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共45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共45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09: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自主学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背景
(1)政治:________胜利,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方针:中共____________的召开确立了新中国的大改方针。
2.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为__________国家。
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
4.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________的国家。
(2)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牢固基石,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解放战争
七届二中全会
新民主主义
独立主权
[教材补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
全国基本解放: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土地改革: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镇压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易错辨析] 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______________;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了______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________的原则。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民主集中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为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____________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践: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______自治区正式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区域自治
西藏
(4)意义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易错辨析]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的探索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健全国家法制。
(3)意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特别提示]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简称“四大”,曾经被当作社会主义民主的独创形式,兴起于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中,“文化大革命”时期泛滥并被写入宪法,1980年被废除。
3.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思想基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2)会议内容
①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______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________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依法
九届二次
[易错提醒]
1.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
2.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
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而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__________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回归
(1)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意义: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________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________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告台湾同胞书
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
祖国统一
和平方式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打破坚冰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2)重大进展
①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②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③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统一展望
①有利条件: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频繁;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②统一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③立场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两岸的对话与谈判,坚决制止任何分裂图谋。
[特别提示]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互动课堂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历史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2.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二)读图明史——建国初期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特点

[解读] 注意图片中的两处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处于最顶端;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之后作为统一战线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三)史料探史——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史料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①,二是对公民进行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②。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③。
——摘编自张荆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答案: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史料主要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 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设
② 反映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建设
③ 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系统认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
(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色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四)唯物史观——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一)历史概念——“单一制国家”“治权”“九二共识”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即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固有,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
2.治权
治权是指主权之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直接权力,是用来直接应对国家内部各种社会问题的权力,它是由主权构建出来的。因此,治权也具有两个特征,即附属性与直接性。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英国主张“以主权换治权”,实际上以交还主权为幌子,实质上仍然保持英国对香港的占有。
3.“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二)史料探史——“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史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①。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②。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史料二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③。……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④。
——《反分裂国家法》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答案:立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台湾问题为中国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国插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根据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根据③④获取的信息分析《反国家分裂法》制定的目的。
① “适当的方式”实际上是指以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② 指出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国插手
③ 表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④ 任何分裂台湾的方式都是绝不允许的
[系统认知]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三)读图明史——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解读] 无论是“国”中右下方的一点,还是“China”的“i”上的一点,两则漫画都把台湾看做是中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少了台湾,中国领土就不完整了,所以漫画充分表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系统认知]
阻碍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
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
(2)有利因素
①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③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④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⑤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
⑥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
随堂训练
1.[2022·湖北卷,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答案:D
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1962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因此直接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故选D项;中苏关系此时已经恶化,排除A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数量有限,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多、科技人员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2.[2021·海南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战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提供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
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跨区域政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地方政府采取不同方式来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困难,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D项正确;A项与题无关,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到民主政治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1·北京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②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清除,①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④错误;综上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1·浙江卷]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故B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A错误;1999年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故C错误;1956年中共八大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