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7讲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二战结束至今,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呈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3)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4)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3)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
①1951年______________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2)政治一体化
①外交: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立法:1975年欧共体立法机构“________”成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议会
3.影响
(1)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2)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3)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特别提示] 欧共体的创始会员国是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英国在1973年加入欧共体。
二、迅速崛起的日本
1.原因
(1)经济政策: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政策:以________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
(3)科学教育:政府加强投资发展教育,大力发展__________。
2.表现:20世纪6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3.影响:试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力图成为“________”。
日美关系
高科技产业
政治大国
[特别提示] 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
(2)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
(3)20世纪七十年代,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4)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大国”外交。
三、中国的振兴
1.发展历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________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实行________,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地位作用
(1)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________________,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抗美援朝
改革开放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抗。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希望________。
2.标志: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张
(1)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______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_____________。
4.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________。
和平中立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非集团
国际经济新秩序
两极格局
[知识拓展] 美苏“冷战”中“中间地带”崛起的三个重要表现
“中间地带”即在美苏“冷战”中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
(1)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一个重要表现。
(2)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二个重要表现。
(3)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巨大能量,是第三个重要表现。
[图示构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五、两极格局的瓦解
1.苏联解体
(1)标志: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东欧剧变: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相继发生剧变。
阿拉木图宣言
两极格局
[易错辨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仅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构图解史] 苏联解体的原因
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1)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实现“___________”;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2)欧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加快谋求________和军事大国地位。
(4)俄罗斯:继承苏联政治遗产,加强改革,逐渐走出低谷。
(5)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____________。
2.特点: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美国领导世界
政治大国
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补缺] 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国际关系学术语。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国家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其名称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表示,上述关系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明确定义。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涉及伙伴国间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
互动课堂
考点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历史概念——“多极化”“一超多强”“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
1.“多极化”与“一超多强”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一超多强”:是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演变过程中的现状,是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
2.第三世界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3.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二)史料探史——欧洲走向联合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②。
史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③……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④。
——摘编自《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2)根据史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有何显著特点。
欧洲有追求统一的历史渊源;法国与德国的和解;战后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美苏争霸的威胁。
由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成员国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水平较高。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所获取的信息和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所遭重创的历史史实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结合③④所获取的信息从渐进性上分析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① 用武力统一欧洲的方式均失败了
② 表明欧洲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联合的重要性
③ 欧共体成立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④ 表明欧共体成立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发展,说明欧洲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成立了欧盟
[系统认知]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2)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市场。
(三)读图明史——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有何特点?
答案:从漫画一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既“勾肩搭背”,“矮个子”又背后用枪,这说明其关系是既合作又有矛盾斗争。漫画二表明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逐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四)唯物史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五)史料探史——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史料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①。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②。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③。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有利于各国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
[解读]
①指出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未来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
②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话语权。
③说明多极化趋势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系统认知]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随堂训练
1.[2022·湖南高考,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
2.[2021·江苏卷]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德两国反对英国参与对伊拉克动武,但英、意、葡等国却坚持支持美国对伊战争,这说明了欧盟内部的矛盾以及美欧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盟成员国对伊拉克动武的不同态度,没有体现英国脱欧倾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欧洲议会的操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的矛盾与分歧,没有体现欧盟的主宰国,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1·海南卷]如图“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原因在于日本经过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B项正确;A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经济”,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1·山东卷]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了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
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
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
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的宣言,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不结盟运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合作,排除A;根据不结盟运动颁布的一系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单单是为了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还有为了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非是为了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5.[2021·浙江卷]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有力的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