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回忆:当毛主席看到写着儿子牺牲的这封电报时,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从哪看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动作描写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毛主席还没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缓过神来,他又面临着怎样的艰难抉择?
毛岸英遗骨是否运回国内安葬。
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思考:面对这样的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写上批注。
自然 段落 让你感动的 词语或句子 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动作
神态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从毛主席的内心独白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语言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战争,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中国先后派出了数百万志愿军前去“抗美援朝”,最终有18万余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资料补充
毛主席虽然满怀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但他同时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想到自己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想到毛岸英的牺牲是为朝鲜人民做贡献,毛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最终选择了让爱子和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这体现了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xùn私情的伟人情怀。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动作、神态描写
表现出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由“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
岸英真的回不来了?”这些句子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的思念,再结合句中所说的“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可以想象夜深人静时,作为一名父亲,他一定和天底下所有的普通父亲一样,因为失去儿子而辗zhǎn转反侧,痛哭流泪。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
一位慈爱的
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
仿佛听到
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失声痛哭。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句意: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即使不能归葬家乡又有何妨,每一寸土地都是忠烈之士的埋骨之所。
体现了毛主席豁达无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的博大胸襟。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情况和这句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诗的内涵。
引读
虽然,他们的生命永远的停留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但作为中华儿女,他们心里明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虽然,他们牺牲后连遗体都不能与父母相见,但他们不后悔,因为他们心里明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每年仍有无数的人们不远万里前去探望他们的墓陵,为他们哀悼,因为我们心里明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课文回顾
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后,想( );后来经过一番艰难抉择,决定( )。
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将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
毛主席的矛盾心理表现了他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
主题:本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①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
②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
③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
④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 )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若有所思
黯然
“抱起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的是()。
杨根思
“冒着严寒先后3次跳入冰窟 kū中,拼尽全力,救出朝鲜少年而牺牲”的是()。
罗盛教
“严守纪律,被大火吞噬shì,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壮烈牺牲”的是()。
邱少云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为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的是()。
黄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