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导入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大自然现象,让人联想屋我们中华民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写作背景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听课文朗读,整体把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学生自由朗读1.你觉得有哪些字词你不理解
2.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4.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不理解的字词
瘠薄
沉湎
孱弱
浩瀚无垠:
隐姓埋名:
愤懑
万籁俱寂(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chán)软弱无能。yín形容广大;繁多。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mèn):气愤,抑郁不平。(lài):形容非常寂静。
yǐn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发言。整体感知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1~2)
——3~20
——21~27理解分析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由一般森林到地下森林。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
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
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合作的力量:请梳理本文的结构并概括大意理解分析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如下问题: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理解分析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她感叹什么?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理解分析一、浏览课文,找出九个问句?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 1、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2、你从哪里飞来?
3、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二、它们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引出下文,领起下文。
三、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
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充沛。
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感情。理解分析 二、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大段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段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一、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理解分析 精读欣赏第二部分
思考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理解分析(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理解分析(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帮助: 不公: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 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 “几万年的代价”是指: 一、极言时间之长; 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 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理解分析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 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 衬 )——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
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 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理解分析 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第三部分(21-27段):
描写现时作者亲眼所见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主要写现时的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理解分析 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理解分析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
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理解分析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
理解分析结论:“小草”和“森林”的象征意义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得意的人。
森林——(还是同学们自己说吧)
文中可参考的语句: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理解分析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 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 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没有“标准答案”)更是说社会和人生。
言外之意是提倡在挫折和逆境面前坚忍顽强,决不屈服。拓展延伸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坚忍终会造就成功。
优秀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拓展:你能说出于地下森林同样品格的其他植物吗?梅松菊荷花石缝间的生命导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