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09: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20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机器创造出的文明随列强的“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中败下阵来。
(2)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3)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________等。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前提条件 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重要因素 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历史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内部根源 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
商品输出
2.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____________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2)农业:中国农产品的_______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3)手工业: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
(4)商业和金融业:经营对华贸易的_____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______。
3.影响
(1)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________的兴起等。
(2)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买办出现。
手工棉纺织业
商品化
洋行
上海
民族工业
[易错辨析] 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完全解体。从整体而言,自然经济的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1.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
(2)途径
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______工业企业。
②部分官僚、中小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____________。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____________。
(3)表现: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
民用
继昌隆缫丝厂
发昌机器厂
2.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有利条件
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扩大________和劳动力市场。
②清政府准许民间设厂。
③人们呼吁“设厂自救”“________”以挽救民族危机。
(3)代表企业:张謇的________、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
(4)影响
①经济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
②政治上,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商品销售
实业救国
大生纱厂
[归纳小结]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互动课堂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历史概念——“买办”“洋行”“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近代化”“近代工业”
1.买办
在中国近代史中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其职能主要是帮助洋行收购土货,销售洋货。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形成买办资产阶级,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洋行
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3.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军事工业:目的是“自强”。性质是封建官办企业。企业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参与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大小官吏分别掌握企业的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2)民用工业:目的是“求富”。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企业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官督商办”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产物,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4.近代化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5.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二)史料探史——近代自然经济解体
史料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并且获利颇佳①。……福建沿海平原盛产甘蔗……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②。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③。
——摘编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开埠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原因: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1842年后,福州开埠通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并加强了农村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① 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卷入世界市场
② 体现农业经济作物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③ 体现农村经济生活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系统认知]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变化
视角 变化
生产模式 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 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 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 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 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实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3)评价: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三)归纳总结——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
考点二 洋务运动
(一)读图明史——洋务运动的实质

[解读] 漫画中一位清朝官员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想要把它粘在墙上,而在这面墙上写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他还说道:“这样修补好就安全了!”该漫画深刻地表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二)史料探史——洋务运动的影响
史料'洋务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洋务派官员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①,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②。……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③,造成利益冲突,贪污成风。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学习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具有垄断性。
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对民族工业有诱导和阻碍双重影响。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① 反映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② 反映出学习西方技术,体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作用
③ 反映出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体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阻碍作用

[系统认知]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
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外交上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上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三)归纳总结——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随堂训练
1.[2022·山东卷,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所列举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措施只是局限于创办近代企业、发展商业、奖励实业,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有救国意图;发展商业和实业是富国的手段,而非目的,并且二者也不是材料所列举的两次运动采取措施的共同点,故排除B、C项;富民和富国比较容易区分,清政府这些发展工商业措施肯定重在富国而非富民,所以A项正确,排除D项。
2.[2021·广东卷]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
3.[2021·江苏卷]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察哈尔都统认为察哈尔尚没有开发发展,故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体现了发展地方特色产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区的经济合作,排除A项;此时没有实现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排除B项;1907年时,察哈尔民众不知道振兴实业,不存在浓厚的实业救国的氛围,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1·湖南卷]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铁 113 441(担) 264 503 1 185 411(担) 2 467 590
锡 33 502(担) 582 146 97 008(担) 2 046 897
火柴 79 263(箩) 71 384 6 615 327(箩) 1 638 931
煤 113 430(吨) 992 649 486 295(吨) 3 221 343
糖 186 176(担) 754 609 1 823 890(担) 9 507 153
答案:D
解析:从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进口货物数量大幅度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海关并不能有效维护本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海关也随之半殖民地化,这一时期列强逐渐把持中国海关,因此出现题干所列现象,说明海关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确;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排除A;B是甲午战后的史实,排除;甲午战后尤其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排除C。
5.[2020·全国卷Ⅱ,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可知,当时(  )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以及运输业所占比例变化可以得出,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故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1914年国际资本垄断日益加剧,不是趋于和缓,故C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看出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故D项错误。
6.[2020·全国卷Ⅲ,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华商自立公司”等可知,为了应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的扩展,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A项,且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材料中洋务派实施的是求富以自强的方针,没有发生“改变”,C项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