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一年级上册音乐 第一单元 口哨与小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一年级上册音乐 第一单元 口哨与小狗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4-07 09: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口哨与小狗》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口哨与小狗》
学科 音乐 学段 低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感受与体验 欣赏 表现
是否已实施 是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从音乐本体出发,抓住音乐“行进”风格和“口哨”要素,引导学生从音乐内容出发,在活动中体验乐曲的风格,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在听觉中发现音乐素材,突出音乐特点,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分析音乐,从而学会理解音乐,提高音乐审美。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1.乐曲内容与结构分析
《口哨与小狗》又译《吹口哨的少年与小狗》。他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05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乐曲是C大调,2/4拍,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乐曲A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其中三个是主题旋律。乐曲开头是一个短小的前奏,取自A段的第一乐句,后半部稍有变化。前奏之后,口哨以主奏 “乐器”的身份加入,其它高音乐器为之衬托,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小主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下面是A乐段的a乐句,即乐曲的主题旋律,三连音和附点音符的使用,显得十分活泼和跳跃。
乐曲的B段转到F大调上,这时口哨停止,主旋律转给低音乐器演奏,因此,在音色上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描绘了小狗跟小主人在马路上跑跑跳跳的可爱动作,同时,也描绘了街头喧闹的景象。本乐段由四个乐句,分别是第一乐句的重复演奏。
最后是A段再现,乐句演奏了一遍后接尾声,在小鸟和小狗的叫声中结束全曲,活泼而生动。
2.乐曲风格与特点分析
《口哨与小狗》是一首进行曲风格十分明显的管弦乐作品,全曲始终是四二拍节奏,打击乐小军鼓、低音鼓在全曲的三个乐段中,一直进行。A乐段和A1乐段两个部分,都有小军鼓的节奏陪衬,节奏轻快使得乐曲有跳跃感,情绪轻快、轻松,好像主人公轻松的在道路上行走的样子。而中间乐段B乐段,乐曲加入低音鼓的陪衬,节奏相同,速度不变,但是更多音乐元素的加入使乐曲的情绪有了明显的变化,行进的步伐也由小军鼓向低音鼓的转变,变得更加复杂丰富。A1乐段是A乐段的缩短再现,大小军鼓演奏节奏中结束全曲。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乐曲“行进”的特点,始终围绕“行进”的风格,依据稳定的行进节奏,设计相对应的音乐活动,切不可脱离音乐本体,背离音乐本身。
在进行曲风格的前提下,乐曲还有一个重要而明显的音乐要素“口哨”,三个乐段围绕有无“口哨”元素展开,而带有“口哨”的旋律也成为了乐曲的主题旋律,前奏和整体音乐都在“口哨”主题旋律中展开重复、衍伸或者变化。所以,在活动设计上一定要抓住“口哨”音乐要去展开,进行哼唱主题、对比聆听、口哨拓展的主题性学习,让学生从音乐要素中,了解乐曲的内容和情绪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进行曲风格的了解
本校的一年级学生聆听《列队进行曲》踏步进行课间操有一学期经验,基本上可以以整齐的步伐跟上音乐的节奏,虽然课堂上并没有“进行曲风格”实质性接触,但是音乐感知力、节奏感知度都有一定的经验累积。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行进管弦乐队,也进行过行进中军鼓节奏的学习,可以拍手跟上四二拍的音乐节奏。
学生的基础对本课的作用: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把握住乐曲的四二拍节奏,可以根据节奏进行“行进”风格的探索和相关活动,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容、结构、情绪、特点。
2.学生对歌曲内容和相关文化的了解
学生没有接触过“口哨”类音乐作品,但是有一定的“口哨”生活经验,也对小孩带小狗散步、游戏这样的有明显表现内容的标题性音乐,容易理解,兴趣很高。
3.学生的演唱能力
本班学生音乐基础较好,课外班学习乐器的学生较多,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度较好,聆听音乐时可以随音乐情绪做出自身的律动反应。在聆听几次“口哨”的旋律,拍手对应节奏之后,即使没有乐谱,学生也能够根据节奏和音高规律,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模唱出“口哨”的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于本课整理乐曲结构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从音乐本体出发,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采用直接聆听音乐的方法,在学生自己找出的音乐要素(口哨 军鼓)上做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行进”风格,哼唱“口哨”旋律,在一系列“音乐活动”中突出各个乐段特点,了解乐曲结构。
(四)技术准备
1. 用Cool Edit pro3编辑声音文件,截取各乐段音乐。
2.用power point制作课间
3.联系北京口哨音乐协会,找出口哨音乐视频、图片相关资料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学生不能抓住主题旋律的特点并加以区分
对策1:跟音乐做肢体律动,加强音乐实践,直观体验。
对策2:图谱法解释曲式结构,帮助学生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象。
问题二: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乐曲风格
对策1:通过打击乐的伴奏,进行曲节奏的练习,帮助学生感受乐曲韵律
对策2:通过“行进”活动的体验,在不同的“行进”活动中感受乐曲风格。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聆听《口哨与小狗》,感受乐曲轻松、快乐的情绪,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主题音乐,了解乐曲内容;分段聆听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感受“行进”风格,体会“口哨”要素;整理聆听音乐,在图谱结构与音乐活动中,了解曲式结构。
3.知识技能目标
感受进行曲音乐风格特点,感受“口哨”音乐特点,了解乐曲曲式结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围绕“口哨”音乐要素,感受各乐段音乐特点
(二)教学难点:乐曲“行进”风格的把握与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聆听主题片段 了解乐曲内容
【阶段目标】了解乐曲内容,听出演奏音色“口哨”,确定乐曲名称
1.元素听辨 导入课题
教师导语:你从这段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初听乐曲,寻找乐曲中的声音。
答案预设:口哨、小狗、小鸟。。。
2.揭示课题 简介作者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齐读乐曲名称《口哨与小狗》,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乐曲作者(美国作曲家普莱亚)。
学生活动:了解乐曲名称与内容
【设计意图】从音乐本体出发,学生在聆听中自己找出音乐中的声音“口哨”“小狗”,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揭示课题,并了解乐曲内容。
(二)分段聆听音乐 感受音乐特点(“行进”“口哨”)
【阶段目标】感受、体验乐曲的进行曲风格和“口哨”。
1.聆听A乐段 体会“行进”和“口哨”特点
1.1聆听主题乐句 感受“行进”韵律
教师提问:音乐中除了口哨还有什么乐器?
