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讲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09: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21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险恶形势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4)民族工业的“春夏秋冬”最终证明没有国家的独立,就没有民族的富强。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1)时间:一战期间。
(2)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③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3)表现:________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如张謇(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影响
①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②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纺织业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
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②“________”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行动的推动。
④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心和利润的推动。
(2)表现: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
(3)结果: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限制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4)作用
①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币制改革
[教材补缺] 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3.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1)原因
①沦陷区:日本的侵华和野蛮的经济掠夺。
②国统区:统制经济。
(2)表现
①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②民族工业内迁,改变民族工业的布局。
③官僚资本掌握了经济命脉。
[知识拓展] 关注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近代中国很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都与政治紧密相关。例如在抗日战争的时代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国共两党的这些经济政策都服务于抗战的需要。日本在沦陷区疯狂掠夺,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由日本公司专营工矿交通运输业,滥发纸币。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
4.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原因
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
②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③官僚资本的压迫。
④沉重的苛捐杂税。
⑤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图解历史]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2.在斗争中求发展
(1)斗争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中外反动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归纳小结]  近代中国社会中经济成分的变化图

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B代表洋务企业,C代表外商企业,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E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其中洋务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互动课堂
考点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历史概念——“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实业救国”“统制经济”
1.“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官僚资本正式诞生于1927年,以四大家族为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2.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张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统制经济
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制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和推行了统制经济政策。
(二)读图明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解读]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①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慢,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民族资本比外国资本力量弱,很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③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束缚。
④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发展较快,内地发展慢。
(三)史料探史——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史料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答案:特点:以发展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工业增长迅速。
[系统认知]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促进因素 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 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 社会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 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 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史料探史——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史料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探究] 试分析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的影响。
答案:①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
②内地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③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解读] 注意第二个省略号的分层作用,抓住其内容逐句解读是获取信息的关键。
[系统认知]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
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五)家国情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2.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3.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2)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来发展国民经济。例如,在工业方面,加大国营企业的发展力度,对民营工业采取了一些奖励、救济与扶助措施;在商业方面,加强对工农业产品的检验工作,以增进商品信誉与促进生产改良,提倡国货,对有些民营企业减免关税或降低运费;在金融方面,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政策”,实现了货币发行的集中和货币统一;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某些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5.“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国民政府实施新税则。1933年,国民政府又一次实施新税则,根据需要自行提高或维持原税率。至此,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
(六)归纳总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
产生与发展 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诞生环境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结构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发展历程 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处境上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随堂训练
1.[2021·湖南卷]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
2.[2021·山东卷]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最低点在1913年,排除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排除D项。
3.[2021·全国甲卷]1931年~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根据如表可知,当时(  )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1934年,中国铁砂产量逐年增加,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整体呈增长趋势,钢铁消费量总体趋势呈下降趋势,钢铁输入量呈上升趋势,综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出口铁砂和生铁较多,对铁的加工能力不足,钢铁进口多,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故可知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故D正确;材料只涉及钢铁行业,并不能代表民族工业,故A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民族企业的规模,故B错误;材料与实业政策无关,故C错误。
4.[2020·山东卷,8]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答案:A
解析:首先明确时间是在1906~1921年,再结合材料中示意图中折线的变化及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强对中国侵略情况的变化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日本趁机加紧侵华,故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在中国的商号应当是减少的,因此②③④所指的国家都应当是欧洲列强,①所指的国家应当是日本,故选A项。
5.[2020·浙江7月,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  )
A.实业部 B.参议院
C.钱业公会 D.工业建设会
答案:A
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南京临时政府”“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导发展实业的政府机构是实业部,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参议院主要负责国家的大政方针,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两项不属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机构,排除。
6.[2020·全国卷Ⅲ,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国民政府为了应对战时经济困难,实行统制政策以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初期这一政策对工矿业生产尚有一些刺激作用,随着通货膨胀超过了社会经济的承受力,物价与生产成本飞速攀升,使企业资产不断贬值,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资本家不愿意投资生产,而投资买卖原料却利润很高,因此“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C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了再生产难以维持,可见工业生产并未被带动,排除。B项,由于战争的破坏,抗战胜利后生产恢复依然艰难,排除。D项,国民党军阀混战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