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31讲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欧盟使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的地理范围最广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文化传统 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历史教训 近代欧洲国家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统一的渴望
现实原因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易错辨析]
欧洲联合的主要目的不是与美苏对抗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联系的需要,而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
2.发展历程
(1)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
(2)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使欧共体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3)______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成立。
(4)1999年欧元问世,_____年进入流通领域。
(5)2007年由12国发展至27国,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3.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组织。
4.意义
(1)对欧洲: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稳定;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格局:推动世界的______趋势,有利于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1993
2002
多极化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原因: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形成
(1)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_____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3.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4.影响:对三国经济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
1994
(三)亚太经合组织
1.背景
(1)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
(3)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演变
(1)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韩时提出。
(2)_____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问世。
(3)1991年,中国与中国台北、中国_____一起加入。
1989
香港
3.活动: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次会议,发表《经济展望声明》,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
(2)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意义: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
[易错提醒] 亚太经合组织与欧盟在合作方式上的不同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其合作方式基于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2)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各成员国通过谈判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具有约束性。
[易错辨析] 经济多极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由美、西欧、日三足鼎立代替了美国独霸,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的基础,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表现形式。
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进程及实质
1.原因
(1)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资源的国际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3)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市场经济体制在绝大多数国家建立。
2.进程
(1)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加速发展。
3.实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易错辨析] 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还有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材补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5)贸易的全球化:国际组织的建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作为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2.建立
(1)_____年1月1日,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2)截至2008年7月,共有153个成员。
3.宗旨和原则
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_________的目标。
1995
贸易自由化
4.历史意义
(1)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开始。
①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________。
②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构筑起来。
(2)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3)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规范化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2)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和中国相互需要。
2.加入
(1)1986年开始的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无果而终。
(2)1995年11月,中国由“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3)______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使中国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2001
(四)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发展问题
(1)原因
①二战后,存在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饥荒不断。
(2)问题: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恶化,使世界经济面临大规模动荡的危险。
(3)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全球性问题
(1)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2)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归纳总结]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互动课堂
考点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历史概念——“关税同盟”“国际经济旧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
1.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协定,相互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缔结的同盟。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之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就是关税同盟。
2.国际经济旧秩序
指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即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里的垄断。
3.国际经济新秩序
所谓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所形成的,能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机制。
(二)史料探史——欧洲一体化
史料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①。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②。……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③。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④。
——摘编自《法德化解百年恩仇》
[探究] 根据史料,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
答案: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法国,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联邦德国,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承认,摆脱战败国地位。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综合③④所获取的信息从两国的国家利益上去分析。
① 法国外长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 将战略物资煤钢置于联营共管之下
③ 法国要恢复大国地位,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有德国的支持
④ 德国要摆脱战败国地位,要有法国的支持
[系统认知]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扩大。
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推动。
③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
④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特点
①组建方式是在地缘化的基础上由小到大。
②区域经济集团是一个开放与封闭相统一的,以开放为主的体系。
③区域经济集团以市场一体化为开端,以实现经济一体化乃至政治、安全、军事一体化为目标。
④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往往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发挥主导作用。
⑤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对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三)史料探史——经济全球化
史料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于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①。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程度,而且尤有过之②,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③。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④。
——摘编自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
答案: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综合②④所获取的信息结合全球化“相互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去分析。
① “全球化”是“中心国家”的日趋“流氓化”
② 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肆掠夺
③ 全球化会导致经济的两极分化
④ 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系统认知]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特征
(1)探险时代(1500~1750年)
①经济上出现“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及商贸中心转移,商贸制度创新,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并扩展。
②国际关系上一个以近代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③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出现。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旧大陆之间传播。
④全球联系主要限于贸易层次,全球性交往的紧密性和普遍性较低。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力。国际分工、交通通讯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②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③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3)帝国时代(1870~1945年)
①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垄断组织成为向外扩张的核心动力,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掠夺方式,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同时,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全球化推动有限。
②国际社会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成员具有世界性,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
③文化全球化加强。随着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科技与文艺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4)网络时代(1945年至今)
①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对贸易全球化、生产、金融、消费的全球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②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全球政治体系由统治转向治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各种国际组织出现,国家间利益调整通过协商解决,遵守制度安排。
④网络社会迅速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强。
(四)归纳总结——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2)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4)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
(5)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
2.消极影响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成为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将迅速蔓延,影响全世界,传染性和破坏性大大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 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和对发展中国家资源进行的掠夺性开采,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
(五)纵引横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成员经济的发展,缩小成员之间的经济差距。
②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的流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③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消极影响
①由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致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区域化,并由区域化所带动。
(3)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随堂训练
1.[2021·湖北卷]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
A.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
B.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
C.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
D.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可知各国代表在空白页上签字是为了避免出现变故,这也从侧面说明与会各国实现联合的迫切愿望,C项正确;此时是为了实现欧洲的联合,并不是建立货币同盟,排除A项;在空白页上签字并不能说明欧洲各国形成了高度政治互信,排除B项;此时欧洲各国并不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1·浙江卷]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该会议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在这一组织中担任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判断,该组织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美洲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初,只是一个松散的区域性经济论坛,如今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平台,故选C;世界贸易组织、美洲自由贸易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与材料“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不符合,故排除ABD。
3.[2021·辽宁卷]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A项正确;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与事实不符,排除B项;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0·天津卷,13]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答案:D
解析:从柱状图中的数据来看,每一类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都有所上升,即国家之间贸易依赖性加强,也就是世界贸易全球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从材料只能看出发展中国家对进出口的依存度更高,无法得出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结论,故A项排除;世界经济区域化指的是某一地区经济集团合作的加强,而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排除;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状态,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并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5.[2020·浙江7月,24]1951年,西欧六国政府签订《巴黎条约》,建立了一个管理煤钢事务的超国家机构。这个机构有权决定六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以至发展或停闭某些企业。该机构的设立有利于( )
①奠定欧洲一体化基础 ②促进六国经济发展
③推动法国与联邦德国和解 ④建立独立防务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为后来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六国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体化是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有利于推动法德和解,①②③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受美国的干涉,欧洲没有建立起独立的防务体系,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包含④的B、C、D三项。
6.[2020·全国卷Ⅰ,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答案:C
解析:负面清单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对某些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这种清单一方面让外资企业可以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制定一系列负面清单,负面清单的这些规定目的不在于发展国家特色产业、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故A、B、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