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6讲美苏争锋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而导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重点,涉及亚洲、美洲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长期深刻的影响。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________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
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雅尔塔
二、美苏冷战的表现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
(1)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____________”,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
(1)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______手段控制西欧。
(2)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杜鲁门主义
经济
4.军事上
(1)美国: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__________________。
(2)苏联: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__________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
[图示构史] 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材补缺] 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
(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
三、美苏冷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分裂:______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①1950~1953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②1962年,出现了____________事件。
③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1948
古巴导弹危机
2.积极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______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不结盟
[归纳总结]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互动课堂
考点 美苏两极格局的对峙
(一)历史概念——“冷战”“热战”“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冷战与“热战”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
(2)“热战”是指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的扩大。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热战”,但又均属于冷战的范畴。这是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苏没有直接交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美国与中国、朝鲜、越南均直接交战,对于中美、美朝、美越是“热战”。
2.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精神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起止时间是1945~1991年,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它以苏联的解体为结束的标志。
3.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国际格局。
(二)史料探史——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
史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①。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②
史料二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③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史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④。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探究] (1)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所获取的信息从马歇尔计划的本质上去分析其认识上的不同;结合③④所获取的信息从二者的手段上去比较。
① 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② 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③ “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
④ 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
[系统认知]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三)史料探史——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史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①。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②。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③
——摘编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史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④……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⑤。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学术界的评价;结合④⑤所获取的信息从美苏两国国家实力的变化中分析其争霸的特点。
① 冷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使世界处在战争的边缘
② 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 美苏的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④ 美苏关系的缓和使欧洲局势渐趋正常
⑤ 局部“热战”的发生导致美苏关系的紧张
[系统认知]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唯物史观——冷战无赢家
(1)美国著名外交官、遏制政策的设计者乔治·凯南在回顾他一生最为得意的作品时,满怀伤感地写道:“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个人赢得了冷战,提出遏制战略是我一生的错误。”的确,这场长达四十多年的斗争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两个超级大国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苏联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动乱的新热点。美国虽然赢得了冷战胜利,却夺去了国内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巨大的财力消耗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在朝鲜、越南、中东、非洲、中美洲和阿富汗等战场上共有数以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更多利益,为了争取自己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不惜劳民伤财,使自己国家陷入苦难,也给世界带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冷和平”。我们应该回首历史,珍惜和平。
随堂训练
1.[2021·海南卷]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 )
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
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
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
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
答案:C
解析:英国自知实力有限的背景下,意图拉拢美国完成柏林空运,以争取在对苏外交谈判的主动权,C项正确;英国利用美国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外交意图,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联邦德国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国和美国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1·广东卷]表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上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
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
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战后,受冷战的影响,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减少。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由增加到减少,则反映出西欧在站队资本主义阵营后,减少了对东欧与苏联的出口,故能反映出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启动,表格中的材料不能作为背景,排除A;滞胀出现于70年代,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排除C。
3.[2020·全国卷Ⅱ,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美苏签订交流协议,但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存在不平衡状态,双方并没有完全信任对方,心存疑虑和猜忌,故C项正确。
4.[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1947~1948年,美国全面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为由,拒绝对其提供救济,体现出意识形态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影响美国政府政策的因素,没有涉及美国政权运行机制、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对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抵制,而不是重塑美国的国家精神,C项错误。
5.[2019·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逐渐演变为冷战格局。从材料信息看,二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同美国政府合作参与军事防务,小公司又从大公司获得分包合同,这说明冷战政策影响公司发展,公司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进而会反过来影响冷战政策,故选A项;军备竞赛并非美国的根本国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故C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