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09: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5)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材补缺]  1949~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被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称为“统销”)
1.背景
(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2)中央决策: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了社会主义__________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②“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____________。
工业化建设
重工业
社会主义改造
2.过程
(1)工业化建设
①成果:到_______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②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7
(2)三大改造
①表现
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的高潮。
②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公私合营
3.影响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易错辨析]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它属于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内 容 主要 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__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 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先进的工业国
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易错辨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
3.纠正失误
(1)举措: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______、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______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武汉
西藏
[教材补缺]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三线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三面红旗:指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历史已经证明,“三面红旗”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旗帜和法宝。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央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战备基地的战略问题。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________。
(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全面整顿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互动课堂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一)历史概念——“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八字方针”
1.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2.新民主主义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
3.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4.八字方针
(1)含义: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
(二)史料探史——“一五”计划的开展
史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史料二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②。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③。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史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变化: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影响: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化迅速发展,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史料一用柱状图形象展示了1952~1957年我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史料二①②③分别反映了三大改造、工业产值的增长、重工业的发展相关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所获取的信息和“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分析。
[系统认知]
“一五”计划的特点、原因和实质
(1)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②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③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④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充分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原因
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②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三)归纳总结——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全部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考点二 计划经济体制
(一)史料探史——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史料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探究] 据史料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答案: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解读] 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综合分析。
[系统认知]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
(1)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同时,在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比较容易顺利地运行。这也是我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二)归纳总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随堂训练
1.[2022·北京卷,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1995年,“科教兴国”政策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大改造(1953~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指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排除D项。
2.[2021·湖北卷]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1·辽宁卷]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答案:D
解析: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技术革新和建设成就主要是一线工人积极参与建设而取得的,而且展览会推动了全国性的生产热潮,说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热情,D项正确;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A项;题干所列技术并不一定是学习苏联所得,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1·天津卷]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1·全国乙卷]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下表所示。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表可知(  )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例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错误。
6.[2020·天津卷,6]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答案:D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可知,结束“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的原因在于工人们具有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与材料中“1955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制造出国产手表只能反映出制表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当时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B项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勤俭节约的传统,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