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余姚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08: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余姚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 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 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己形成
2. 如表为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表中信息主要体现了
朝代 汉 隋 唐 宋 元
机构 中朝 内史省 中书省 二府 中书省
外朝 尚书省 门下省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尚书省 三司 宣政院
A. 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的秩序 B.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得到调整
C.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调整 D.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3. 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一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舞》),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特点?( )
A. 包容性 B. 连续性 C. 凝聚性 D. 本土性
4. 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清朝前期,“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发展体现了
A. 棉纺织基地的出现 B. 全国性商贸中心的形成
C. 工商业市镇的快速发展 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5. 1916年6月,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了一幅漫画。画面中一名老者左手接过拂尘,脚踏彩云,成仙而去,右手将鼎丢下,鼎身刻有“中华民国”和“辛亥制”,鼎的三只足上分别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样,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该漫画揭示出当时
A. 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 B. 民主共和政体遭到破坏
C. 中华民国并未得到民众认可 D. 破除封建迷信成为当务之急
6. 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A. 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 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 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 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7.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沿袭了古代民族政策 B. 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 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8. 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 道德从属于法律 B. 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C 法律从属于道德 D. 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9.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下列关于商贸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广泛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
B. 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
C. 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D. 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
10. 下列有关玛雅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 ②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
③玛雅文字是一种独特文字 ④创造了20进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1. 如下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雅利安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 B. 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
C. 亚述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 波斯人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12. “从政者主要通过抽签产生,无视候选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品行,一批无知识、无经验、无能力或品行不端的人担任公职;决策过程情绪化,民众往往不是基于自身的理性思考,是受能言善辩者的鼓动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蛊惑,投出自己的选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民主制度( )
A. 提高了公民素质 B. 公民大会实行专制统治
C. 是多数人的暴政 D. 决策权归雅典民众集体
13. 1769年瓦特制成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机,这台蒸汽机在当时被形象地称为“魔”,因为它不断地吞吐顺火,而且动作像个魔王,但这个“恶魔”日后却对英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蒸汽机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有( )
①新的交通工具火车出现 ②英国的钟表业获得发展
③工厂在城市中大量出现 ④英国初等教育获得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14. 下图呈现了人类工业革命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时间进度和复杂程度。这反映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
A.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B. 经济思想转变推动了各国工业化发展
C. 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革新
D.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因
15.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上院贵族和下院民主三种政治势力博弈与妥协的结果。下图是其结构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首相是国家元首 B.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
C. 国王是政府首脑 D. 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 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 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 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17.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指出,政府发展经济时需依赖家庭凝聚力、影响力来稳定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求知等美德以造就有生产力的人民。这表明新加坡( )
A. 政府重视清除殖民主义的残余 B. 经济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 吸收西方文化以改造儒家文化 D. 以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治国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8. 下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思想主张 思想内涵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重视以人为本
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A. A B. B C. C D. D
19. 康熙时期,理藩院参与了多伦会盟等一系列军政大事,会盟后,还派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助喀尔喀蒙古种植农作物。在和噶尔丹交战过程中,理藩院大臣亲率漠南蒙古兵。对平叛官兵的奖赏,理藩院也要提出意见供康熙参考。当时,对俄事务“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据此可知
①理藩院取代军机处成为了中枢机构
②理藩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
③理藩院的职能近似于唐代的鸿胪寺
④理藩院是康熙缓和满汉矛盾政策的执行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层人民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是探索的相关主张,按其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21. 19世纪中后期,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车。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迅速发展。下列交通发展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出现②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③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④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22.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出现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②中国派出大批民工前往欧洲战场服役
③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来源地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二、非选择题
23. 曼彻斯特工业化
曼彻斯特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纺织中心,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一 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
——整理自1842年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发表的文章
材料二 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普遍选举必能、也唯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会带来繁荣。
——1843年英国《全国请愿书》
(注:1840年,代表工人利益的宪章派在曼彻斯特召开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协会,并酝酿向议会递交请愿书。)
材料三 在过去的25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整理自1868年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发表的文章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对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具有怎样的价值?