学生活动:聆听A乐段主题乐句,思考音乐中的乐器。
答案预设:架子鼓、鼓、小提琴……
1.2聆听主题乐句 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活动:ppt出示小军鼓图片,并用军鼓进行节奏示范
学生活动:第2遍聆听A乐段主题乐句,并用拍手方式进行节奏练习(要做出强弱韵律)
1.3哼唱“口哨”旋律 体会“行进”韵律
教师过渡语:请一位同学打小军鼓,其他学生用“beng”哼唱口哨的声音,注意乐曲节奏。
学生活动:第3遍聆听A乐段主题乐句,哼唱“口哨”主题,手打节奏。
1名学生用小军鼓,在口哨响起时为口哨伴奏,注意强弱规律。
1.4进行情绪激发 了解乐曲内容
(1)图片激趣 了解乐曲内容
教师提问:这么美妙的口哨是谁吹的?
预设答案:小狗的主人
(2)哼唱“口哨”旋律 感受乐曲情绪
教师提问:小男孩吹口哨时是什么心情
学生活动:回答乐曲情绪,并用愉快的情绪第4遍聆听A乐段主题乐句,并哼唱口哨
预设答案:高兴的、欢快的、得意的。
1.5完整聆听A乐段 了解口哨出现的次数
教师过渡语:请你和老师合作,在“口哨”出现的地方起立并哼唱旋律,没有口哨的地方模仿老师的动作。
预设答案:3次
1.6完整聆听A乐段(第2遍) 进行“行进”风格的体验
教师导语:小男孩吹口哨的时候在做什么事情呢?
预设答案:走路、散步、带着小狗走路
(1)“行进”律动练习
教师过渡语:那你能跟着音乐走一走吗?注意跟上小军鼓的节奏,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学生活动:第5遍聆听A乐段主题乐句,进行“行进”律动练习, 1名学生用小军鼓在学生“行进”时打击“行进”节奏,注意强弱规律。
(2)在“行进”律动中哼唱“口哨”主题旋律
教师过渡语言: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表演A乐段,在听到“口哨”时起立“行进”并哼唱“口哨”,没有口哨的地方模仿老师的动作。
教师提问:小男孩没吹口哨的时候在做什么?
学生活动:第2边完整聆听A乐段,和老师合作完成表演。
预设答案:玩、休息、走神、走到别的路上、小狗跑远了。。。
1.7“图谱法”了解A乐段乐句结构
教师过渡语:老师的图你能看懂吗?A乐段总共有几个乐句?
预设答案:4个(3次口哨和1次没吹口哨)
2.聆听B乐段 在风格一致的前提下理解区别
2.1聆听B乐段 寻找区别
教师导语:与刚才的音乐相比,这段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
学生活动:第1遍完整聆听B乐段,寻找与A乐段的最大不同。
答案预设:没有口哨声、有鼓的声音、低音鼓
2.2聆听B乐段 体会“行进”韵律
教师过渡语:老师用低音鼓,你用拍手的方式一起打击节奏,想想主人公现在走到了哪里?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学生活动:第2遍完整聆听B乐段,用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行进”风格
1名学生用低音军鼓敲打节奏,体现出强弱规律
2.3出示图谱 了解乐句结构
教师提问:这段音乐有没有重复的地方?重复了几次?
答案预设:有重复的地方。重复了4次、8次。
2.4表演B乐段 感受“行进”特点 了解乐句结构
(1)观看表演 动作示范
教师过渡语:请你观看老师和同学的表演,猜一猜我们表演的是谁?我们做了几组活动?
