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4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7 09: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34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
(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
(3)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
自主学习
互动课堂
随堂训练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经济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 文化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背景
出生于古代海外贸易发展较早的泉州地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2.思想主张
(1)“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2)反对盲从_____,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主张“真心”。
3.评价
李贽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孔子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思想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代表 作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思想 (1)“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君臣平等 (3)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重农抑商,认为________ (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2)提出“______”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循天下之公”
(2)抨击“孤秦”“陋宋”
(3)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历史运动“势之必然”
工商皆本
众治 
[易错辨析] 
1.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上升到“主权在民”的高度,他仍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
2.“亡国”与“亡天下”
“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而“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
2.评价
(1)黄宗羲
①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
(2)顾炎武
①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3)王夫之
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材补缺] 《明夷待访录》:中国的“人权宣言”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于明清之际所著的作品,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原君》《原臣》《原法》等21篇。《明夷待访录》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这部书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且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
四、唐甄
1.思想
(1)儒学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2)大胆批判________,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评价
(1)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________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归纳总结] 明清之际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
专制君主
制度批判
互动课堂
考点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历史概念——“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经世致用”
1.西学东渐
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中学西传
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中国的“中学西传”很少被人谈起,一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
3.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二)史料探史——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顾炎武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史料二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探究]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顾炎武言论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史料二分析这位清代女性的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社会问题: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主张: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主张:女性也应该德才兼备。说明:清代出现了反对传统伦理的思想。
[解读] 史料一中“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是核心;史料二中“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是核心,抓住这些核心内容是答题的关键。
[系统认知]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三)史料探史——阻碍早期启蒙思想发展的因素
史料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①。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②。……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③。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④。……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⑤。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探究] 依据史料,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答案: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史料中①②说明了西方启蒙运动困难少的原因,③④说明了中国启蒙运动阻力大的原因,综合对比分析中国“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① 得出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
② 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
③ 得出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④ 得出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⑤ 得出中国启蒙运动困难重重
[系统认知]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随堂训练
1.[2021·辽宁卷]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朝中后期,佛教和儒学的思想有趋同,说明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明朝灭亡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排除A项;儒学的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1·浙江卷]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
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
答案:D
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由此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即宇宙间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着的,故D正确;“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思想,故A错误;“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思想,故B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塔格拉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
3.[2020·山东卷,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是关于黄宗羲对“崇本抑末”含义的解释,从他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崇本抑末”中的“末”不是指全部的商业活动,指的是“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再结合所学可知,其论断意在强调不能抑制有益于民生的工商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黄宗羲的主要意图在于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故A项错误;黄宗羲只是提出了对“崇本抑末”的新看法,看不出其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的思想,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倡发展有益于民生的工商业,并非为了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4.[2019·浙江4月选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诗句出自顾炎武的诗《精卫》,本诗反映了顾炎武反清复明、经世致用的远大志向,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C项是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虽然是顾炎武的主张,但与题中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