(2)根据材料,概括曼彻斯特工业化进程的变化。
(3)根据材料,导致曼彻斯特工业化进程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
25.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体演进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余姚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 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 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己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石器及蚌器中比重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距今二三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与殷商的存在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D选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 如表为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表中信息主要体现了
朝代 汉 隋 唐 宋 元
机构 中朝 内史省 中书省 二府 中书省
外朝 尚书省 门下省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尚书省 三司 宣政院
A. 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的秩序 B.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得到调整
C.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调整 D.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从汉到元中枢机构不断发生变化,主要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体现了皇权与相权关系调整,故选C;表格信息不能体现国家秩序稳定的内容和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的限制,排除AD;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排除B。
3. 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一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舞》),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特点?( )
A. 包容性 B. 连续性 C. 凝聚性 D. 本土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诗内容“葡萄美酒夜光杯”,“《胡旋舞》”,可知唐朝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兼收并蓄,体现包容性特点,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包容,未涉及连续,凝聚和本土性,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清朝前期,“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发展体现了
A. 棉纺织基地的出现 B. 全国性商贸中心的形成
C. 工商业市镇的快速发展 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盛泽镇从明至清,工商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体现了工商业市镇的快速发展,选项C正确;盛泽镇从事丝绸交易,而非棉纺织基地,排除A;盛泽镇并不是全国性的商贸中心,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汉代就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排除。
5. 1916年6月,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了一幅漫画。画面中一名老者左手接过拂尘,脚踏彩云,成仙而去,右手将鼎丢下,鼎身刻有“中华民国”和“辛亥制”,鼎的三只足上分别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样,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该漫画揭示出当时
A. 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 B. 民主共和政体遭到破坏
C. 中华民国并未得到民众认可 D. 破除封建迷信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漫画发表的背景是,在护国运动的反袁浪潮中,袁世凯迅速败亡,帝制复辟破灭。漫画揭露了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事实,B项正确;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对民主共和政体的破坏,不能说明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更不代表中华民国没有得到民众认可,排除AC项;漫画内容和破除封建迷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 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A. 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 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 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 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 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 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实行的,所以B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
8. 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 道德从属于法律 B. 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C. 法律从属于道德 D. 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知,强调了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法律和道德的主次关系,排除AC项;“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和材料的逻辑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下列关于商贸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
B. 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
C. 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D. 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 下列有关玛雅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 ②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
③玛雅文字是一种独特文字 ④创造了20进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创立的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玛雅文字是一种独特文字,玛雅人创造了20进制,故②③④正确;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故①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1. 如下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雅利安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 B. 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
C. 亚述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 波斯人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产生了深入、广泛交流,是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影响的表现,D项正确;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排除A项;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表现,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以及雅利安人,与亚述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从政者主要通过抽签产生,无视候选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品行,一批无知识、无经验、无能力或品行不端的人担任公职;决策过程情绪化,民众往往不是基于自身的理性思考,是受能言善辩者的鼓动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蛊惑,投出自己的选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民主制度( )
A. 提高了公民素质 B. 公民大会实行专制统治
C. 是多数人的暴政 D. 决策权归雅典民众集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从政者主要通过抽签产生,无视候选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品行”“决策过程情绪化”可知,雅典民主制不能确保统治者的政治素养和决策的合理性。结合所学,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C项正确;雅典民主制度无法确保公民素质,排除A项;公民大会实行民主政治,排除B项;决策权归雅典公民集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769年瓦特制成了他的第一台蒸汽机,这台蒸汽机在当时被形象地称为“魔”,因为它不断地吞吐顺火,而且动作像个魔王,但这个“恶魔”日后却对英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蒸汽机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有( )
①新的交通工具火车出现 ②英国的钟表业获得发展
③工厂在城市中大量出现 ④英国初等教育获得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蒸汽机使新的交通工具火车出现。同时工厂制大量出现,工厂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准点上下班,因此推动了钟表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工人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也推动了英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下图呈现了人类工业革命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时间进度和复杂程度。这反映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
A.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B. 经济思想转变推动了各国工业化发展
C. 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革新
D.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思想转变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人类工业革命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生产方式的变化,说明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革新,故C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故D错误。
15.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上院贵族和下院民主三种政治势力博弈与妥协的结果。下图是其结构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首相是国家元首 B.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
C. 国王是政府首脑 D. 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阁全体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D正确;英国首相是政府首脑,女王是国家元首,排除A;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而非首相,排除B;政府首脑是首相,排除C。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 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 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 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北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洲的医院和专业卫生机构、基础医疗单位大量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一些重大传染病。这些成就表明二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D项正确;A项只涉及材料中的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医疗卫生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的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得出普遍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指出,政府发展经济时需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稳定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求知等美德以造就有生产力的人民。这表明新加坡( )
