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学习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知识拓展] “十四年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它全面反映了日本侵华的罪行,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独立领导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以及其他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1.侵华原因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确定了“________”的武装侵略方针。
2.侵华概况
(1)局部侵华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
②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征服满蒙
[教材补缺] 华北事变
1935年驻华日军为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
①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②扩大: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______、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屠杀中国军民:如_________等。
(2)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________和毒气战。
(3)实行“________”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并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______教育。
华北
南京大屠杀
细菌战
以华制华
奴化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2.表现
(1)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和________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2)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3)爱国学生:1935年12月9日,发动________运动。
(4)国民党爱国官兵
①蔡廷锴、蒋光鼐、冯玉祥等率军抗击日军。
②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抗日联军
一二·九
[易错辨析] 抗战全面爆发前,蒋介石并非无所作为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不断加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蒋介石并非无所作为,他着手加强国防战备,如在长城布防、将部分涉及国防的企业迁往西南地区、加强抗日宣传等。
[教材补缺]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其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________。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________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5)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6)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7)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___________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一致抗日
瓦窑堡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共合作宣言
[易错辨析]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全民族抗战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2.国共合作抗日
战场 阶段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淞沪会战(1937.8~1937.10),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徐州会战:1938年,台儿庄战役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3)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________阶段 (4)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壮烈殉国 (1)路线: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____________
(2)战略: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领导:1937年9月,____________政府成立;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战略相持
战略相持
陕甘宁边区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 入缅作战: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1)战役: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________,沉重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
(2)地位: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百团大战
[知识拓展]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既合作又斗争
抗战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始终居于主要地位,所以国共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但由于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两党在合作抗日的同时,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国民党始终坚持一党专制。
[图示明史] 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春。
(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__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3)中国军队的反攻:毛泽东发表《________________》,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毛泽东思想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3.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______光复,历经14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4.胜利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2)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________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台湾
反法西斯
[知识拓展] 民族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在国家意识引领下,形成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
[教材补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英、美出于对日战争的需要,于1943年1月与中国签订有关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互动课堂
(一)历史概念——“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陕甘宁边区”
1.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
2.陕甘宁边区
存在的时间是1937年~1946年,是中共主导的国民政府地方战时临时性的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部分地区。该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易错辨析] 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
(1)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战。
(2)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主张依靠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抗战。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打一场国家和民族的战争,还是打一场政府和军队的战争。
(二)读图明史——中国抗战的国际共识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解读]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
(三)史料探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史料一'《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①……(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这是民族自觉性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②。”
史料二'1937年8月,(洛川会议)会议决定:要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游击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③;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④:确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⑤。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体现“民族自觉性”的突出表现。
(2)中国共产党提出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洛川会议决议的落实状况,分析如何体现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为核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①军事上,根据国共合作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列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游击战场,符合国共合作协议。
②政治上,在国统区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体现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方针。
③“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团结社会各阶层,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②体现了全民族的觉醒,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和群众基础;结合③④⑤所获取的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① 封建专制下的中国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② 日本侵华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③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④ 共产党在国统区发动群众争取政治经济权利
⑤ 为解决农民问题,确立减租、减息的政策
[系统认知]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1)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懈奋斗的精神
①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种为谋民众利益而顾全大局的精神,赢得人民的信任。
②在实践中坚持和维护统一战线政策:
a.民主政治建设上:坚持抗战与民主的协调统一,加强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建立“三三制”政权结构,吸引并团结广大抗日民众。
b.经济上改善民生:为战胜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为改善民生、支持抗战奠定了基础。
c.党的思想建设上:重视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整顿党内不正之风,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人心。
d.军事上:以斗争求团结,同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作斗争。
(2)英勇抗击日寇的实际行动
①明确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广泛地发动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②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现有根据地、有后方的持久作战。
③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受到社会各界瞩目。
(四)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思想上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组织上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战略上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精神上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五)家国情怀——从国际视野认识抗日战争的影响
1.废除不平等条约
(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国人引渡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2.大国地位确立:1943年的开罗会议,中国以大国地位出席。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重大国际事务拥有“一票否决权”,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3.原因分析: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战后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
4.评价
(1)结束百年受侵略历史,名义上取得与大国平等的权利。
(2)国力相对较弱,实际上还难以承担大国的责任,享受大国的权利,也没有完全实现独立自主。
随堂训练
1.[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由“1939年”可知,本题的时间背景为抗日战争时期;由“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民主专政”可知,这种政权是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判断正确选项。“三三制”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的民主人士,孤立了顽固派,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好的政权形式,这种政权形式具备新民主主义特征,A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根据地形式上仍然在国民政府的管辖下,B项错误。“社会全体意志”说法错误,C项错误;十月革命后确立的苏维埃制度一直是苏俄(联)的根本政治制度,1936年苏联宪法强化了该政治制度,边区政府并未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
2.[2022·湖北卷]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充分发动群众——农民、儿童参与抗战,说明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即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选D项;晋察冀边区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排除A项;群众在敌后抗战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坚”说法错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敌后抗战的中坚,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实行于土地革命时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而材料是全面抗战时期,排除C项。
3.[2021·湖北卷]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根据“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可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沁源围困战中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人民群众才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沁源围困战中打击的是日本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1·北京卷]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B
解析:根据“八路军”“中日会战”“晋省得失”可知,这是抗战初期发生在山西的战役,结合“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可知,这是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日战争以来首次大捷,B项正确;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中,主要是国民党部队参战,排除A、C项;百团大战时期,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山西已经沦陷,排除D。故选B项。
5.[2021·浙江卷]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可知,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故①正确;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在1941年,故②错误;1937年9月,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故③正确;“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说明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6.[2020·天津卷,5]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答案:D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可知,《点石斋画报》以古喻今,旨在激励国人以甲午海战的将士为榜样,奋勇报国,D项正确。A项中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因为当时已经处于日本不断加紧侵华的环境中,《良友》此举意在激励国人共御外侮,排除A;B项中的“鼓动变革”说法不妥,报刊的主旨是鼓舞民众抵抗日本侵略而不是变革,排除B;日本侵华属于其既定国策,因此中国人不可能通过抵制战争而获得和平,C项错误,排除。
7.[2020·浙江7月,13]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答案:C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该家书阐述的“沪战”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淞沪会战,该会战的积极意义在于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日军被迫三易主帅,故A项排除;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的标志是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而淞沪会战处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B项错误,排除;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D项错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