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27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斗争,巩固政权。
3.措施
(1)农业:实行__________。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余粮收集制
[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4.特点
(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物配给制等。
5.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
6.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__。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的工资制。
粮食税
国家资本主义
按劳取酬
4.特点
(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________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公有制
6.影响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
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7.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1928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
[易错辨析]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图示明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
2.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________。
②成就:通过两个________的建设,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____________”的方针。
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③影响:为________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重工业
五年计划
农业逐步集体化
工业化
[知识拓展] 经济危机与苏联工业化
苏联抓住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教材补缺]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下降明显。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3.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实行________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国家指令性
高度集中
4.影响
(1)经济
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______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企业
互动课堂
考点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历史概念——“租让制”“租借制”“集体农庄”“斯大林体制”
1.租让制
租让制是指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取利润。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租借制
租借制是指苏俄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
3.集体农庄
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4.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二)史料探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
史料 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①……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②;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③……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④。……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⑤。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产品。
——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
答案:余粮收集制政策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一定要偿还;取消商品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恢复经济生活。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题目中问的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①②是对国内形势的整体综述,③④⑤是对原因的分析,综合③④⑤所获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① 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是处在转折的过渡期
② 经济建设任务更困难、更长久
③ 列宁把恢复国内经济建设问题看作第二阶段战争,要积极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
④ 苏维埃政府在新的经济建设阶段,号召人们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
⑤ 列宁承认苏维埃政府实施的余粮收集制政策对农民带来的伤害,主张偿还农民
[系统认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过渡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 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 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读图明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解读] 图1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图2说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以失败告终。
(四)纵引横联——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1)不同
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
(2)原因
①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
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
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随堂训练
1.[2021·天津卷]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答案:A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1·山东卷]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时间 拖拉机数量 (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衡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3.[202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答案:A
解析: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4.[2021·全国甲卷]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5.[2020·山东卷,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
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32年相较于1928年而言,苏联播种方式中手播比例下降较多,马拉播种机播种比重小幅上升,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主要为应对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举措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工农业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材料中播种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