香、樱花等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D错误。
故选:C。
10.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而在自然界中,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水绵是一种生物。故青山湖中的所有水绵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开始先算有有几个分支,再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算出每个分支的条数和。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①水藻→甲壳类→涉禽;②水绵→水蚤→小鱼→大鱼→涉禽;③水绵→水蚤→淡水虾→大鱼→涉禽;食物链越短,能量损耗就越少,所以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藻→甲壳类→涉禽。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中的生物与分解者和湖水等非生物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1)种群。(2)3;水藻→甲壳类→涉禽。(3)分解者。
11.解:(1)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2)甲烷杆菌属于分解者,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的无机环境,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故答案为:(1)糖类、蛋白质、脂肪;(2)分解者;(3)呼吸作用。
12.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所以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2)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等) 在生活在其间的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这种有害物质很难排出体外,便逐渐在它体内积累,从低级到高级的营养级中有害的化学物质便会在体内进一步积累.这样食物链对有害的化学物质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所以有害物质,体内含量越高,级别越高。即食物链是D→B→C→A。
故答案为:(1)生产者(2)D→B→C→A。
13.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乔木→杂食性鸟、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蝗虫和杂食性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若杂食性鸟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将增多;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生物的营养级越高,体内有毒物质越多,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杂食性鸟。
故答案为:(1)4;捕食和竞争。(2)增多;杂食性鸟。
14.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2)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所以体内药物Y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
15.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5)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D→B→A→C,对应甲图中的食物链为:草→鼠→蛇→鹰,所以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故答案为:(1)5;太阳能(或光能)(2)非生物成分(3)自我调节(4)D→B→A→C
(5)蛇
生物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