A. 政府重视清除殖民主义的残余 B. 经济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 吸收西方文化以改造儒家文化 D. 以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家庭的凝聚力”“节俭,刻苦、孝顺,敬老、求知等美德”体现了儒家文化,李光耀主张“政府发展经济时需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稳定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求知等美德以造就有生产力的人民”,体现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殖民主义,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改造儒家文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8. 下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思想主张 思想内涵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重视以人本
C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可知强调要尊崇自然,A项正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家国情怀,而不是以人为本,排除B项;“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强调贤能者重要性,并不是爱国,排除C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人道德意志,并不是天下为公,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康熙时期,理藩院参与了多伦会盟等一系列军政大事,会盟后,还派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助喀尔喀蒙古种植农作物。在和噶尔丹交战过程中,理藩院大臣亲率漠南蒙古兵。对平叛官兵的奖赏,理藩院也要提出意见供康熙参考。当时,对俄事务“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据此可知
①理藩院取代军机处成为了中枢机构
②理藩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
③理藩院的职能近似于唐代的鸿胪寺
④理藩院是康熙缓和满汉矛盾政策的执行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军机处设立于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而题干是指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故①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①的选项;由题干中的“理藩院参与了多伦会盟等一系列军政大事,会盟后,还派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助喀尔喀蒙古种植农作物”可以得出,理藩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故②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对俄事务“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可知,理藩院还兼有处理与外国关系的职能,这与唐代的鸿胪寺职权范围有相似之处,故③符合题意;理藩院是清朝时期用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故④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而排除ABD。
【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再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层人民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是探索的相关主张,按其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反映的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的主张;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反映的是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追求绝对平均的理想;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反映的是19世纪40年代魏源所著《海国图志》中的主张;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反映的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由此可知,四者的时间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C;其他三个选项均顺序错误,故排除ABD。
21. 19世纪中后期,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车。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迅速发展。下列交通发展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出现②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③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④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现代交通发展史上,1921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出现,1977年底,中国造船企业开始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早在1919年,巴黎到布鲁塞尔之间的航班开辟,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始于2008年,以上四件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③①②④,C项正确;其它排列均存在时间顺序上的混乱,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2.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出现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②中国派出大批民工前往欧洲战场服役
③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来源地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时间是在16世纪至18世纪;一战时期中国派出大批民工前往欧洲战场服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3. 曼彻斯特工业化
曼彻斯特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纺织中心,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一 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
——整理自1842年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发表的文章
材料二 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普遍选举必能、也唯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会带来繁荣。
——1843年英国《全国请愿书》
(注:1840年,代表工人利益的宪章派在曼彻斯特召开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协会,并酝酿向议会递交请愿书。)
材料三 在过去的25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整理自1868年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发表的文章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对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具有怎样的价值?
(2)根据材料,概括曼彻斯特工业化进程的变化。
(3)根据材料,导致曼彻斯特工业化进程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材料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为后人还原曼彻斯特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原始资料。材料来自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工人、记者(历史学家)等不同记录者,便于后人从不同角度还原曼彻斯特的工业化进程。材料仅仅站在工人一方,无法完整地了解当时曼彻斯特工业化的状况。
(2)工业化前期社会问题丛生:如社会福利差、生活贫困;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差;道德水平沦丧;健康受到威胁。工业化后期社会矛盾缓和:如工人生活状况改善;工人权益受到保障;工业疾病和死亡率的降低。
(3)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争取经济利益到争取政治权利);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政府推动社会立法。
【解析】
【详解】(1)根据“1842年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发表的文章”、“1843年英国《全国请愿书》”、“1868年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发表的文章”可知材料是当时的人记载的当时的事,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文章都是站在工人的角度展开论述的,不能完整了解当时曼彻斯特的工业化状况。
(2)根据“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等内容可知曼彻斯特的工业化进程前期弊病丛生,后期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可从工人的工作环境、生活状况、身体情况等方面总结相关变化。
(3)根据“我们要求普遍选举。为了避免富者利诱、有权有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曼彻斯特工业化进程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工人的自发争取、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政府的立法推动等。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
【答案】(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影响: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
(3)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
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根据“(15、16世纪)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还包括,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交交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促进经济文化交往和联系,推动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有利于科学技术交流。
(3)历史基础:根据材料三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是古代丝绸之路。背景:根据材料三中“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可知,本世纪初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主要有,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25.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体演进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特点: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选官由士族垄断到考试选拔。
(2)
【解析】
【详解】(1)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由封建而跻统一”可以得出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由“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可以概括为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可以得出选官由士族垄断到考试选拔。
(2)这一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总体把握,并从中全面归纳和概括出观点、进行论证和阐释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先要根据材料一、二来提取出能够完整体现材料内容的信息,如材料二中的“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等信息再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明清社会转型时期,也成为文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最终迟滞了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是说这一题的观点要注意把中国政体放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一分为二的评价。之后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角度,从君主集权制、官僚政治、选官制或者说科举制层面进行论证即可。要求要表述成文且字数要求在280字左右,而不是分要点罗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