学生活动:第3遍完整聆听B乐段,观察表演动作,了解乐句结构
(2)分组练习 感知律动
第一组:小男孩组
教师过渡语:请2、4、6组同学表演小男孩,听音乐进行律动,每个乐句数八拍。
学生活动:第4遍完整聆听B乐段,小男孩组练习表演动作,数清自己的四个8怕,听清小狗的四个8拍。
第二组:小狗组
教师过渡语:请1、2、5组同学表演小男孩,听音乐进行律动,每个乐句数八拍。
学生活动:第5遍完整聆听B乐段,小男孩组练习表演动作,听清小男孩的4个8拍和小狗的四个8拍。
(3)配合表演 了解乐句结构
教师过渡语:请两组同学配合完成。
学生活动:第6遍完整聆听B乐段,在活动中感受“行进”风格
3.聆听A1乐段 体会相同与不同
3.1聆听乐段A1 寻找相同与不同
教师过渡语:和之前听过的哪段音乐比较相似?你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第1遍聆听A1乐段,感受乐段的相似与区别。
答案预设:和A乐段很相似,小鸟、小狗
3.2聆听乐段A1 了解乐句结构
教师提问:这回小男孩吹了几次口哨?
学生活动:第2遍聆听A1乐段,了解本乐段的乐句结构。
答案预设:1次
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ppt出示乐句结构图谱。
【设计意图】从“行进”和“口哨”两个角度出发:1、抓住三个乐段的“同”—行进风格,和“异”—“口哨”,感受乐段的情绪、风格、内容特点。2、通过“哼唱口哨”“律动感知”两个活动,了解每个乐段的乐句结构。
(三)完整聆听乐曲 了解乐曲结构
【阶段目标】完整欣赏乐曲,了解乐曲结构,感受“行进”的风格特点。
1. 音图连线 分辨主题
教师提问:听音乐选择合适的图片连线。
学生活动:对比聆听三个乐段,根据音乐特点选择合适的图片。
2.聆听全曲 指图辨认结构
教师提问:乐段A吹了几次口哨?乐段B做了几次活动?乐段A1吹了几次口哨?
预设答案:3次,4次,1次。
教师活动:出示全曲图谱结构表。
学生活动:第1边完整聆听全曲,听到音乐指出相应的图片。
3.完整聆听 活动体验
教师过渡语:请你们扮演小男孩,表演全曲。注意:听到“口哨”就起立行走并哼唱口哨,其他部分模仿老师的动作,两位学生用打击乐打节奏。
学生活动:第2遍完整聆听全曲,在活动中感受乐曲“行进”风格与“口哨”特点。2名学生军鼓打击节奏。
教师提问:简单提问学生乐曲名称、情绪、口哨出现的次数。
答案预设:《口哨与小狗》,轻松、愉快,4次。
4.课堂小结 口哨音乐拓展
4.1口哨音色听辨
教师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口哨”的乐曲,你能否听辨出口哨的声音。
学生活动:听辨口哨、古筝、小提琴三种音色
4.2图片介绍口哨表演
结束语:通过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一定对“口哨”这种口技有了一定了解,由于时间关系,下节课老师再教大家如何吹“口哨”,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回家以后可以“吹口哨”表演给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利用结构图谱,理清乐曲结构,完整聆听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乐曲情绪、风格、特点、结构。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加入自己的音乐感觉随音乐进行律动,把自己的情绪体会带入音乐活动之中,音乐结束安静坐好,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二)结果性评价
1.是否在音乐活动中准确把握了乐曲“行进”的风格特点。根据学生打击乐节奏的把握,“行进”活动进行中步伐的整齐度,及时反馈做出评价。
2.是否理解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和情绪、内容以及“口哨”音乐特点。根据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音图连线、听音乐指图谱、口哨音乐的听辨,这几个活动中了解学生对乐曲曲式结构、情绪、内容及“口哨”音乐特点的把握情况。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一)从音乐本体出发,围绕音乐要素“行进”“口哨”设计活动
学生聆听音乐后自己发现音乐里有“口哨”“打击乐”两个音乐要素,进而围绕“行进”风格,“口哨”内容,展开课堂教学。把握住乐曲三个乐段之间的“同与异”:“同”在风格一致,三个乐段都具有明显的进行曲风格,在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时,要在进行曲风格前提下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行进”的韵律节奏、风格;“异”在内容不同,围绕“口哨”元素的听辨,三个乐段中有两个乐段出现了“口哨”,一个乐段没有“口哨”,学生直观明确的感受到三个乐段的特点。两条主线穿插进行,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整理解整首乐曲的风格、情绪、内容、曲式结构。
(二)重视音乐实践,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保证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师生一起进行了哼唱主题旋律、律动体验、合作表演三个音乐实践活动,分辨各个音乐主题。学生在有趣的音乐实践中,多次聆听乐曲。共计:完整聆听A乐段(aaba结构)2遍(其中A乐段a乐句5遍),完整聆听B乐段6遍,完整聆听A1乐段2遍,完整聆听全曲2遍。每一次的聆听都由浅入深的设计不同的问题或活动,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了音乐“行进”风格,体验了音乐“口哨”特点,从而了解乐曲结构(细到每一个乐句,节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